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二百四十一章·荣升上大夫

第二百四十一章·荣升上大夫

    孔丘心意已决,他决定先从南子开始做工作,如果南子一定要与卫候元和离,那么孔丘就只能走卫侯元的路子。

    以往孔丘也曾听闻卫侯元的一些荒唐事迹,只是碍于卫候元身为一国之君,且“为上位者隐”,所以孔丘并没有当着卫候、卫臣们的吗去直接戳破。

    再者揭破别人的隐私,这是不礼的。

    如今孔丘也想明白了,要想一个改正自己的错误,首先便要揭破、点醒犯错的人。

    当着人面戳破卫候元的最后的尊严,孔丘已经有了最坏的心理打算。

    孔丘毅然决然,他没有跟弟子们说明自己的打算,毕竟这件事情有可能会牵扯到自己的弟子们。

    八月十五,卫城西北百里外,天色蒙蒙亮时,一支十余人的车队出行在薄雾中。

    “快到郑国境内了,大夫特地嘱咐过,吾等尽快赶到新郑去。”

    此人行色匆匆,口中前去新郑,不是别人,正是子我宰予,他此时此刻却坐在马车上,身侧是几名轻骑士扈从,后边还有不少徒卒,都在警惕地盯周围,时不时看向这位年纪轻轻的卫国使者身上。

    “尔等不必如此看着我,临行前姬龄大夫说过了,此时我为正使,邦交之事一律交付我。”

    “子我先生勿怒,我等只是不知此时主上派遣我等出使的原因,卫国来犯,我等也不怕,直管打回去便是,何需徒费口舌。”

    向子我提问的不是别人,正是姬龄的家臣刺,此行子我作为卫使出使郑国,由刺担任刺的护卫,负责护送子我的安全,而子我之所以能担任卫使,正是由姬龄特意向卫侯举荐的。

    “卫国先后遭逢大乱,如今元气已伤,哪怕是强如长垣,可以姬龄大夫的实力,依旧难以抗衡郑国侵势攻来。”

    刺闻言一愣,不由陷入沉默之中。

    子我继续说道:“如今郑卫需要的不是战争而是和平,北方晋国、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那一个对卫国不是虎视眈眈。强敌环伺,卫国需要时间发展,因此此时卫国不宜再拖入郑国的战火之中。”

    恰如子我分析的,姬龄的想法就是,不以武力解决郑国陈兵边境一事。

    而姬龄给子我筹码就是,惜年卫国夺取的封丘城。

    希望能以封丘城劝说郑国退兵,但郑国若是贪婪,想要在索要延津城,这是不可能的。

    且不说延津城姬龄苦心经营了许久,光是作为黄河重要渡口,它每年的河运、往来的商贾带来的财富,都可以比之游县了。

    所以延津对于姬龄来说,是决定不能放弃的,它不仅是姬龄重要的财富来源,同时也是进下步计划,吞并郑国的跳板。

    子我的任务不可谓不重,但也很有挑战,子我如果顺利完成了此次任务,那么他就能彻底的在卫国站稳脚跟。

    这是一个机会,也证明了姬龄的确是言出必行。

    此时子我正在思索如何施展,完成此次外交任务,而姬龄已经在全盘接收公孙氏的私邑。

    公孙氏氏是卫国最有活力的一个宗族,若是公孙氏、王孙贾、孔囿何全力辅佐卫候元,纵然卫候元平庸,但公孙也会成为卫国朝堂的主宰,说不定会造成公孙氏一家独大的局面。

    这对姬龄在卫国的谋划并无好处,所以他对于卫国那些有野心的人,一直奉行“养寇自重”的目的,除了让卫国大臣们和国人有一个共同敌人以免太早分裂火并外,也能让公孙氏如芒在背。

    如今公孙家最后的家臣公孙痒坚守鼔城,这不禁,姬龄消耗了许多兵力和精力,也好让其他卫人看看如果朝歌没有自己,那么朝歌将再次被公孙痒攻陷。

    姬龄接下来要完成完成平衡卫国内部势力的布局。

    放任公孙痒坚守鼔城的确有隐患,但那隐患多半不是姬龄不能承受的,何乐而不为?

    通过一枚残子,就能威胁卫国的大臣们,这一天清晨,经过一天一夜的禁令后,卫国公宫的朝会如期举行。

    公孙氏当日退守内城,受毁最重的是北宫,因而卫侯现在只能在南宫朝会,姬龄沿途所见,宫殿楼阁、高台铜兽,虽被焚毁了大半,但依旧一派姬姓古国的威仪。

    然而之前内乱留下的损坏来不及修缮,依然触目惊心,如同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的雍容深衣。

    墙垣倒塌、宫门烧毁的场景随处可见,不可避免地透露出一丝丝衰败、损毁的气息。

    便好比这文王嫡子康叔封之国五百年的延续,辉煌早渐渐远去,而今风雨已来,摇摇欲坠了。

    虽然卫城生变,但来宫中的朝臣却还是不少,这卫侯元归来后第一次举行大朝会,除了论功行赏外,为的是在群臣面前走一圈,让他们安心。

    休息一夜后恢复些许精神的卫侯穿着诸侯的九章服饰,在七八个竖寺的簇拥下橐橐而来。

    按照惯例,卫侯元先让人宣读了一篇谴责叛臣公孙氏谋逆的罪状,将这些年来卫国的遭遇全部说成公孙氏一人之恶,表示绝不容赦。

    但在姬龄和章恪的谋划下,除了公孙氏的主要党羽外,其余从犯大多可以宽赦,就连王孙贾也附议了这一点。

    其实这也是无奈,公孙氏执在卫国经营数百年,公孙氏树大根深,卫国每一位大臣,都与其有旧,且有重要大臣牵涉其中。

    在赦免大臣,就连孔子都低了头,认可了这一做法,何况还有公族中数不清的庶孽子弟从逆。

    要是都杀,公族至少得少三分之一,到时候卫城内家家素稿,这对一直提倡“亲亲”的卫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接下来,就是封赏了,首功之人自然是姬龄。

    姬龄需要的好处,早在他与章恪商量时便有初步的确定,但因为这次功劳太大:先是通报公孙氏造反的消息,又轻身犯险救拦截公孙氏,夺朝歌城西。

    随后城内大战也是主力,最后还轻骑追逐,救回了卫侯。

    于是,姬龄在满朝文武的称赞声中,卫侯元也只能咬牙直接从下大夫提拔为上大夫,姬龄这次到没有拒绝,反而向卫侯元连忙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