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极简两晋二百年 » 第二章 征伐辽东

第二章 征伐辽东

    大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曹叡丝毫没有春节假期的喜悦,而是感到十分的郁闷。其郁闷的原因只有一个:辽东公孙渊。

    辽东的公孙家族可谓三国时的一大奇观。早在董卓时期,投机商人公孙度盯上了辽东地区这一巨大的市场空白,自立为辽东侯,脚踢敬老院,拳打幼儿园,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俨然成为“辽东版”高启强。为拉拢这位“黑道巨擘”,曹操向公孙度伸出了橄榄枝:封武威将军,永宁乡侯。但励志成为“王的男人”的公孙度怎么会被这小恩小惠迷住了眼?表示:我在辽东称王,区区乡侯算个什么!

    可惜,志存高远的公孙度死的早,错过了和曹操“逐鹿中原”的机会,其子公孙康承袭辽东。公孙康觉得,老爹我是比不了滴,曹家咱也是惹不起滴,只有欺负欺负弱小,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这样子的!于是,在公孙康执政年间,主要政绩如下:1,斩首袁家兄弟,首级献于曹操;2,大破高句丽,陷其国都。(高句丽:怎么倒霉的总是我)

    公孙康同志虽然也是有儿子的,可惜他死的太早,孩子太小,众人推举他的他的弟弟公孙恭“继承大宝”。可惜公孙恭体弱多病,最后被长大成人的公孙渊“胁逼退位”。

    公孙渊本来是公孙康的次子,但是长子远在曹魏做人质,这个次子就顺利“递补”成为长子。在夺了自己老叔的大权之后,为了试探曹魏的反应,公孙渊遣使表示:虽然咱这辽东分公司总经理的入职程序不太符合流程,但是咱这颗心还是忠于大魏集团滴!

    当时的曹叡还没空搭理公孙渊这个小丑,因为当时的战略重心都在应付诸葛亮和孙权的两方进攻。为避免曹魏的秋后算账,公孙渊遣使向孙权臣服。本来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孙权似乎是喝假酒上了头,觉得是自己的“王八之气”影响到了远在辽东的公孙渊,下诏封公孙渊为燕王,执节督幽州,领青州牧,辽东太守,并派张弥,许晏携带珍宝印绶授予公孙渊,顺便再去辽东买一些战马。公孙渊表示:啊?你来真的?还有,这么多钱都是给我的吗?

    有道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送上门的肉可不能不吃啊!于是公孙渊狠狠戏耍了孙权一番,抢了孙权的军费,砍了使者的人头送到了曹叡那里。曹叡表示,你和孙权那点破事真当我不知道吗?现在先给你个乐浪公的位子哄哄你,等我抽出空的!

    终于时间到了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征召公孙渊。公孙渊当然不来,毋丘俭带兵前往,失利,战败而回。

    一向对辽东采取怀柔政策的曹叡终于忍不下去了:他奶奶的,没完了是吧!那个谁,你也不用再在关中领兵了,诸葛亮不是死了嘛,给老子滚回洛阳来!

    没错,被曹叡看重的将领正是之前在关中与诸葛亮对峙的司马懿。

    和许多人印象中的不同,司马懿的军旅生涯并不算特别长。他从46岁才开始领兵,并且在此之前,主要战功就是当缩头乌龟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也正是这两场反“北伐”的胜利让司马懿的名声显露于魏国军界(也不排除女装癖的名声),但真正让他名声尽显的,正是这次远征辽东。

    鉴于之前毋丘俭兵败的经验,曹叡打算派四万中央军跟随司马懿远征辽东。

    要知道,当时的魏国国防主要分为三个地区:关中军区,主要防备蜀国;淮南军区,主要防备吴国;幽州军区,主要防备少数民族。这四万中央派遣军,主要属于救火队长的角色,哪里需要哪里搬。而这次曹叡敢把四万兵力派遣出去,除了他打算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不在了。

    拿到了兵权的司马懿并没有开心,他十分清楚,辽东之所以难打,不仅因为公孙渊兵精粮足,更重要的,是远。

    假如你是讨逆大军中的一员,你会发现,从洛阳出发时,还可以坐船到邺城,但是从此之后只能靠两条腿走路了。

    为什么坐不了船?拜托,京杭运河还有三百年才能开通呢!

