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符图记 » 第二十八章 灌顶授法

第二十八章 灌顶授法

    大兴善寺穷三十年之力,以无上佛法沟通九幽,善逝尊者留下的金翅鸟也投入其中——按佛家所谓因果,似乎早已注定……或者谋划。

    只是九幽究竟什么危机?

    陆安平首先想到阴长生——这位张灵潇身旁老鬼,正是从九幽走出,然而九幽与人间的两界壁障已于十八年前封住,方外道派兴许只青城派知晓些。

    从素和尚态度看,兴善寺对正一祖师、乾帝等并不入眼,只关注大劫与末法。

    而九幽,应该是最开始那一环。

    “与劫运流转相比,毁佛谤法不过如云烟朝露,只要有众声,便有佛性,便有三宝传承——”

    素和尚双手合十,神情很是悲悯,而接下来的话却令陆安平瞠目结舌。

    “施主或许不知,所谓大道封真前,九幽是有六道轮回的。”

    中古时,道门各派几乎步了上古大巫后尘,天上人间斗个不停,险些绝了道统,因此才有广成子三道天规。

    这段并不光彩的历史,水镜真人也没多提;陆安平却有见识——天师张伯符所修三尸戮魂法、蜀山派的隐地八术,这些大道封真前的法术,远在当下的九艺之上。

    此刻素和尚所说,更是耸人听闻。

    凡人死了,魂魄自然离散,唯有一缕执念深沉才游荡在世间,如胡三娘那般。他一直以为六道轮回,只是佛家便于传法的说辞,没想到的确曾有。

    “与住劫提到的,人寿由无量逐次递减有关?”

    陆安平很快回过神,心想住劫过后,便是佛家所说的坏劫了,火、水、风三灾依次出现。

    素和尚略颔首,证实了他的猜测,随即道:“所谓大道封真之前,众生魂魄死后入六道轮回,此后神魂微弱,死后便即消失。”

    “起码有腾云境修为才入九幽……”陆安平暗想。

    “故三千年来,九幽空虚,与人间几乎失去联系;”素和尚接着道:

    “尤其十八年前,山河社稷图降下时,两界壁障也彻底关闭,险些坏了兴善寺的心血!”

    素和尚对道门颇有微词,只怕六道轮回也是中古被毁,如今三清道尊不知作何打算,以大法力断绝九幽人间,难怪引得素和尚不悦?

    只是……

    陆安平泛起一丝苦笑,佛道两家也不少纠葛,难怪长安正一观的陈少微门户之见如此深!

    他顺着素和尚的话问下去:“由此什么后果?”

    “道家讲阴阳相济,九幽乃天下至阴至煞之气沉积,三千年无轮回、又陆续有生魂入冥,岂不是生出天大变化?

    阴煞凝聚,不经化解,迟早要冲入人间——不等末法降临,人间也成了修罗场!”

    “阴煞冲入人间!”

    陆安平惊出了声,想起鬼神图中那道声音,继而道:“这倒极可怕……”

    他也算见识九幽种种恐怖狰狞鬼物,只怕是冰山一角,休说那阴煞聚集处,但是那道声音仍不寒而栗。

    由此,他先前疑惑更重几分。

    水镜真人以守卫人间为己任、加上修为大退无法入九幽,不知危机尚可理解。

    只是三清道尊为何如此…..甚至乐于见到这般局面?

    “为人间众生考虑,须以佛法化解阴煞……”素和尚沉吟了声,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道生跟着合十,脸色极为动容。

    得知大兴善寺中有位菩萨行的大能后,他早熄了辩经念头,毕竟钦佩还来不及——尤其当素和尚说他心志坚定、与弥勒有缘时,这也是他曾认陆安平为弥勒的原因。

    此刻,他仿佛被号召,觉得此生便是为度过九幽而来,当即颤声道:“弟子愿入九幽,化解阴煞,渡尽恶鬼!”

    “……”素和尚笑了笑:“你经卷习得广而不精,故而神通低微,只懂天眼通与光明咒,连观法也不纯熟,入不得九幽。”

    听到这评价,陆安平扑哧笑出声,却望见道生面色依旧,噗通跪下,道:“恳请大师为我灌顶!”

    灌顶?

    大兴善寺放开方便之门,王公士庶,无不宗仰,所以时常有灌顶仪式,以助觉悟心性、点化修行。

    只是灌顶仪式,图澄这般大德也很少参与,多数由弟子代劳。

    “道生倒是一脸诚挚……”

    陆安平咋了咋舌,倒是好奇菩萨行的素和尚如何施展灌顶?

    “痴儿!”

    没想到素和尚脸色突变,责斥道:“东林寺底蕴不弱,那个不能助你得神通?休要动痴念……”

    道生闻言臊红了脸,口中喃喃念道:“多谢大师点拨,弟子知错!”

    “想开点和尚!”

