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六朝汉臣 » 第二百一十五章:卸甲归田

第二百一十五章:卸甲归田

    卫青被二人模棱两可的话弄得云里雾里。

    斜着头,挠挠后脑勺,面部肌肉微皱。

    “陛下,青愚钝……”

    司匡知刘彻不便多说,拱手,主动开口,

    “卫公可还记得当年骑将军公孙敖搭救之事?”

    “青不敢忘也!非公孙兄,青已是一具尸体。”

    卫青惆怅的叹了一口气。

    当初阿姊怀上当利公主的那年,陈皇后之母馆陶长公主企图害自己。

    如果不是公孙敖领人强行搭救,哪有现在的自己?

    回忆往事,卫青似乎明白了一些事。

    沉吟片刻,握紧拳头,咬着牙,从牙缝里挤出来几个字,

    “难道,这件事又是陈皇后从中发难?”

    司匡瞥了一眼刘彻,察言观色后,淡淡的回答,“

    或许吧。”

    “唉!”卫青长长的叹息。

    刘彻嘴角上扬,咧嘴,笑道:

    “爱卿放心,这件事朕一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当初娶陈阿娇,乃是为了皇位,迫不得已之举。

    如今,老太太已经死了,自己正愁没有机会拿下那个顽劣的疯丫头呢!

    巫蛊!

    正好!

    敢扰乱后宫,相信只要掌握了证据,哪怕是馆陶长公主,也无话可说!

    窦家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让张汤去查,只是为了保留皇室最后一丝颜面耳!

    司匡拜曰:

    “查后宫巫蛊可能会遇到很多阻挠,而建章卫只能在未央宫固定之位活动,臣斗胆,希望陛下允许车骑将军可领部曲入宫以配合张汤。”

    “嗯。”刘彻抚摸着脸颊上的胡须,“卫青啊。”

    “臣在。”

    “你如今已经负责掌管南北二军,这种事情,看着来就好了。需要人手,就去找程不识调。”

    “卫青定不负陛下所望!”

    刘彻抚手而笑,扭头,转声道:

    “司匡啊……”

    “嗐,汝为朕之主婿,叫名字显得太生疏了,这样,朕给你取一个字吧。”

    司匡眨眨眼,抬起头,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刘彻背着手,来回踱步徘徊,思索着古今之文章。

    “《大雅·常武》言: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依朕看,卿便字虓虎吧。”

    卫青脸上流露着羡慕的神色,在一旁赞叹,

    “司虓虎,好名字!”

    司匡:“……”

    愣住了。

    字虓虎。

    这个称呼,很难评价好坏呀。

    后世可是有两个被称作虓虎的人。

    一个是九原虓虎,即三姓家奴。

    一个是扶风虓虎,即锦马超。

    虽然都活的不久,但都勇猛无比。

    刘彻见司匡久久不语,声调太高,

    “虓虎可是对这个字不满意?”

    “卑臣谢陛下赐字!”司匡急忙跪地拜曰。

    “哈哈,爱卿起来吧。”刘彻脸色这才好看起来。

    作为大汉绝对的权威,他可不想有人反抗。

    处理完家事,这位皇帝又把重心放在了国事上,

    顿了顿,有意无意地问道:

    “虓虎,朕记得汝此战北上,组建了五千流民军吧?”

    司匡点头承认。

    刘彻从一旁抽出一张帛书,拿起毛笔,蘸墨,沉声:

    “如今战争暂且结束,卿打算如何处理这几千人?”

    要命的问题!

    司匡立刻拱手,表明态度,

    “全凭陛下决断。”

    “嗯……”

    刘彻拖着长腔,语气感慨,

    “流民部……五千人,配合三千我大汉铁骑,竟然可以斩杀俘虏万人之多。”

    “其骁勇善战,悍不畏死之举,令朕惊愕,亦惭愧。”

    “昔年,朕听从已故丞相田蚡之奏,放弃治理黄河,是在是错误之举。幸有卿挽留危局。”

    一想到一群衣衫褴褛的流民,拿起武器后的战斗力比很多大汉北军士卒都强。

    刘彻就心有余悸。

    下游十六郡的流民何其多?

    如果都是这种战斗力……一旦叛乱,那还了得?

    看来,治河之事,得提上日程了。

    语气顿了顿。

    刘彻面色不改,淡淡的道:

    “朕有两个想法。”

    “其一,将这部分人划归北军,归北军统一管辖,调动凭虎符进行。”

    “其二,解甲归田,返回稷下,所得军功,尽予之!”

    “卿以为那种比较合适?”

    司匡闭上眼睛,盘算片刻,答曰:

    “臣以为,应令其卸甲归田。”

    “为何?请试言之。”

    司匡拱手一拜,道:

    “陛下,流民部本就是临时拼凑之庶民,其非兵,按照大汉军制,战后应与良家子同类,卸甲归田。”

    “且,流民家眷皆在稷下,战争结束,若其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势必会有怨言,不仅会扰乱军心,还会对陛下名声产生影响。”

    “再者,陛下接受策略,行推恩之令。此法执行期间,若有诸侯王明端倪,从中作梗,发兵叛乱,长安会压力倍增。”

    “按昔年吴楚之乱的经验,若叛乱,齐地将会是连结北、东、南三地之枢纽。”

    “流民看起卸甲归田,实际上以屯田之法驻扎,若齐鲁之地有风吹草动,陛下可派遣一将领,重组流民军,进而从容应对之。”

    “综上,臣以为,卸甲归田,利大于弊。”

    刘彻满意地笑了,将案几上刚刚写好的,墨迹尚未干的帛书递过去,

    “那就按主婿所言吧。”

    “流民部剩余士卒,发放经费,遣散回稷下。所有费用,由大农令署划拨。”

    “待会儿离开,卿可凭此帛,去找郑当时要钱。想必,他会很慷慨地批复。他可是期盼爱卿来长安好久了。”

    “诺。”

    司匡把帛书小心翼翼地叠好,准备过会儿去找郑当时开宰。

    为了应对螟虫之乱,这位大农令焦头烂额好久了吧?

    有知识就是大爷。

    作为目前唯一有应对之法的人,司匡已经准备好被郑当时当做祖宗供着了。

    帛书放进怀里。

    忽然,怀中一份柔软的羊皮纸激起了司匡的记忆。

    急忙拿出来,单膝跪地,双手呈上,

    “陛下,臣之罪,差点忘了公主之家书。”

    “公主?”

    刘彻捏着狼毫毛笔,眉头紧蹙。

    司匡郑重高呼,

    “此乃和亲南宫公主刘华之家书也!”

    “其令臣之属下带话回来。”

    刘彻默然了,发呆了将近半分钟。

    良久,呢喃:

    “姑母……她说了什么?”

    “公主言,其不会向匈奴人低头,还说……望有生之年,陛下可接其回家。”

    “啪!”

    刘彻手中珍贵的毛笔被一股不知从哪里来的力道折断了。

    这位大汉皇帝,脸色复杂,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