    什么?你说马?兄弟,朝廷是不会给每个士兵配一匹赤兔马的!

    终于历经艰险走到了幽州,你会发现,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沼泽,绵延几十里,具体的地质条件,可以参考长征时期的红军。

    而穿过了沼泽你会发现,面前就是辽东天然防线——辽河,你的对手公孙渊,正在辽河对岸的工事里静候你多时了。

    即便你超人上身,强渡辽河成功,公孙渊大可以退守坚城襄平,只要他派出小部队骚扰你的粮道,最终饿死在襄平城下的大概率应该是你。

    以上便是司马懿面临的主要困难,也是公孙渊对抗的底气。但是司马懿仍然出发了——带着胜利的信心。

    在出征之前,曹叡曾问司马懿,需要多久结束,司马懿的答案是,行军一百天,攻战一百天,返回一百天,休息六十天,一年足够了。但事实证明,司马懿撒谎了:因为他一月出发,六月才到辽东。而在辽河对面的,正是公孙渊部将卑衍,杨祚。

    大敌当前,司马懿耍了一个花招:他竖起许多战旗,假装向南强渡,卑衍率军向南跟随,而司马懿秘密率军向北挺进,渡过辽河,直奔襄平,卑衍大惊,率部折回,司马懿迎击,大败卑衍,遂进军包围襄平。

    伴随着卑衍“不讲武德”的痛骂,老天爷适时地发出了怒吼。秋季七月,连降大雨,一个月都没停过,眼看营地上的积水都达到了数尺,还没有习惯在水里吃喝拉撒的将领们纷纷请示领导:要不咱换个地方?

    司马懿不同意。换个地方?那襄平还围不围了?非但不同意,反而严令部下:胆敢议论迁营者立斩!而另一方面,公孙渊似乎料定了司马懿不能久驻,反而放心大胆的将军队集结到了城里。阴差阳错之下,公孙渊自己钻进了司马懿的包围圈。

    不过,漫天的大雨除了给魏军将士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也带来了其他的好消息:辽河水位在暴涨之下,船舶都可以开到襄平城下。再加上魏军粮草从渤海湾出发,大量运至前线,司马懿担心的粮草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再加上公孙渊的军队陆陆续续都集中到了城里,看来这个月的洗澡水没白泡啊,此时不围,更待何时!

    于是,雨停之后,公孙渊惊悚的发现,司马懿竟然在雨里泡了一个月的澡还没有动!面对着四万快被泡浮囊了的魏军将士,公孙渊毫无招架之力,派人向司马懿传话,请求退兵。司马懿的高光时刻终于来了,司马懿面对来人,说出了那段经典语录:“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则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唯有降与死耳。”公孙渊显然既不想降,也不想死,带领数百骑兵突围而逃,后被魏军斩杀。司马懿随即领兵入城,斩杀士卒民众七千余人,筑成京观,辽东之乱彻底平定。

    值得一提的是,还没有入场的吴军。在公孙渊得知魏国进攻之后,曾派人去吴国求援。面对曾狠狠涮过自己的公孙渊,孙权整个人都不好了:你小子还有脸来?来人,拖下去剁了喂狗!

    不过还好,这次大臣们将孙权拦住了。大臣们表示,我们不妨真派点人过去,要是他们打的正凶,我们抢点东西就走;要是公孙渊守住了,我们还能卖个人情,左右不亏啊!

    孙权觉得说的也有理,于是答应了使者。可能使者自己都没想到这么顺利,喜出望外回了家。

    等等,刚才根本就没有吴国军队出现啊?难道是走错了路,掉海里喂了鲨鱼?

    不,他们只是迟到了。

    在战争结束的第二年,吴国船只终于出现了辽东半岛。面对着已经被屠戮一空的襄平城,本着贼不走空的心态,只好顺路抢了些人,便原路返回了。

    吴大帝孙权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