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枭雄的江湖 » 090 刘邦驾到

090 刘邦驾到

    陈馀自刎,并不是井陉口大捷的句号。

    看着收编过来的十几万大军,韩信的脸上,并没有会心的微笑。

    这一切,应该归结于他心中的大鱼,还没有收网。

    这是一条,比二十万军队还值钱的大鱼。

    直到看到手下十几个士兵,捆着一名赵将,徐徐走来,韩信悬在心口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没错!此人就是广武君李左车。为了请到此人,韩信花了大价钱——一千金。

    结局令李左车很意外,他没有机会享受俘虏的待遇,就成了韩信的师父。

    败军之将,何敢言教?

    韩信拜师的心情,超乎了众人的想象。面对比孙悟空在五指山遇到唐僧,还要激动的韩信,一心赴死的李左车,改变了初衷。

    不得不说,韩信确实是个知道人才不易得的人才。面对自己的手下败将,他不但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成了一位谦谦君子。

    一个是落魄子弟,一个是名将之后。

    名将之后,成了俘虏,也成了师父,没有耻辱,只有荣幸!

    接下来的时光,应该是韩信和李左车,这对师徒、知己的最美时光。

    韩信下一步的计划是挥师东进,征服臧荼坐镇的燕国。两人一边整饬军队,一边对酒当歌,研究下一步的战略。

    韩信拿下赵国的报道,让刘邦忧喜参半,坐卧不安。

    他的战绩,和韩信的战绩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从暗度陈仓到水淹废丘,从俘虏魏豹到井陉口大捷,韩信的每一次大捷,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

    而他刘邦同志,就有些尴尬了,彭城一战,20倍的兵力,输给项羽的区区3万骑兵;然后在兵多将广,谋士成群的簇拥下,两丢荥阳,而且两次都差点丢了小命。

    刘邦在赵地虽然一路高歌,但是在90%的土地上,遇到的兵力,还没有韩信井陉口一战,让赵军跳河得多。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很快,刘邦和他的巡逻队,已经到了距离韩信大营,不到五十公里的地方。

    就在快要会师的时候,刘邦突然心虚了。

    我究竟是一投奔的名义,见韩信,还是以检查,调研的形式去见他呢?

    他要是想另起炉灶,做(杀)了我怎么办?毕竟如果韩信想造反,捏死我刘邦,不会比我踩死一只蚂蚁难。

    一想到,韩信此时的手膀子,比自己的腰还粗,刘邦彻底地怕了。

    刘邦后来的手段证明,只要善于想办法,方法总比困难多!

    从历史书的记载来看,那应该是一个寒气逼人的大清早。

    韩信和张耳,还在睡觉,刘邦和夏侯婴已经以汉使的身份,进了他们的大营。

    为了防止韩信兵变,刘邦只带了夏侯婴一人前往。

    两人一进韩信的临时办公室,就干起了小偷的勾当——偷兵符。

    韩信得知顶头上司刘邦驾到的时候,刘邦已经拿着他的兵符,检阅他辛辛苦苦赚来的二十万大军。

    刘邦见到韩信和张耳的第一句话,不是“你们辛苦了!”

    而是:

    “你们是怎么带兵的?我都进你们的大营,拿了兵符你们都不知道!万一来人是敌军怎么办?”

    张耳和韩信能做的只能是一边陪笑脸,一边自我检讨。

    “我们一定改!一定改!”

    “那好吧!下不为例!这二十万,我就先带走了,你们好好整饬剩下的,一定要让他们打出我们汉军的气势来!”

    刘邦和夏侯婴,来不及和韩信吃早饭,就带走了二十万大军。

    韩信出神地望着二十万大军远去的背影,久久没有说话。

    让韩信没有想到的是,刘邦一口气带走二十万这一招竭泽而渔,并不是他老人家对自己最后的釜底抽薪。

    当刘邦听说韩信帐下,还有一位能臣李左车的时候,他又开始担心手上已经只有几万人的韩信,会在某一天强大起来,成为一匹脱缰野马,或者成为第二个刘邦或者项羽。

    韩信不久就接到了李左车的调令,调往栎阳,当太子刘盈的老师。

    韩信拿着李左车的调令,向李左车请教了最后的疑惑。

    “老师,我要攻打燕国,应该怎么打?”

    李左车在听了韩信的请教后,又给韩信上了一课。这一课的内容叫做《关于对燕国和齐国作战的战前分析》。

    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让韩信知道自己的优势,擒魏豹,捉夏说,灭赵国,百战百胜,“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从士气上讲,韩信的军队占绝对的信心、

    2、让韩信了解自己的短板,地广兵少,部队疲惫,不能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投入,粮草运输远。

    3、让韩信了解燕国和齐国的地利优势,燕国城池坚固,只要以逸待劳,汉军便无法攻下,另外面对齐国的重兵,万一齐国重兵支援燕国,战局毫无胜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韩信深刻明白一个道理,燕国不能动武;

    难点:让韩信找到让燕国不战而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增强韩信的信心;

    二、晓以利弊,深刻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

    三、对每一种策略,进行充分的估计,得到不可动武的结论;

    四、师生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课后总结:

    首先是按兵不动,养精蓄锐,招兵买马,安顿赵国降民。待兵强马壮后,挥师北上,拉开不投降,就用武力解决的架势,对燕、齐进行恐吓,让其惶恐不安。

    其次是派人对燕国和齐国开展外交攻势,告诉他们,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献城投降,免遭生灵涂炭的战火之苦。

    李左车上完这一课,就走了,他不仅带走了短暂的授受时光,也带走了一封韩信写给刘邦的请示——《关于封张耳为赵王,管理赵地的请示》。

    后来,韩信的请示得到了刘邦的批准,张耳作了赵王,主持赵地工作。

    韩信这一个请示,其实也有自己的打算,张耳能封王,我韩信自然也要封王。

    韩信的这一招,我们可以称之为铺垫,当然,这也是李左车的最后一个知识点。

    李左车到栎阳后,开始他的一边教书,一边写作的教师生涯。他之所以后来历史上,近似于销声匿迹,完全是出于对韩信知遇之恩的敬佩和感激,终身不为刘邦献策,一心一意当作家,写了一本叫做《广武君略》的兵书。

    李左车跟刘邦的关系,很单纯,单纯到仅限于你发工资,我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