    陆安平有些不忍,上前拍了拍肩膀,“九幽那鬼地方,不去也罢……”

    咚!

    咚!

    咚!

    就在此时,寺中暮鼓响起,天色也暗下来,素和尚缓缓踱步至梧桐下,悠悠道:

    “各人自有因果,倒是陆施主识海念头,需佛法化解!”

    ……

    ……

    “果然被看破…”

    陆安平默默叹了声,眼前正是菩萨行的高人,与飞仙同一级数,早早看穿,却等到此时才点破。

    “太一神君谷玄牝贫僧听过,三界中鲜有人能及,只是你这识海炉鼎,还承受不起!”

    暮色昏沉,素和尚声音柔和,缓缓散入秋凉中。

    陆安平若有所思,便见那道枯瘦身影上前,右臂悬在半空,示意他跪下。

    “快……大师要与你灌顶!”道生按捺不住激动,忙提醒道。

    陆安平应声跪下,念头却未平息。

    眼前这位佛门大德,自然听过太一神君谷玄牝,大概连先天符图也曾听闻——毕竟,长安城中就有位得了玉京金甲符图的乾帝。

    只是……他忽然想到正一观中,三清像前勾动真火,险些失控之际,恰恰那截轩辕剑助他平复。

    “不知佛法如何化解?难道能除了金乌扶桑图化影不成?”

    面对这天大机缘,他疑惑又激动,蒙菩萨行的高僧灌顶,只怕中土再无他人了。

    大约是手心褶皱,素和尚摩挲时有些滞涩,阳窍附近传来一股沙沙触感。

    陆安平却很受用,顺着素和尚传音所指,没多久便排空杂念,心如古井。

    这感觉玄奥,并非入静,而是……

    截然相反!

    道门吐纳入静时,他只感觉到内宇、感觉到诸窍的呼应,仿佛身融天地,天地即是此身……那是一种彻底的“有”。

    此刻他感到虚无。没有光、没有炉鼎、没有天地,只有无边无际的空寂,只有彻底的虚无。

    “别以道门修行去感知……”

    黑暗中道生提醒,可惜陆安平没听到,沉浸在虚无中不知多久,忽然有所觉悟。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仿佛有什么无形的罅隙被填补,或者某一点种子被触发……

    那一瞬间,他隐约听到伽蓝的欢唱,看到西极净土的佛光,随即念头潮水般地涌入,涌入虚空,涌入识海。

    “试着观想一尊宝塔!”

    虚空中传来素和尚的声音,陆安平若有所思,忙想出一座十三层玲珑宝塔,只是仍带几分摘星楼的影子。

    这是摩诃止观的修持。

    摩诃止观是兴善寺独传的观法,为善逝所传法门。和其他佛门观法一样,既可砥砺心性,又可临敌斗法。修到高深处,便可一念三千,乃是兴善寺无上真法。

    “这倒与仙都派元蜃珠相似…..”

    念头一闪而过,陆安平明白为何要传——以降服心性、化解戾念而论,没有比佛家观想法门更合适,何况是善逝所传?

    那尊宝塔渐渐凝实,周身金光闪耀,浮现在虚空,陆安平心性仿佛也为宝塔所镇,凝实不少,人也镇定许多。

    他心中暗喜,继而换作金刚结伞盖、瓶颈扎彩绳的宝瓶、青色莲花、右旋白螺、金刚结、宝幢、金刚轮……

    中门画壁前众僧法器观想了个遍。

    “不知可否观想金翅鸟?”

    刚才观想种种,无一不具有大法力,以念力凝聚便可斗法。他不禁好奇,若是观想金翅鸟,能有几成威力?

    “试试明王,欲镇压太一神君意念,须得由明王御魔……”

    素和尚声音再度响起,陆安平一时福至心灵,念诵起几句佶屈聱牙的梵文,观想中央不动明王。

    明王是佛的忿化身,中央不动明王,可降服一切诸魔。

    只见虚空中现出一方盘石座,开始现出明王头部的童子顶;只是七髻难以细致,辫发也些散乱。

    不动明王左眼细闭,现忿怒相,右手持着柄慧剑,左手持罗索……然而每到明王怒容时,这观想总是中断。

    他不甘心,仍就尝试,并按素和尚所教,依次观想起东方降三世明王、南方军荼利明王、西方大威德明王、北方金刚夜叉明王,总归是差了几分。

    ……

    不知过了多久,他睁开眼,只见天色晦明,百衲衣为晨露濡湿的道生上前,激动道:“、为你都习得啦!”

    从道生神色,不难看出这两门功法的分量,陆安平双手合十,珍重向素和尚鞠了一躬。

    “多谢大师!”

    此时,素和尚已伏在几上,抄着。慢悠悠直起身后,这位菩萨行的高僧道:

    “有因必有果,你将迦楼罗带来,合该有此机缘!”

    “另外,那符图化影一体两面,也能助长神魂念力,切记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