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和历史缺个约会 » 第4章 北制之战、北戎之战、襦葛之战-郑国

第4章 北制之战、北戎之战、襦葛之战-郑国

    中年男子打开一卷竹简,随着一阵光芒涌入脑海,便又昏睡了过去。

    -----------------

    公元前719年,郑国依靠其优越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率先在中原地区崛起并积极向外扩展。

    郑庄公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齐、鲁等国对付邻近的宋、卫等国,并多次与宋、卫发生战争。

    然而,在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等国攻打郑国,先是围攻郑都东门(史称“东门之役”),然后击败郑国的徒兵,并抢走了大批粮食。

    为了报复战败之仇,郑庄公决定在次年四月率军攻打卫国。

    卫国调遣了服属于己的南燕军队来抗击郑军。当郑军北上时,南燕军队已经进入了郑国的北境。

    郑庄公派遣大夫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军迫近燕军,形成正面抗击之势,以吸引燕军的注意力。

    同时,他命令公子曼伯、子元率领一部分军队秘密迂回到燕军的侧后的北制(今荥阳汜水镇)。

    由于燕军没有察觉到郑军的意图和部署,以为北制地形险峻无虞,仍然按照传统的正面进攻战法专注于当面郑军。

    因此,郑军成功利用了地形和战术优势,击败了燕军。

    战后,郑庄公并未停止对外扩张的步伐,而是继续寻求与周边国家的联盟和合作。

    然而,随着郑国的崛起和扩张,也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不安和担忧。一些国家开始与郑国产生矛盾和冲突,甚至联合起来对抗郑国的扩张。

    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和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庄公逐渐年老,他开始考虑如何将权力平稳地交接给下一代。

    为了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他精心挑选了合适的继承人,并在其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培养。同时,他也采取措施防止权力斗争和内部冲突的发生,确保国家的平稳过渡。

    在郑庄公去世后,他的儿子成功地继承了王位,并继续沿着庄公的道路发展郑国。

    然而,即使是最精心的规划和准备也不能完全避免挑战和危机。

    在郑国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来自周边国家的威胁和挑战。有时,这些威胁来自于直接的军事冲突;有时,则来自于复杂的政治和外交斗争。

    -----------------

    公元前714年(周桓王六年),居住在郑国北方的戎人(统称“北戎”),北戎趁中原各诸侯国混战的机会,南下攻郑。

    而北戎多步兵,机动灵活,郑国多车兵,受地形限制。郑庄公怕敌人迂回袭击自己,便征求大臣抗敌意见。

    公子突认为:北戎兵装备虽轻,但人心不齐,贪心很大,胜不相让,败不相救,主张采用诱敌战术,设伏歼敌。

    郑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挑选一部分兵力担任诱敌任务,派大夫祝聃率主力分三处埋伏于敌人必经之路。

    交战后,郑军御敌稍作接触,即假装败退,并丢弃许多财物。戎军见前队有利可获、遂紧追不舍,于是被诱入包围圈。

    郑国伏兵突然发起进攻,将敌军截成数段,全部消灭。敌军后队见前队被歼,争相逃命,郑军乘胜追击,大败戎军。

    公元前706年,就在周穆王北伐不久,出于报复,北戎发兵侵犯齐国。

    郑国接到齐国的求救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整装待发。由公子忽带军去齐国救援。

    子忽怀着建功立信的心理与北戎交战时格外勇猛,生擒北戎两个主帅,斩获三百名北戎士兵,在救援齐国中立得头功,从而为齐国解围。

    -----------------

    公元前719年(周桓王元年)周桓王继位后,想要将朝政大权交予虢公林父,郑庄公得知后,派兵割了周王室温地(今河南省温县)的麦子以及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的禾稻,致使周、郑矛盾更加尖锐。

    公元前715年(周桓王五年),周桓王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以分郑庄公之权。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郑庄公左卿士职务,郑庄公遂拒绝朝觐周桓王。

    同年秋,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亲率王师并征调陈国、蔡国、卫国三国之军联合进攻郑国,郑庄公则率军迎战周联军于繻葛(今河南高官葛市北)。一场大战在中原战场上爆发了。

    战争开始前,郑庄公采纳了郑大夫子元(公子突)的建议,针对周联军的布阵形势和特点,决定先攻击周联军两翼的薄弱部分,造成周左、右军混乱而败退,然后集中兵力合击周中军。

    他命令大夫曼伯(公子忽)率一军为右翼的方形军阵,攻击周军左翼;大夫祭足率一军为左翼的方形军阵,攻击周军右翼;大夫原繁、高渠弥合率一军为中军,随郑庄公配置于左右两个方阵中间,稍后相机出击。

    同时,郑庄公还采纳了高渠弥的建议,改变了传统的车战战斗队形,将通常配置于战车之后的隶属徒兵,以伍(五个人)为单位,分散配置于每乘战车的左、右、后方,填补车与车间的空隙,形成徒兵与战车相互掩护、密切协同、攻防自如的“鱼丽之阵”。

    战争开始后,郑军按照既定作战部署向周室联军主动发起猛烈的进攻。

    郑庄公命令中军:“看见摇旗就击鼓,击鼓之后就前进”。

    陈军一触即溃,逃离战场,周室联军左翼即告解体。

    接着,郑军左右两翼的方形军阵也向周军发起攻击,周军大败,周桓王在逃跑过程中被郑国的祝聃射中肩膀,险些丧命。

    郑军的指挥者见周师溃退,十分振奋。祝聃等人建议立即追击,以便扩大战果,但为郑庄公所拒绝。

    当晚郑庄公委派祭仲前去周营慰问负伤的周桓王及其将领,以示与王室和好之意,并用以缓和两国间的尖锐矛盾。

    周桓王惧怕郑国的军队再次袭击,于是拔寨返回周室。

    襦葛之战以郑国胜利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