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三国志之南阳有隐居 » 十六 曲径春色晓苍苍

十六 曲径春色晓苍苍

    他回屋简单整理了一下,见月已当空,按照承诺,去到了黄月英和阿祺所住的院子里。

    见这院子不大,阿呆心里犯了难,他特地带了那柄黑衣人长剑,若是像日常练功那般,跳跃翻腾、金刃破空之声太响,势必要影响二人休息。

    思来想去,干脆落地打坐,像平时提速疾奔、迅速出剑那样,将胸腹中的那股气运起,沿着周身散开、又聚拢。

    他在荒野山洞中,自从学了石壁剑影,渐渐觉得胸口始终有股热腾腾的真气在淤积。

    后来到了冬天,由于没有冬衣,单靠篝火也不足以取暖,于是就琢磨着打坐运气,将胸口这股热气通过心中所想,沿着身体缓缓散开,竟然也成了一个御寒的法子。

    这样练习,反而体内真气越发充沛。只是他素来喜动,平日练功仍以石壁剑影上的剑术、轻功为主。

    本来他以为世上有真气的只有他一人,没想到近来与张飞、夏侯惇交手,发现此二人也可以使用真气来战斗。

    阿呆刚一坐定,见厢房一处的窗后有个人影,然后听得幽幽地轻声:“是…是恩公吗?”

    阿呆当即听出正是阿祺的声音,不由心里一紧张,顿时语无伦次:“是…不,不是,我是阿呆,小娘千万别再称我为恩公了。”

    “卧槽,你咋看到妹子就这么怂?”阿呆心中苦笑。

    他看着窗影,见阿祺一直站在那,却迟迟没有没见她再说话,心里不免焦急,又有各种念头闪过心底,担心是不是因为语无伦次而失言了,反复犹豫要不要再说些什么。

    就这样安静了好久,阿祺才说:“阿…阿呆…,外面天冷,婢子给你拿一件袍子可好?”她语气关切,心中满是感动。

    阿呆心头一暖,说:“不用了,小娘早些休息,我打坐练功便是。”语出之后,又隐隐有些后悔,心想:“你个笨蛋,你倒是答应啊,这样人家妹子还能出来见一面,说不定还能多聊上几句。”

    “吱呀”一声,另一间厢房的门开了,出来的正是黄月英,她边走边说:“一个小郎、一个小娘,说话怎么就这么不干不脆的。”

    说着,去了阿祺的厢房,接过了她的袍子,出来院子里交给阿呆,笑眯眯地悄悄低声说了句:“明天亲手给人送回去。”

    阿呆自然是明白她的用意,脸颊一红,却是在这月光下也瞧不见,低声回了一句:“多谢阿嫂。”

    至少在外人看来,阿呆全然一副羞涩、正经的样子。谁让他内心那个偶尔闪过的奇异的念头,连他自己都琢磨不透呢。

    黄月英故意高声说道:“小兄弟,可是苦了你了,明日阿嫂做几个菜给你尝尝,犒劳犒劳。”说着径直回了屋。

    阿呆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是点头,见黄月英回房,便将阿祺递来的袍子披在了肩上,生怕弄脏,还吹了吹地上的灰,然后坐下开始运气打坐。

    起初想着刚才那一幕自己“错失良机”,心思不纯,运气始终不畅,后来渐渐思绪空明,就像回到了当初山洞中那样,以一种似睡非睡的方式,闭目凝神潜心运气。

    一夜无事,四下寂静。

    五更天一过,太阳已升,众人要起来洗漱,毕竟男女不便,黄月英就让阿呆回自己房中歇息了。

    阿呆打坐调息一夜,此刻非但不累,却是精神百倍,回到屋子,小心翼翼地将袍子拍打灰尘、叠好放起,就出门想去城里转转。

    一路打城西留给将校家眷所住区域出发,穿过衙门府邸,来到城南市口。

    过了五更天城门早已打开,往来的人流并不多,摊贩也零零散散的分布,所贩也是再寻常不过的农获与早食。

    阿呆自从来到荆州,最多也就去过几次襄阳,有时城里管得严,防止流民涌入,像他这样的破烂装扮是进不了城门的,只有士卒、士子、官员才能自由出入,客场也得凭着货单和凭据申报入城。

    以前的他总希望有一天能和其他士族的后辈一样,能够随意的进出城,在茶楼里听听戏文、看着楼下街坊市井里贩夫走卒熙熙攘攘,哪怕不是像襄阳这样的荆州大城,换座小城,他也会很高兴。

    可如今阿呆跟着诸葛亮来到了新野,却也没有他想象中的茶楼、戏文与熙熙攘攘,好在他生性恬淡,也并未觉得有多少失望,只是隐隐又在设想,儿时的故乡吴郡、东都洛阳、北方第一大城邺城还有天子所在的许都,这些天下名城,又会是怎样的热闹景象。

