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紫微宫 » 《紫微宫》总纲

《紫微宫》总纲

    我对这部小说是寄予厚望的,打算把它打造成一部封建史的集大成作!

    两部紫微宫,写的就是我的心路历程。

    从2023年写稿开始,今年我20岁,也不知何时才能完成此作。

    不过我是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公之于众的,我不怕抄袭,因为我有后招,我也不怕别人提前知道了,所以就有剧透的感觉,在我看来,那么多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照样会有这么多人等待,就是想看一下它还原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情节梗概】

    ️郑承天,一个虽被前朝皇帝封为太子却又是最不受宠的儿子,因为民请命而被废除储君之位流放驻守边境十年,却也阴差阳错躲过了皇位更迭——他的堂伯篡位了,杀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为了笼络人心将要把阔别京城十年的他召回京城再次册封为了太子。

    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十年后这场在京城之内的皇位更迭到底是怎样的?皇位为何又从太宗一系转为太祖一系?

    他回到了京城又该如何生存下去?

    他的伯父——这个豫朝“太祖之后”的新皇帝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先皇还有那么多幸存的皇子,而他的伯父也有儿子,却还要再立他为太子?

    这些问题都在困扰着他,而他会去京城洛阳吗?

    如果去了京城,他还能看到那个一直令他魂牵梦绕累世以出品“太子妃”而闻名的余府千金——余思乐吗?

    见到了又如何,他又该如何放弃远在敌国的看似高贵实则孤独那个她——敌国公主沐婉清呢?

    一切的一切,敬请观看小说——《紫微宫》!

    【主要角色的最初人设】

    郑承天——为己

    上官暮雪——为国

    余思乐——为家

    沐婉清——为天下

    【时间脉络】

    太祖武皇帝郑建新——德观10年

    太宗文皇帝郑建封——元化7年

    明宗宪皇帝郑玄宏——启元14年

    圣祖仁皇帝郑玄策——鼎革20年

    惠宗顺皇帝郑承望——景元9年

    德观元年,郑承天五岁。

    德观元年,余思乐(类张雅钦)、上官暮雪(类周雨彤)、沐婉清(类刘美彤)三岁。

    【外貌描写】

    郑承天:这少年长相虽不出众,但往那一站顿时给人气象万千之感,不愧是皇室贵胄,举止端庄,仪态万方,可是当他沉寂下来时,却总给人一种孤独、落寞和凄苦之态。

    【主角心境变化】

    早期: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

    只要是为国为民,这个太子我不当又有何妨?

    前期:

    我要夺回属于我的太子之位!

    我要当皇帝!

    这十年来我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步步为营,为的就是重新再回到京城。

    我要为这天下的百姓,为枉死的冤灵,讨一个公道,我要还他们一个海晏河清的朗朗乾坤。

    中期:

    皇帝?

    为什么那么多人非要争夺这个名头呢?

    我真的就那么想要当皇帝吗?

    只要是能够做利国利民的事情,只要能够完成太祖皇帝未竞的事业,不要这个名头当个宰相不也一样吗?

    相反,还要自由些。

    后期:

    (沐婉清对郑承天说道:)

    郑承天,在你心里,只有豫朝才是正统吗?

    在塞北,在荒漠,那么多的百姓就不是人了吗?

    难道异族就没有资格接受教化过上太平日子吗?

    晚期:

    (沐婉清问道:)

    “你最后为什么会容许甚至接受曾巢成造反乃至改朝换代呢?”

    (郑承天答道:)

    “因为他也是太祖皇帝的血脉,不是吗?只要他能够以太祖皇帝的大诰和皇明祖训为念治理天下,这也就够了。我朝接受前朝禅位,也继承了前朝的积弊,若不痛加整改,早晚也会有人造反的,既然如此,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是太祖皇帝之后呢?”

    全剧终:

    (暮年的郑承天带着一个九岁儿童在草原瞭望久久)

    太傅,我们回去吧!

