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五十二章·对诏

第五十二章·对诏

    南子也是心思玲珑,精通权术之人,她那里不知道姬龄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毕竟如果姬龄回到了真话,恐怕南子会不高兴,而从另一面姬龄已经说了,卫国无论怎样,终难逃灭亡的命运。

    南子对这个问答显然不是很满意,为了打消姬龄的疑虑,她又道:“龄君可是觉得本宫不是一个敢听真话的人!”

    姬龄没有说话。

    “本宫虽为一女子,但真话直言还是敢听的。”

    “非龄不敢直言,只是龄若是说了,只怕是会得罪许多人,况且与南子也不利。”

    说实在的,姬龄的确不敢说真话,一来是不敢不确认自己如果透露一些信息会不会影响历史发展,二来,这些信息都是姬龄现在能拥有的资本。

    如果透露过多,恐怕会对姬龄后期计划不利。

    姬龄自己从来就本是一个无私的人,他现在只想好好生着,如果他生和平的时期,他决定会将一些东西拿出来。

    可现在是乱世,熟悉历史的姬龄,深知在乱世生存,要以实力和自私自利为先,如果一味讲究无私奉献,只会被这个时代淹没。

    活下来,是姬龄现在唯一的要求,以前的他,也总算幻想自己如果穿越了某一个时代,会怎样怎样。

    可当他真正处于这个封建社会以后,他这次深深理解了,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说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姬龄曾无数向上天祈求,让他回到现代去,可梦里的那张脸,那个笑容,却无时无刻不在陷入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之中。

    姬龄想哭,可哭无济于事。

    不过现在为了让南子高看自己,姬龄决定冒险一试。

    “龄君但说无妨,本宫只求能得龄君指正。”

    “既然如此,那龄便冒犯了,若有言语冒犯之处,还请南子勿怪!”

    南子微微点头,姬龄不再有顾虑。

    “龄虽无明师,然亦有求学之心。龄曾游走朝歌大大小小山村,以卫人、自然为师,故龄对朝歌周边情况还是有些认识的。”

    南子闻言很是震惊,连忙起身,恭敬向姬龄行了一礼,对姬龄道:“龄君高义,竟有如此赤诚求心之学,更为我卫国走访山野,请龄君受我一拜!”

    南子真的行了一礼,这到姬龄有些举措了,姬龄也是连忙起身道:“南子过誉了。”

    “不!龄君当得我一拜!”

    哪怕是小心眼的公子朝,此时也不免对姬龄高看一眼。

    几人相互行了礼后,又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

    “龄君请继续。”

    姬龄思索了一下,便道:“如此,龄便不在客套了,那么龄便直接进入正题,诉说一下,龄这些天走访的一些见闻吧。”

    “龄走访了许多地方,无意间发现卫国有三弊三害。”

    “敢问我卫国有那三害三弊?”

    南子脸色闪过了一丝惊骇的神色。

    “其一,许多卫人只知当地贵族而不知卫君,此卫国一害。

    其弊,卫国朝令混乱,朝令夕改,且一令早朝不一,更有卫国政令不出朝歌,此龄谓之曰:国无信,民无力。

    其二,卫国地中原腹地虽有水利兴农业,然卫国也无险可依;然卫国自文成之祸始,先后经历多次大乱,其根本国势已伤,恐怕百年之内亦无法改变卫国颓废之势。”

    姬龄的这话,倒让南子似乎若有所思,最关键的是,姬龄也并不是有的放矢。

    姬龄并没有接着说下去,而是等南子脸色难看的出言问道:“龄君,难道我卫国久无半点优势吗?”

    姬龄摇了摇,笑道:“卫国国势虽有倾颓之势,但卫国文风鼎盛,其国民皆有好学求知之心,故而卫国多有君子。

    如此灵杰之地,定滋养俊才大能。”

    南子闻言稍喜,随即又姬龄问道:“那这第三害、三弊又是什么?”

    姬龄不敢再说,只小声细雨说:“相必南子早已在心中知晓,何必要我说出来。”

    “哈哈哈!龄君,本宫哪里会知晓龄君的心事呢?竟然龄君不愿便罢!”

    “来人,将本宫之案桌撤至龄君身旁,本宫要与龄君对饮。”

    两人打了个马虎眼,此时南子也不是傻子,她虽不知道姬龄要说的第三害是什么,但她也猜到了姬龄为何会如此谨慎了。

    在卫国在卫宫,姬龄无非不敢得罪的人,除了卫国国君,南子实在是想不其他人了。

    姬龄不说,其实南子也很清楚,其实卫国的病症都出自于卫国国君身上。

    眼下卫国虽然止住了衰弱的颓势,但随卫灵公的日益昏聩,卫国如此下去,势必要灭亡的。

    只是南子还清楚,其实姬龄不敢说得事情,无非就是卫国公荒淫无道的那些事情。

    这些事情明眼人都知道,但就是没人敢说出来。

    即是南子也对此讳莫如深,毕竟这种事情,事关卫国王室的颜面,实在是不好意思与人提及。

    虽说绝大多数人都曾听说过这些风言风语,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事是真是假。

    更何况,此事是一个忌讳,不是什么都可以说出来的。

    相传,据说孔子在听闻这件事情以后,直言卫灵公无道,这样下去是会招来灭国的。

    可弟子们问孔子,孔子始终没有出过卫灵公的丑事,只是说卫灵公无道。

    既然孔子都不敢说这件事情,那么姬龄也不好意思跟南子在对召的时候提及。

    毕竟华夏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所以有些事情,他们心知肚明即可,所以何必提出来呢。

    虽说在姬龄那个时代这个已经没什么了,但在华夏,这种事情还是有悖于传统社会道德的。

    况且春秋还是一个极为讲究礼仪宗法的时代。

    卫灵公身为国君,虽有个人的一些特殊爱好,但他的这些事情,若是被宣扬了出去,只怕是被有心人利用。

    最终下次无非是厉王旧事。

    按照春秋的礼制,普通的国人即是税赋的主要承担者,又是兵役的主要兵源,更是国君土地,即公田的主要劳动者,因此在国君未能履行国君的义务和责任时,国人可以放逐国君。

    话虽如此,但实际上,国君还用武器、士兵,所以能放逐国君的并非一般国人,而是拥有一定实力的本国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