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和历史缺个约会 » 第20章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一)

第20章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一)

    在汉武帝打败了西域的匈奴之后,河西走廊归属大汉管辖,从河西到西域的道路也被打通。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汉朝初步与西域建立起友好关系。

    而随着汉朝与西域的往来日益频繁,这显然是很多匈奴国邦不愿看到,于是他们经常就派出军队拦截汉朝使者,并且向西域各国威胁。

    而汉朝使臣也因为在出使过程中对西域各国不尊重并且德行有亏,这也引起了西域各国的反感,于是很多小城邦拒绝为汉朝使者提供免费的食宿,并且有的还会出兵攻击汉朝使者团队。

    汉朝使臣在西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后,回国将这种不满的情绪向汉武帝说出。汉武帝为了恢复汉朝在西方国际的威望,于是决定向西域进行军事行动。

    公元前111年,赵破奴率领附属国胡人的骑兵出征西域,驱逐了匈奴囤积的当地的兵马,并且第二年就攻破了人民相对较少的楼兰和姑师两个邦国,最终楼兰向汉朝上交了人质才得以免除被覆灭的命运,而姑师被分为八个国家。

    而这件事情并没有让西域各国对汉朝充满敬畏心理,更没有让他们归心于大汉,反而因为战争的胜利,致使汉朝使者更加颐气指使。这也使得西域大国的人对汉朝使者更加怠慢。而这些消息并没有传回汉朝,这让匈奴的使者在汉朝依然备受尊敬。

    -----------------(大宛之战)

    由于之前对楼兰、姑师等西域小国的胜利,这使得汉朝对大宛颇为轻视。而汉武帝心系的汗血宝马又出产在大宛之地,于是就多次派遣使者前去沟通,而使者趾高气昂的样子惹恼了大宛国人,于是便将汉朝使者斩杀,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利率领数万搜集而来的罪犯、刑徒和6000名由胡人组成的附庸骑兵前去进攻大宛城。

    李广利从天山南麓行军,到关东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蝗虫灾害,甚至已经蔓延到了河西走廊地区的屯田区域。这使得当年河西走廊的粮草严重匮缺,也让河西基地难以给西征军提供有效的后勤粮草补给,这使得西征军只能将后勤所需的粮草放到敌人身上了,希望能以战养战。

    更倒霉的是这一年冬天,整个西北地区气候格外寒冷,雨雪交加。从未经历过如此严寒的汉军在这寒冬的雨雪之下寸步难行。更何况沿途的行军过程中还有风沙漫天的雅丹地貌、海拔高耸的高原地区,这使得一直生活在中原低海拔地区的汉军遭受了各种的身体不适和头痛发热等症状,汉军的士气更是低迷颓废。

    而正处于这种困窘境地的汉军因为无法攻入敌人内部,又面临着缺少粮草的问题,于是不得不宰杀牛马作为食物,然而宰杀了驮牛驮马之后,失去了畜力,汉军的许多物资难以运送,这也使得汉军更加被动,甚至连战车和攻城的武器都难以携带。

    李广利见此,被迫在车师附近的高昌壁将一部分伤员安置下来,并且将部分辎重留下,并且安排一部分人马保卫后路。然后自己率领剩下的兵马继续前进。

    在西征队伍进入塔里木盆地后,经过了楼兰、尉犁、渠犁、轮台、龟兹、温宿等西域的国家。在途中西征军也向他们征集粮草,但是这些西域国家本来就粮食储备有限,然后西域的大国又事先挑唆汉朝与西域小国之间的关系,这也导致了西域各国一同进退,对汉军紧闭城门,拒绝给汉军提供补给。

    而汉军只能一个个城市的进行攻城战,能攻进去就有粮食吃,要是几天都攻不下来,只能硬着头皮换个城市继续攻城,而且还要时刻担心西域各国联合起来围攻自己,将自己的后路切断。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军后,汉军兵甲残破不堪、狼狈的离开温宿,冒着严寒走出天山南脉的东段山口,然后继续沿着纳伦河一路向西行军。最终抵达了大宛国的东边边境的郁城。

    这时李广利率领的汉军仅剩了几千人,而郁城的守军又防守严密,并且他们的兵种多为冲击重骑兵和重步兵,这使得汉军一触即溃。

    得知前线战败,汉武帝顶着巨大压力,为了挽回已损的国威,下定决心继续对大完发起进攻。而这次为了保证远征之战的胜利,汉武帝给李广利配足了兵器、粮草和兵力。

    公元前102年秋天,六万汉军和一路上自愿参与战争吃军粮的汉人踏上了远征的路途。另外还有18万的戍卒在酒泉和张掖城驻守,随时准备向西域增援,并且防备匈奴派遣大军来切断汉军后勤补给的粮道和退路。

    汉武帝的这次决心,让全国各地的物资都在向西北集结,全国上下都在全力支撑对西域的远征。为了保证补给的正常,大军分开行军,沿着塔里木盆地的南北边缘分开行军,

    李广利率领主力从上次的北道行军,其他人则从南道行军。

    等大军抵达了轮台国时,西征军遇到了唯一一次抵抗。而汉军在将负隅顽抗的轮台屠城之后,接下来南北两路的行军便通畅顺通,再也没有城邦敢于抵抗。而汉军在前进行军的路上也在各城邦留下了部分部队来保证补给线的通畅。

    在进入费尔甘南盆地后,汉军绕开了上次战败的郁成,指派除了小股部队监视郁成,李广利带领着三万主力军直奔大宛国国王所在的王都贵山城。

    抵达贵山城的汉军率先遭到了大宛国王毋寡的直属骑兵反击。贵山城的军队是由少量的重骑兵和轻骑兵组成,然而此次出征,汉军携带了大量的强弩,这使得贵山城的骑兵无法攻破汉军的阵地。

    随着大宛骑兵的败退,汉军将大宛城团团包围。而属于游牧民族的大宛人在城内储备了大量的粮食,这使得贵山城在被汉军围困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缺粮的情况。

    而此时汉军也面临着严峻的战况,他们这一路上动静很大,附近的游牧部落不是带着物资撤走了就是将能用的物资全部烧掉了,于是汉军很难在附近收集到给战马吃的干草或者粮秣。而且与汉朝联姻的乌苏国也只派出了两千人的援军,而且还在远处处于观望状态。

    并且大宛西北地区的另一个大国康居也在集结部队,对汉军虎视眈眈,同时各地的游牧部落也在各自部落的首领带领下向围困的王都都山城靠拢。

    此时留守在郁城的监视小队也因为向城内人民索要饮水和口粮被拒后向郁成发起了攻击,但是却依旧被打的节节败退,几乎全军覆没。

    无可奈何之下,包围贵山城的汉军只能趁着锡尔河在冬季枯水期的情况下,将都山城从河水中引水的引水渠改道,让都山城内的军民面临缺水的情况。

    而因为城内的大量骑兵,且军民都需要引水,在断水之后,很快都山城内的大宛骑兵就不得不出城迎战。而此时的汉军看见出城的大宛骑兵,抢先猛攻,拿下了贵山城的外城,并且俘虏了大宛国的大将煎靡。

    而此时躲在城内的贵族们却害怕了,于是他们发动政变,斩杀了国王毋寡,并拿着他的人头向汉军议和。

    此时李广利深陷外族的汪洋大海之中,虎视眈眈的康居国,蠢蠢欲动的游牧部落,于是李广利明智的选择了拥立一名亲汉的国王,然后率领大军回朝。而且在回朝的途中顺便将郁成围困,郁成也因为缺粮而选择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