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六朝汉臣 » 第二百八十三章:变局

第二百八十三章:变局

    “仲舒老弟一方可还有意见?”刘安抚摸着拐杖上的龙头,俯视下方众人,声音压低几个分贝,笑咧咧的道:“若无,本王就继续与虓虎商定啦。”

    “大王请便。”

    董仲舒作揖一拜,示意段仲回来。

    刘安全部注意力转移,重新放在司匡身上,不由得另外审视。

    在长安建立太学,培育诸子百家之材……

    这个想法,几乎就是在建设一座杂家性质的学府啊。

    这是在示好吗?

    如果不是,为何要迎合杂家的理念,纳诸子百家为己用?

    这位纵横淮南一生的王一时间愣住了,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春秋曰:元年春、王正月。

    难道这是自己将得权柄之征兆?

    兴奋归兴奋,表面工作还是得做。

    刘安咳嗽两声,沉声道:

    “虓虎若拿不出,为之奈何?”

    “一个月后,若无成果,匡愿就此退出长安,返回齐鲁,隐居深山,闭门不出!”

    坐在刘安侧位的韩安国突然一个激灵,打了个哆嗦,浑身发颤,敲敲案几,提醒道:

    “匡人三思为妙!汝为陛下股肱之臣,若退出长安,何人可出击匈奴?”

    司匡对卫青府邸的位置拱拱手,“车骑将军有千军万马不当之勇,胜匡百倍,可为陛下分忧。”

    “胡闹!”韩安国喝骂。

    耷拉着老脸,脸上的皱纹一同耷拉着。

    妈的,上书辞官岂是儿戏?

    大丈夫一言九鼎,如果司匡败了,绝对要返回稷下学里。

    陛下好不容易把人从稷下学里拐出来,如今再跑回去……

    等刘彻从甘泉宫回来,知道这个消息还不得发疯?

    届时,首当其冲的便是他这个丞相。

    人是在他眼皮子底下被淮南王气走的,不收拾丞相收拾谁?

    韩安国就怕最后要拖着这把老骨头去稷下学里把人哄回来。

    司匡没有在意韩安国的情绪,对刘安拱手,

    “大王觉得这结果如何?”

    “汝真的考虑清楚了?”刘安声音略微沙哑,“汝为朝中新贵,若返回稷下,相当于放弃一切荣华富贵,所有努力,将功亏一篑。”

    “鄙人有信心让大王上书请奏,设立太学!”

    “哈哈哈,猖狂的后辈,孤甚喜之!”

    刘安不顾形象,在众人面前拍手,哈哈大笑道:

    “这样吧,一月之后,汝拿不出来,便随孤前往淮南,协助校订《淮南鸿烈》。汝对《渔父》之理解,超越我麾下淮南大山、淮南小山诸多,应有能力与淮南八公交流。”

    “孤现如今年岁已高,待本王化作一抔黄土,汝可离开淮南,或入朝、或隐居,尽由之!”

    司匡拿着酒樽,捧着向在座众人行礼,随后一口饮下,

    酒辣入喉,抿抿嘴,

    “恐怕要让大王失望了,匡有不前往淮南之土的信心。”

    “那就让吾侪拭目以待!”刘安举起酒樽,对司匡示意,仰着头,一饮而尽。

    ……

    淮南翁主府客堂中,随着约定完成,一切重归平静。

    遂昌领着一大群家仆,把饭菜逐一端上。

    各家代表吃着淮南特色饭菜,心里盘算着各自的事情。

    韩孺徒手抓着豆腐,嚼碎咽下,略微发愣,像个木头人。

    作为一名游侠,他实在搞不清现场的状况,只好向知识分子询问。

    拽着身旁赵禹的袖子,小声嘀咕,

    “这就完了?把吾等喊来,就争论来了一场入世与出世之争?”

    “韩公还想怎么样?”

    “吾觉得,二人不打一架,不符合大丈夫之气魄。”

    “……”

    赵禹翻了个白眼,指着司匡道:

    “韩兄不觉得此子身上的气势很像儒家吗?”

    说罢,这位廷尉署第三人指了指一边激动半跪的石庆,

    “谷梁可是按捺不住多时了。”

    韩孺好像明白了什么,扶正头上发冠,按着案几的手死死用力,指关节嘎嘣响,

    “今日明面上为稷下侯与杂家争斗,实则为儒家与黄老的再一次交锋?”

    “嗯,一个月后,入世与出世之争,将会以稷下侯的结果,迎来最终的结局。”

    赵禹淡淡的道:

    “若天下真存造纸之术,诸子百家之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位法家的天才仿佛预见到那一天了

    “承载之物的大规模普及,势必迎来新一轮的百家争鸣。届时,有财力将学说刊印,且传之于天下者,将为新的显学!”

    赵禹微微一顿,扭头笑道:

    “韩兄可有合作之意?墨家弟子行走于天下,而我法家掌握专利之法。只要吾侪合作,吾廷尉从法令上遏制百家,贵方从众多弟子上控制传播途径……到时候哪怕是儒家,也得退让三分!”

    “可!巨子回来,吾让他立刻去廷尉署拜访!”韩孺眉毛倒竖,郑重点头。

    在未知的变局下,合作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与学说众多且杂乱的儒家各派相比,墨家、法家的核心学说,早在先秦就被贤明之士统一了,不会有内斗之景。

    二人拿起酒樽,碰了碰。

    相视一笑,同时饮下。

    二人笑容还没凝固。

    忽然!

    一个披头散发,浑身浴血的士卒从大门的位置冲了进来。

    “报!”

    “廷尉正张汤张公,在前往甘泉宫途中遭遇恶徒行刺!”

    “……”

    “轰!”

    这个消息不亚于二战时期,投在广岛、长崎的“小男孩”、“胖子。”

    让客堂炸锅了。

    一个个苍老身躯,讨论得格外激烈。

    廷尉正遇刺?

    究竟是谁这么大的胆子,竟然敢对大汉司法二把手动歪念头?

    赵禹大惊失色,跳出案几,一马当先冲到士卒面前,拽着撕裂的皮甲,冷声盘问:

    “廷尉正人呢?”

    “兄弟们掩护廷尉正向甘泉宫的位置撤退了。”

    士卒跪地叩拜,

    “刺客在半路突然冲出,杀数名兄弟之后,与张公交手。张公身中数剑后,刺客被后续涌上的兄弟们逼退!”

    “其身手矫捷,似为游侠!”

    “游侠?”

    赵禹倒吸一口凉气,眼珠子瞪得溜圆。

    怒火中烧,瞪着一旁那个笑容凝固,脸色漆黑的人。

    长安乃至函谷关内,所有游侠只听从一人之命--弓高侯之子韩孺!

    说好的合作呢?

    背后捅刀子是吧?!

    真当法家是好欺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