    【人物情节发展】

    郑承天,他是太祖皇帝(郑建新)所看重的幼年孙辈,太宗皇帝(郑建封)的爱孙,明宗皇帝(郑玄宏)的逆子。

    他的父亲因他备受太祖太宗皇帝的喜爱,从而登上了帝位,年号启元,而他也因此获封太子。

    却因他的母亲出身开国武勋家庭性格倔强好武,不受他父亲喜欢,他也始终认为因为这一点所以他才被父亲厌恶,终使得他郁郁不得志渐渐好文厌武,而他的母亲也因久处皇宫之中心情郁烦在未成为皇后只是太子妃时就离世了,死后被追封为“文敬皇后”。

    在获封太子的三年里,他广交寒士为自己积累人脉,同时奏请在东宫开设“崇文馆”,以此保住他摇摇欲坠的太子之位。

    启元四年,一场因饥荒蔓延的起义波及全国,他上奏请开粮仓救济灾民,可是他的父皇却下旨驳斥了他的建议,并派国舅——太子的舅舅出征,终于他的舅舅“意外”死于沙场,他的母家也因“谋反”的罪名被满门抄斩,而他也因为一再上奏为民请命被废除太子之位改封晋王前往边疆戍守。

    他走后,他的父皇派兵迅速平定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平定起义的主帅就是他的异母弟——秦王郑承恩的舅舅,而秦王的母妃宸妃李梦瑶也被册封为了新皇后,貌似秦王就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了。

    可这一切又与他何干呢?

    直到十年后,启元十四年,他的堂伯——燕王郑玄策回京述职交还兵权时趁机政变了,这场政变杀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皇帝和皇后被逼死,看似即将成为新太子的秦王在他舅舅的掩护下逃亡西域,燕王篡位登基改元“鼎革”,而他——前太子郑承天,因戍守边疆有功同时为了安定前朝局势,将要被再次册封为了太子。

    在成为太子的一路上,他将再次遇到他此生的两个挚爱。

    成为太子前,他被要求出征天竺帮助那里的“流寇”推翻现有王朝,结果皇帝亲信密令手下人葬送部分“流寇”势力,郑承天不从,亲自率军征战,最后重伤回朝。

    “经历种种磨难当他再次被废除太子之位后,他又将痛失他所珍视的一切,最终以一席麻衣孤身一人乘舟归隐山林。”

    这会是真的吗?

    这只是百姓脑中的美好想象罢了……

    事实上,这其中要复杂得多。

    “鼎革”皇帝之后,庙号被定为“圣祖”,他的第三子郑承望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之后被封为太子继位,改元“景元”,而郑承天则以宗亲之首的身份成为托孤大臣。

    景元三年,酝酿五年之久的边疆起义终于爆发了蔓延五省,皇帝要求郑承天前往平叛,他却一再主张采用安抚策略,起义军抓住机会以郑承天的名义起事,皇帝再次要求他带兵出征,他拒绝不得,最终跳河以求自尽。

    朝廷四处打捞不得,便以他被奸人杀害为名潦草建了衣冠冢埋葬了事。

    而他事实上则被那个敌国公主救了上来,随后一起结伴去塞外安居。

    在路上,他遇到了起义军领袖——曾巢成,他就是当年太祖皇帝的“仁和太子”之后,原名叫做郑承德。

    原来太宗皇帝当年为了帝位曾经真的暗害了仁和太子,而太祖皇帝对此心知肚明,最后为了天下安定传位给了太宗皇帝,太宗皇帝对此心里一直有愧,让明宗皇帝传位给太祖皇帝之后,也就是他的养子——当年的燕王郑玄策,也就是后来的圣祖皇帝,可惜他的儿子不肖,即为后大肆屠杀宗亲,企图将太宗之后一一剪除,这也就是郑承天绝望跳河的又一原因所在。

