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奇异人生之快穿之旅 » 四十七 寻宝

四十七 寻宝

    长安居,大不易。

    一点不假。

    此时长安人口已近百万,物资供应就是首当其冲的难题,周边土地出产的粮食,根本不足以供应长安居民,绝大部分都依靠外运。其它商品亦是如此。

    黄河经常淤堵、泛滥、加之三门峡激流险峻,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使得长安的物价几乎是洛阳的两倍。

    武帝虽然迁都洛阳,但是权贵世族的根基都在长安,就连祖坟墓地也在长安附近。

    另外,长安的安定和繁华吸引着权贵、商贾,更有许多外国人聚集在此,皇城内鸿胪寺附近有两条街,叫做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聚集着与大唐建交的六十多个国家的驿馆,有几千外交人员和留学生,在此学习汉语和儒家文化。

    大不易,亦乐居。这是普遍长安人的想法,长安人的精神面貌与洛阳大不同,长安人骨子里带着一种优越感,一种见识过大世面的优越感,就连说话的重音都带着笃定。

    和洛阳的尚善坊公主府一样,长安的公主府也是距离皇城相当之近,兴道坊与皇城只有一街之隔,向东隔着务本坊和平康坊,就是东市了,妥妥的黄金地段。

    府邸没有洛阳的大,但胜在精致豪华,沈梦昔将护卫分成两拨,分别驻扎兴道坊和醴泉坊的府邸。

    醴泉坊的宅子就在西市北面,更是繁华热闹。

    万年县权贵云集,东市商品就以高档奢侈品为主。

    西市则平民化,货品齐全,无所不有。来自西域、中亚、东亚的商客也都汇集于此,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开端,尽显繁华与忙碌。

    沈梦昔带着鹿儿闲逛,顺便亲自考察一下办报的可能性。

    没想到,却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她正看着罗刹国商人兜售的猎犬,就听到一个惊喜的声音“啊呀”了一声,一个人影扑了过来,立刻有护卫拦住,将那人擒住。

    居然是李素娘,那个长了肌瘤自己剖腹证清白的女子。

    沈梦昔让护卫松开她,和她来到稍微僻静一些的路边。李素娘一时有些手足无措,最后做了个万福,眼里充盈着泪水,讷讷地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

    “你的身体可还好?有没有再长那肌瘤?”沈梦昔笑着问。

    李素娘点点头,又摇摇头,“托公主殿下的福,贱妾身体康健,没有再长过肉瘤。”

    “那就好。周小郎十二三岁了吧,可否读书?”

    李素娘听见沈梦昔问及儿子,脸上表情马上活了起来,“劳公主殿下挂心,小儿在长安县学附学,说起来还多亏了当年信城县令郑老爷,公主有所不知,如今郑老爷就是这长安县令呢!”

    “哦?那还真是巧了呢。”沈梦昔打量着李素娘,只见她衣着极其朴素,三十岁的年龄,看上去足有四十多岁。当年口齿伶俐的女子已经变得有些木讷,眉宇间那份清高也不见了,不知经历了什么。

    沈梦昔知道她此刻出声喊住自己,必是有事相求,也不催促,耐心等待她开口。

    果然,踌躇半晌,李素娘忽然跪地磕头,“贱妾愿卖身为奴,只求公主能让我儿继续读书。”

    沈梦昔让清风扶起李素娘,“这些年你想必是吃了很多苦,到长安几年了?这里物价奇高,生存不易吧。”

    李素娘两只粗糙的手,不自然地搓了搓。

    沈梦昔让护卫去茶楼定一间茶室,对李素娘说:“李娘子,你是个心气极高的女子,并不适合做奴婢啊。”见李素娘脸色煞白,又说:“到茶室坐下来说吧,正好走得腿酸了,你陪我饮茶。”

