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二百零四章·学堂来了一位女夫子(下)

第二百零四章·学堂来了一位女夫子(下)

    鲁定公十五年,春四月,卫国,姬氏封地,长垣。

    清早,随着一声鸡啼,红日渐渐从东边升起。

    伴随着天明,忙碌的农人开始扛着锄头,下地继续卖力开荒去了。

    今天可是一个好年景,如今主上回来了,而仁慈的主上又下令让适学、旁听的学子免费入学,听闻这个还楚国来的淑女向主上求来的。

    这位楚国淑女于主上有救命之恩,她本打算出钱资助家境贫困的学子入学,可主上被这位楚国淑女救了,因此顺水推舟的让所有孩子能入学。

    卫三眼见着自家儿子极为聪慧,在学堂外旁听了几节,就已经能将夫子们教字写了下来。

    可奈何卫三才刚刚从奴隶脱籍,成为新民,哪里还会有钱财让孩子上学呢?

    本来学堂可有旁听的,可卫三听闻,那旁听的,那有在教室里听的学得好。

    卫三虽然口里说着,他家儿子不会上学的,可开着自己的儿子每天都雷打不动的到蒙学外蹭课,又看着他从学会写字,到后来能吟诗舞剑,卫三却是心动了,要是儿子学了本事,说不定哪天能得到主上重用,成为主上的家臣,那可光宗耀祖啊!

    本来卫三是打算,从今年开始自己辛苦点,全家省吃俭用,攒些钱,给儿子上学用。

    可现在不用了,主上下令,他家儿子因为淑女求情,特地被主上恩允入蒙学学习。

    一早,卫三的妻子便匆匆为自己的儿子作好早饭,让他吃了早饭再去上学,卫三在一旁催促。

    “快些去学堂,夫子们可不喜欢迟到的孩子,到了学堂,那里有主上特许的雉子,那里会少他吃的。”

    “还是要穿的干净点,可别惹恼了夫子。”

    卫三的妻子是一个较为喜欢念叨的人,卫三虽然有些不耐烦妻子这些唠叨,但还是对着自己的儿子道:“我儿,到学堂,可别忘了主上和淑女的大恩,一定要好好听夫子们的话。”

    “父亲放心,孩子知道的!”

    卫三的儿子,本名叫卫石头,本来这个名字没有什么,可他自上学学了一些知识,便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好听,因而不愿意让别人喊自己这个名字。

    卫石头在学堂也旁听了许久的课程了,他很羡慕坐在教室里面的学子,他们有书案,还有干净、漂亮的衣服穿。

    如今自己也可以入学了,自得知这个消息,他整夜兴奋的睡不着,想着自己能坐在教室里听着夫子讲课了,不由傻笑。

    卫石头,早在天不见亮时候,就被几个旁听同伴叫起,去河流洗了一个冷水澡。

    按照公冶学长说法,这叫沐浴更衣,是入学时对夫子们礼节。

    卫石头匆匆吃过早饭,便在他们这群人的学长带领下,朝着蒙学赶去。

    卫石头走了,卫三看着自己兴奋蹦跳着上学的儿子,又看了看自己这空空的房子,便觉得眼下这个世道,并没有以前坏了……

    芈青萝在长垣蒙学教书的日子,是她有生以来最为快乐的时候。

    看着这些孩子稚嫩的小脸,芈青萝第一次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或许正如姬龄所说的那样:大周的未来在他们身上吧!

    在这个礼制崩坏的时代,学堂里出现一位女夫子的消息,还是很快传了出去。

    有人说姬倒行逆施,有人说他狂悖无礼,也有人更是扬言姬龄被楚女迷了心窍,走向灭亡之路。

    虽说聘请一位女夫子的消息,一时之间,引起了滔天巨浪,可在南子听闻后,并以国君夫人的身份下旨褒奖芈青萝后,国人的反对声也渐渐消失。

    清早,芈青萝也顾不上吃早饭了,匆匆感到蒙学外,只见一起身穿破麻衣学子,正在他们的公冶学长的带领下晨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些新学子们,有些天还不见亮时,便已经来到门外,等着学堂开门。

    学堂开门是有规矩的,按照姬龄定下的规矩,蒙学在辰时开门,夫子于辰时三刻开始讲学,至酉时散学。

    可这些孩子们,早早便在寅时、卯时到了,并希望自己能有多一点时间学习。

    芈青萝本以为自己会是第一个到蒙学的,可没想到这些孩子们比她还早。

    她干咳两声,装模作样的走了两步。

    “同学们在啊!”

    “夫子早!”

    “夫子早!”

    “夫子早!”

    这一声夫子,让芈青萝不禁感动,也同时让她生出了神圣的使命感。

    中行山长早就听闻了门外的动静,眉头一皱,笑起来:“看来学子求学心切,我等到不好让学子多等,来人鸣钟开学。”

    方仲鞠第一个起身,并疾步上前,打开了大门。

    姬龄如果随便收几个弟子,那对于改造华夏,俨然无用,可如果大规模的开学堂,姬龄又没有这么多的资金,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让孔夫子来长垣发展三千弟子,从长远方向来说,这有利于长垣的发展。

    可现在光是蒙学学堂收揽新学子,最大问题就很摆在了姬龄面前,学子多了,书案也要增加,书简、笔墨、学子服也要抓紧制作。

    虽然蒙学是最基本的基础教育,可姬龄要想行办大学,也是异想天开。

    所以两相比较之下,姬龄决定从基础教育抓起。

    等这一批学子学成出来,长垣即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大学也有望了。

    大筹备大学是姬龄一直在心中默默计划的事情,只等诸子百家开始争鸣,这一批批学子出来,他的大学计划也可以启动。

    对于学堂的意义,没有人比姬龄更加清楚他的威力了,在很多时候,学堂就是支撑一个国家、民族的柱石。

    自古以来但凡有点上进心的君王,没有一个人是不重注人才的培养建设的。

    无论如何,自己亲自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比野生的人才可靠地太多了,有时候,在华夏利用师生之谊维持的和平局面,要比利益建立起来的和平方式还要稳固。

    早在建起蒙学、学堂之前,姬龄就像中原各国,广发招揽饱学之士,传道、传递智慧于世间,可结果却是只来了中行斛、卫酣、宋泛、郑肱、范郏、吕乐行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