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风华 » 第九十四章 大宋衍圣公孔沫

第九十四章 大宋衍圣公孔沫

    好在,皇帝赵禥并没有让孔洙惶恐太久,有些嘶哑的声音传到了孔洙的耳中。

    “二十三年风吹雨打,孔氏家庙可有损坏之处?需要修补一二?”

    “有劳官家挂怀,先帝怜惜我族,拨款三十六万缗,修建我孔氏衢州家庙,我南宗孔氏一脉感激不尽。”

    孔洙说完郑重的将额头狠狠地一磕而下,与身下的金石相撞,发出响亮的金石相撞之声。

    “你在平江做的不错,朕心甚慰,去年衢州那边遭了贼寇,你家可有损伤?”

    皇帝赵禥的声音十分平淡,仿佛在与孔洙聊家常里短。

    “谢官家圣恩,朝廷清剿贼寇得力,孔家并无太大的损失。”

    孔洙这般说,只是恭维之词。

    实际上早已通过族中的书信,知晓了去年的贼寇之祸,丝毫不亚于边境的刀兵之灾!那可是连食人贼都闹出来了!

    赵禥轻敲扶手:“衢州总归是要有人主持大局的,如今衢州知府空缺,你就回去顶了这个职。带着家中的才干之士为大宋多做贡献。朕也好让孔家重新走到台面上来。”

    孔洙心中一阵狂喜,官家要重用孔家了!

    于是努力的控制着自己的音调恭声回道:“谢官家恩典!”

    见状,皇帝赵禥神秘一笑,招手道:“衍圣公且过来,朕有一事要交于孔家!”

    皇帝赵禥与大宋衍圣公孔洙,两人的交谈大概持续了两个时辰。

    待孔洙一脸兴奋喜悦的离开后。一直在一旁服侍的钱贵,笑着说出了皇帝赵禥心中所想。

    “孔子,圣之时者也。主子,孟子他老人家这句夸奖孔圣人的话,还真没说错呀!”

    赵禥放下手中的《蒙鞑备录》,在钱贵的白头上轻轻的敲了一下。

    笑骂道:“孟子是说孔子为识时务之圣人。可没说他攀炎附势,无父无君。”

    “又什么区别哪,孔家人只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罢了。”

    读书人向来看不起宦官內侍,自然宦官內侍也不自觉的便开始敌视读书人,钱贵也不例外,这次便多说了一句。

    赵禥闻言笑了笑,语气中却有些不满:“你旧居宫苑,不知其中缘由,朕也不会怪你,但以后,可千万莫要再看轻了我大宋的孔氏。”

    “想当年靖康之难,大宗南来,我朝与金朝对峙,孔裔始分南北两宗。”

    赵禥的话语有些唏嘘又有些狠咧:“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高宗因受金兵进犯所迫,举朝南迁。”

    “孔子第47代嫡孙,衍圣公孔端友以应诏书“拜谒圣天子”。带领忠君之族人背负孔子的弟子,子贡所雕刻的孔子及夫人亓官氏的楷木雕像随驾南渡,后世居衢州。”

    “这南宗孔家没有辜负我大宋,更没有辜负我赵家!”

    钱贵闻言一怔,当即跪下请罪道:“老奴知错,老奴不该妄议朝政,请主子责罚!”

    赵禥摆了摆手:“不知者不罪!起来吧!”

    而另一方面,刚刚出宫的衍圣公孔沫,却没有直接回到驿馆休息。

    而是在临安城最为繁华的御街上,精挑细选了文房四宝数件。然后直奔临安府衙!

    但却被告知临安知府孙子秀,今日一早便出城查案去了!

    倒是留个一封书信,说是要给衍圣公孔沫。

    孔沫一阵疑惑,只得是收了书信,留下礼品。颇为失望的回到了驿站

    次日一早,大宋的衍圣公孔洙,便携妻带子乘坐官船,沿钱塘江逆流而上。由皇城司的士卒护送到了衢州。

    衢州坐落在钱塘江上游支脉的衢江江畔。

    自靖康之难,大宗南来,随着大宋朝南迁的孔圣人的后代,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一百多年。

    衢州城,菱湖之滨,孔洙时隔数年,再见家庙,想到这些年在外漂泊的苦楚,不由的潸然泪下。

    孔氏家庙平面呈纵长形,以3条轴线布局。

    东轴线上有孔塾、崇圣门、崇圣祠、圣泽楼。

    中轴线上有孔庙大门、大成门、甬道、大成殿、东西庑。

    西轴线上有五支祠、袭封祠、公爵祠、思鲁阁。西轴线稍西为世袭博士署,即孔府奉祀官府。

    孔家庙门为一座单体歇山顶建筑.在石须弥座的围墙衬托下,显得威严庄重。

    家庙前设有“金声“、“玉振“、“棂星“、“大成“四门。除了四门之外,还有“德侔天地“、“道冠古今“两块牌坊。

    而此时的孔庙的思鲁阁中,上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

    像高不足两尺。孔子长袍大袖,亓官夫人长裙垂地,形象生动。

    现任衍圣公孔洙端坐在正厅主座,左右两排的座位上也都端坐着一些或白发苍苍老者,或年刚及冠的少年。

    这些都是南宗孔氏一族的各位家长。一眼望去,共二十一人。

    “我们孔氏一门,自靖康之难一来,南迁至此地,无庙奉祀先祖。”

    “高宗陛下以“冀鲁疆之复,曲阜之庙可修“。让我等南宗孔氏得以州学为家庙,然朝廷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如此已有百年。”

    孔洙的声音低沉却十分有力,缓缓的说出了南宗孔家这些年的艰辛。

    随后话头一转,高声说道:“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先帝陛下,以“宗子去国,庙当从焉“为理由,准许孙大人之请,拨款三十万缗,建我孔氏家庙于菱湖之滨。”

    “此乃先帝对我孔家的圣眷,而如今,孔洙受陛下所托,欲重振孔家,还请诸位鼎力支持。光复我孔氏门楣!”

    堂下诸位孔氏家长见衍圣公孔洙提及先帝、官家、以及孔家的大恩人孙子秀,也不由神情肃穆。

    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上一任衍圣公孔万春突然去世。年仅10岁的孔洙被朝廷授承奉郎、袭封衍圣公。

    孔家的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再加上蒙、金、宋三国相互争锋,朝堂时局险恶。

    先帝只得放弃对孔家的支持,转而重新推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

    从而孔家的地位在大宋一落千丈,族中更是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