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枭雄的江湖 » 035 大咸阳规划

035 大咸阳规划

    嬴政的战略眼光,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统六国。

    一统六国后,野心勃勃的嬴政同志很快就把眼光瞄准了岭南。(原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征服岭南,粮草等物资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嬴政决定开凿一条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南北的水上通道,让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为征服岭南提供强有力的物资供应。

    公元前220年,开凿沟通湘水水系和漓江水系的又一伟大工程开始了,这条后来被称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水渠叫灵渠。

    负责灵渠开凿的总工程师是史禄。

    公元前214年,灵渠通航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这是后话。

    灵渠部署完毕后,嬴政带领着大臣们又一次站在大秦帝国的地图前,看着幅员辽阔的疆域,嬴政忽然觉得咸阳现有的政治枢纽和宫殿,不足以显示自己雄才大略和君临天下的威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看着地图上眼花缭乱的城池和江山,嬴政同志心里萌发了一个,前人想都未曾敢想的想法——“大咸阳规划”。

    嬴政要把咸阳,建成一座史无前例的大都市。

    一连数月,嬴政同志废寝忘食,带着李斯等大臣,游走在咸阳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

    一群年近半百的老臣,只能托着疲惫的身躯,陪着兴致勃勃的嬴政同志折腾。

    看着人们为患,摩肩接踵的咸阳城,嬴政同志越发地觉得自己的宫殿实在太渺小了。

    嬴政陶醉在万里江山和丰功伟绩里不能自拔,慢慢地,嬴政似乎忘记了自己肉体凡胎的事实,一厢情愿认为自己是上天派来的天子。

    嬴政要让自己的将来的宫殿格局符合天象,自己就是理所当然的天子。他不但要在上林苑兴建了一个比咸阳宫更为宏大的宫殿群——阿房宫,还要让阿房宫成为天地间的中心。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

    随着规划的深入,嬴政同志的轴线意识越来越强,阿房宫中心线一直向南,南向正对秦岭之巅,以它为阿房宫的南大门。

    北向,从阿房宫修筑复道,渡过渭水,直抵咸阳宫。他要借此来象征,从“天极”经过“阁道”渡过“银河”,直抵“营室”的天象图。

    阿房宫所在地,正处在这条轴线上的最高处,这一切似乎还不足以彰显自己的伟大,嬴政同志对大咸阳的规划作了细致地研究,参与设计的巫师神汉、能工巧匠不计其数,一切宫殿都以星宿来命名,如“紫宫”“、“天汉”、“天极”(咸阳宫)。

    如果不了解咸阳当时的地形,这样的设计,似乎也无伤大雅,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阿房宫前殿的选址,并不是一片完整的高地,这里是一条大河(注意是大河,不是小河)。

    在大河沟上修建宫殿,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必须先打断原有的水网,让流水改道,再深挖淤泥、回填夯土。

    挖掉一条河的淤泥,再回填夯土,在没有大型装载机和搬运机器的时代,来回折腾几十公里,单说这个靠人推马驮的基础,就是一个让人望洋兴叹的浩大工程。

    遗憾而又庆幸的是,这个劳民伤财的工程,最终还是在嬴政的果断下开始了,建宫的目的和选址的根据,一切按照嬴政的既定方针办,不得更改,嬴政就是首席设计师。

    公元前220年,嬴政下令,将由黄河延伸到上朐,以咸阳和东门为中轴线,重新规划新版图。

    大咸阳计划终于在大秦人民的怨声载道和赵高等大臣的阿谀奉承下,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其中,后来被项羽一把火烧掉,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仅仅基础就打了八年之久,直到公元前212年阿房宫的地面工程,才得以开工。

    不得不说嬴政同志是有战略眼光的,他的大咸阳规划从表面上,看上去是大秦帝国大展宏图的开始,殊不知阿房宫的基础,恰恰给大秦帝国埋下了“短命王朝”的导火索。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大秦帝国的悲剧,从此开始了!

    ***说得好,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但凡嬴政同志多读点书,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好好教育子孙后代,大秦也不至于轰轰烈烈几百年,天下归一十四载,就在阿房宫的火光冲天中魂飞烟灭!

    这些都是可赞、可叹、可悲、可鉴的后话,后面再一一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