    茶室里只留清风和鹿儿,鹿儿趴在茶楼的窗边看楼下人来人往,清风则给她们倒上茶汤,摆好点心,退到门口守着。

    李素娘稳定了一下情绪,娓娓道来。

    原来,周氏族中当年并非为了夺那几亩土地,才诬陷李素娘与人通奸,将她沉塘的,而是因为一个巨大秘密。周春明游学期间曾得到一份据说是曹玄德高陵的墓葬图,图中标识了安阳某处风水宝地,他如获至宝,再也无心读书,便以游学为名,苦苦找寻墓地,只为获得墓中宝物,一夜暴富。这个秘密无意中被一个族中兄弟得知,起了谋害之心,寻机将他害死,却只在他身上找到一张粗制滥造的假图。

    周春明是个谨慎小心的人,当年得到图纸之时,他反复推算验证,又起卦卜算,认定这就是真正的高陵,而非疑冢。

    他将那张图默记脑中,将图纸交给李素娘保管,并嘱咐,无论是谁来寻,一定不能交出去,如果他死了,就等儿子周文彦十八岁了再将图纸交给他。

    周春明一死,周家书房库房接连被盗,之后更有周氏族人明目张胆的上门抄家,李素娘明白,夫君定不是意外死亡,而是他们见财起意害了夫君,现在又来夺取藏宝图了。她把那薄薄的羊皮图纸卷成一卷,装到坛子里密封上,埋到了家中城外的土地中,以地边一株大树为记,向北三十步,又向西二十步,深挖了三尺多深,将坛子埋人。

    周氏族人找不到图纸,又听人说起她曾经出城,就疑心她转移了图纸,所以才有了夺她土地、诬她有孕的一幕。

    由于沈梦昔的参与,李素娘得以活命,她曾经犹豫,是否干脆将这个秘密告诉公主,获得公主庇佑,以保平安。但她一是不愿为奴,二也不敢相信公主,等公主回程时,又听说她遇刺的事情,更是觉得公主自身难保,不可托付。

    公主府的护卫和婢女已撤走,她的日子更加难过,幸得郑县令庇护,艰难度日。两年后,郑县令政绩考核优良,调往长安县任县令,考虑再三,李素娘挖出坛子,带着儿子悄悄离开信城,也去了长安。

    县令夫人对于她的跟随,非常不满,李素娘平时万般讨好,只求儿子可以继续读书,她在城南赁了便宜的房屋,平日里绣花、抄经、洗衣,什么活计都做,但那点钱根本不够养活他们母子,何况读书更是花费巨大。

    周家还是来人寻到她,威逼她交出图纸。无奈之下,她将秘密说与郑县令,希望他出面打发了周家人,她愿将图纸与县令共享,日后所得财物均分。

    但周家人纠缠此事多年,岂是那么容易打发的,最后三方协商,共同寻墓,李素娘和周氏族中各得三分,郑县令独得四分。

    经过一年多的苦寻,三年前,他们终于找到了地图所标墓葬,秘密挖掘后,发现还是处疑冢,只有四十多件随葬品,无一件珍贵,多年辛苦,几近一无所获。

    三家俱都懊恼异常,那李素娘一把火将那图纸在夫君坟前烧了,彻底死了发横财之心。周氏族中除了嘲笑她几句,再无人关注他们母子,李素娘回到信城,将土地房屋尽数卖掉,继续在长安艰难度日,所幸周文彦这孩子聪明懂事,刻苦用功,常常获得老师的夸赞。

    陛下立了太子之后,她想过去洛阳拜求太平公主,但是苦于盘缠不足,只好放弃。

    谁知今年刚一入秋,平时本就有些营养不良的周文彦,着了点凉,就大病了一场,将家中存银用了个精光,明年的束脩肯定是拿不出来了,李素娘愁得白了头发。

    她今日拿着最后一件首饰来西市典当,就见到公主带着一个小娘子乐呵呵地逛街,当即什么都没想就扑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