    正自闲步走着,阿呆微微觉得腹中起声,再一想,回屋只记得把阿祺的袍子放好,他素来穷苦,出门并没有带钱的习惯,于是苦笑一声,转身准备往回走。

    日到隅中,是军营早食的时候,要是错过了,那就只能等申时夜食了。

    天下大乱,田垄荒废、流民四散,新野一半的粮草还是由刘表供给,士卒一天两餐能够保证已属不易。

    若是午时想加餐点心,就得自己宅中备制或者上街坊市井购买,那一般都是豪门士族才有的作息习惯。

    若是夜食错过,黄昏时城门一关,市井也已闭市,就只得家中自备了。

    阿呆正走的几步,听见有人不停高呼:“恩公留步!恩公留步!”正自四处张望,却发现是一群士卒朝着自己在呼喊,心想大概是诸葛亮命人传报又有事相议。

    待那群士卒走近,竟然齐刷刷的单腿跪地拜倒,他一惊,脑海中飘过一句“卧槽,什么情况”,连忙去扶,定睛一看,原来领头那人正是官道上相遇的流寇的头领,却是早已换上了刘备军的军服。

    “恩公大恩,我等没齿难忘,无以为报,还请受我等一拜。”领头的一席话,其余众人又是拜倒下去。

    阿呆见他们如此穿着,心知定是已被刘备收编为官军,心里也是高兴,赶忙扶起众人。

    “各位不必言谢,当日下手没有分寸,还请各位兄弟勿怪。”阿呆拱了拱手道,“这位爷叔我记得应该是姓董?”

    “爷叔不敢当,使君称呼在下董昆便是,昆仑山的昆,陇西人。”他年纪较大,年近半百,但自报家门却中气十足。

    余下七八人也一一报了名字,“张坤、吴昊、宋鹏、项昭”等等,阿呆一时也记不住。

    董昆又说:“那日蒙使君手下留情,挡住了赵将军一箭,留了我这条性命,后来我等及余下众人跟着赵将军进城,我嘴中被堵又无法辩解,本以为在劫难逃,后来没想到简雍、孙乾几位使君前来招抚我等,好言相劝,又将主公匡扶天下的志向说与我等。”

    “我们这些人原本都是北方各州人士,后来连年灾乱只能四处流浪靠拦路抢劫逃兵与各地盘剥百姓的豪绅为生。到得荆州以后本想去投刘表,奈何风雅名士嫌我等粗鄙之人不受管束,因此我们只能在这荆州继续干了老本行。”

    张坤边说边将阿呆引到路边,免得大路中间人多口杂,接着说道:“那日我们伏于山间,正好见了一小队官军追赶几个流民,平日里我等自是不敢去惹官军。但那天一来官军人少我们人多,二来流民被欺压,我等心里看了也是气不过,便一不做二不休,抄起家伙就冲了上前。”

    “哪知道一交手,发现这六七人实力彪悍,我们百来号兄弟围着他们也无济于事。我只能让大家赶紧和流民一起跑,咱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可跑着跑着,使君带了人从另一路赶来,我等还以为是官军两面包抄,心想大事不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一队官军是曹操手下的人马。说来着实惭愧。”

    阿呆已经听阿祺说过一遍,因此此时听来倒也不觉得有什么意外,想到当日自己格开赵云一箭,竟能落得这样一个好结果,心里也非常高兴。

    董昆、张坤等人又把所在军营、所随校官和阿呆说了一通后才各自告别,阿呆于军中事务并不知晓,只是默默记下也不多言。

    一伙人走后,阿呆一看太阳方位,心知早食多半已过,只得漫步走回宅子,打了一壶清水,大口大口地喝水垫饥,干脆捱到午食再做打算。

    于这饥一餐饱一餐的事,他经历良多,因此也不以为意,只是身在城内,不便施展轻功,反倒不像住在山野河边,可以跃山入林,寻些野菜野果充饥。

    后来又看了一会书简,觉得无所事事时间尚早,想到晚上还要值守,干脆在榻上睡下。

    不知道过了多久,听得有人敲门,他赶紧从榻上起身问道:“哪位?”只听门口淡淡地一声:“阿…呆,我…黄夫人让我请你过去用午食。”正是阿祺的声音。

    不听则以,这一听声音阿呆脑中如“轰”得一般嗡嗡直响,看自己睡得凌乱又不及整理,却也不好意思去开门,只能结结巴巴地说:“我…阿祺小娘,我正睡在榻上,不方便开门相迎,我…稍后便至。”

    说完,赶紧从榻上跳起,手忙脚乱地赶紧把外衫披上。

    “那我回院子里等候你。”阿祺又是轻声一句。

    阿呆只听得轻轻的脚步声越行越远,当即才稍稍松了口气。他盘发梳妆,也没带长剑,心里既慌又喜地朝黄月英和阿祺的住所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