    后来,曾巢成以郑承天在起义军中的名义团结在朝与分封各地的太宗之后,迅速席卷了天下,最终于洛阳称帝,恢复了他作为“仁和太子”之后的宗籍,改国号为“代”,改元“昭元”,迎娶了那个自豫朝前就累世出品太子妃的余府千金——余思乐为贵妃,而皇后则是和他一起打下天下被时人称之为“吕大脚”的吕皇后了。

    至于那个“景元”皇帝,最终传言死于“火灾”,被追封为了“惠宗”。

    【感情描写】

    我是爱她,可我却无法和她在一起,我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我放了她,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

    我爱她,只是我的事。

    至于我选择和亲,为的是国家。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等什么时候不打仗了,我再成亲吧!

    【经典台词设计】

    1.“朝廷?朝廷的腐败我早就知道了!

    可是要让我放弃太祖皇帝打下的基业,这又怎能做到呢?

    前朝存续的时间不过40年,我朝现今也不过60年。”

    2.“你现在已经和离了,可有想过再娶?”

    “不用了,臣心已如枯木,再也溅不起一丝波澜了。”

    3.相比于“陛下”这个词,我更喜欢“殿下”。

    我不喜欢至尊无上独一无二的,我喜欢有着尊贵希望的。

    李世民的幸运之处,就在于他每次想加速的时候,总有人冒犯龙颜在劝谏他,使他停慢了脚步去慢慢做,当时肯定是不满甚至是愤怒的,毕竟谁愿意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呢?但是仔细一想又何尝没有道理呢?所以他常常说:“是这样”。

    贞观可以没有房谋杜断,但不可以没有魏征啊!

    仔细想想贞观又哪里是李世民一个人的贞观呢?他是大唐群臣百姓群策群力的结果啊!

    这才是贞观的灵魂!

    幸运的是我的身边也有一群魏征!

    4.“郑承天,你想要当皇帝吗?”

    “皇帝?为什么那么多人非要争夺这个名头呢?我真的就那么想要当皇帝吗?只要是能够做利国利民的事情,只要能够完成太祖皇帝未竞的事业,不要这个名头当个宰相不也一样吗?相反,还要自由些。”

    (这是我在读子房兄写武则天时候的所感!)

    “陛下既向我托孤,那臣斗胆求一旨诏书给臣。

    陛下百年之后,太子若已然可以亲政,臣请褫夺臣一切官职爵位封地,就让臣携心爱之人归隐山林。”

    5.“郑承天,在你心里,只有豫朝才是正统吗?

    在塞北,在荒漠,那么多的百姓就不是人了吗?

    难道异族就没有资格接受教化过上太平日子吗?”

    6.“你最后为什么会容许甚至接受曾巢成造反乃至改朝换代呢?”

    “因为他也是太祖皇帝的血脉,不是吗?只要他能够以太祖皇帝的大诰和皇明祖训为念治理天下,这也就够了。我朝接受前朝禅位,也继承了前朝的积弊,若不痛加整改,早晚也会有人造反的,既然如此,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是太祖皇帝之后呢?”

    “那如果是你坐在金銮殿上,你还会容许吗?”

    “我不是太祖皇帝的直属血脉,我不会坐在上面的。即便是,我也会让位,亦或吸纳他们进入朝堂之上,把国家交给他们去管,以减轻改朝换代所要流的血和必须要下沉的一定国力。”

    (血脉,暗喻纯粹的信仰。)

    7.“殿下可曾想过,一旦陛下驾崩,殿下的机会就来了,殿下要放弃这次机会吗?”

    “我的机会是来了,可苍生的苦痛也要到了。一旦陛下驾崩,朝臣必将分裂,地方定然也会脱离朝廷另立新君,强敌在外,届时天下苍生该怎么办?豫朝的天下又该怎么办?我是太祖太宗的子孙,我不能够不考虑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