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极简两晋二百年 » 第八章 淮南三叛(三)

第八章 淮南三叛(三)

    司马师死了,司马昭很难过。但是,最难过的不是司马昭,而是——皇帝曹髦。

    这位小皇帝据说年纪虽小,但“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就是说曹髦文如曹植,武比曹操。眼下司马师死在许昌,而司马昭则赶去探望自己的兄长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因此曹髦迅速下诏,对司马家掌门人的不幸逝世表示了衷心地慰问,并表示,这个咱们刚平叛完,司马师怎么说死就死了呢?可难过死我,不过幸好还有你司马昭在,这样吧,平叛刚结束地面上还不太平,您受累,在许昌给我照应着点外面成不?什么?司马师当初带出去的那些部队怎么办?那自然是带回洛阳啦!

    傻子都知道,大军回到洛阳后会发生什么。于是,司马昭果断将诏书扔进了废纸篓,和军队一起回到了洛阳。小皇帝曹髦最后一次翻盘希望就此画上了句号。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已经掌控权力的司马昭逐渐起了不臣之心。为试探各地方大员们的反应,司马昭派贾充拜访地方大员,刺探情报。请大家记住贾充这个名字,因为西晋初年的诸多破事都离不开他的影子。

    得到司马昭命令的贾充开始了他的公款旅游之旅,结果到了淮南,又出事了。

    此时淮南分军区司令是时任征东大将军的诸葛诞——没错,就是那个在第二次淮南叛乱时攻占寿春的诸葛诞,因平叛有功,升任征东大将军,驻守淮南。眼看贾充将司马昭打算篡位的消息暗戳戳透露给自己,诸葛诞严肃回应:“你不是贾逵(曹魏忠臣)的儿子吗?你们家世代收魏国恩典,怎么能对不起国家,将社稷交给别人!万一有朝一日洛阳(曹髦)有难,我诸葛诞愿意为其身死!”

    贾充默然不语。

    不过贾充的默然无语并不代表他的良心发现。回到洛阳后,贾充在《对淮南军区司令员诸葛诞同志的心理评估报告》中指出:诸葛诞到达扬州后,深得民心。现在把他召回来(解除兵权),他一定不会回来,甚至会反叛,但危害不大;如果不召他回来,推迟反叛的危害更大!总之一句话,淮南这颗炸弹又要炸了!晚炸不如早炸,不如早点炸了的好!

    司马昭同意了他的看法。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司马昭命诸葛诞担任司空,扬州刺史乐琳(乐进之子)接任。诸葛诞大吃一惊,怀疑是乐琳捣鬼,于是杀掉乐琳(乐琳:啊?发生了啥?),起兵反抗,第三次淮南叛乱正式开始。

    由于第二次淮南叛乱诸葛诞对“断敌后路”这一招太深刻了(就是自己去断的能不深刻嘛),这一次诸葛诞干脆采取了“固守待援”战术:召集了淮南淮北十余万官兵,又在扬州地区召集新兵四五万人,囤积了一年的粮食,打算死守寿春。(近二十万人还这么怂,真不知作何评价)

    “固守”是有了,“援”在哪呢?诸葛诞表示,国内的没有,国外还找不着吗?派朱成到吴国,上疏称臣。

    天上终于掉馅饼了!吴国权臣孙綝大喜过望。当即任命诸葛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好一长串),派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文钦(老熟人啊)率兵三万,前往救援,路上正好遇到魏军先锋,一场乱战下来,魏军不敌,吴军随即进入城中,与诸葛诞会师。

    魏军很快将寿春包围。众将都要求速战速决,但这次司马昭平叛足足带来二十六万大军,把皇帝太后也一股脑带了过来(怕朝中亲曹派闹事),反而不急了,见诸葛诞“固守待援”,干脆实施“围点打援”,把寿春整整围了三层(修工事的时候诸葛诞竟然没来破坏,属实费解),又命石苞、州泰在外游走,打击援军。

    寿春被围,文钦突围不出,只得求助吴军。孙綝命朱异(朱桓之子)驻扎安丰(距寿春八十里)。魏兖州刺史州泰阻击朱异,一场大战,朱异战败;孙綝见状,亲自领兵到达镬里,命朱异领兵五万进攻魏军,朱异再败,连粮草都被烧了。孙綝再次命朱异带兵三万,进攻魏军。被魏军打的晕头转向的朱异估计是怕再败一场,干脆向孙綝报告:我军粮草不足,不能出战!

    孙綝气的七窍冒烟:粮草不足?你都撤到后方了还和我找粮草不足的借口?我还没追究你兵败的责任呢!来人,给我砍了!(老实说感觉真不能怪朱异)

    连续兵败又折损大将,看来吴国援军是指望不上了。而城中又多了三万吴军,粮食更是捉襟见肘。诸葛诞手下蒋班、焦彝劝说诸葛诞:不如我们趁现在突围吧!现在军心还没完全涣散,再拖下去可说不准了啊!但是文钦不干。寿春还有十万人,魏国国内又年年内乱(好像还真是),咱不如等等看嘛!况且还有吴军三万兵马,就算孙綝不救,皇上也肯定会派人来的!

    双方争执不下,决定权到了诸葛诞手里。诸葛诞本来就是“龟缩固守派”,竟然觉得蒋班、焦彝影响军心,想把他们杀掉!

    mmp!老子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和你干这造反的活,现在你竟然要杀了我?老子不干了!投降去了!

    于此同时,城内的吴国将领全怿、全端也收到了来自家人的一封信。信中表示,吴国对你们不能解寿春之围感到十分的愤怒,要杀光你们的家属,所以我们才投奔魏国的啊!(孙綝杀朱异的恶劣影响)全怿、全端一看,自己家人都跑魏国去了,我还在这里给吴国卖什么命?干脆我也投降算了!

    等等,全氏将领的家人什么时候投奔魏国去了?

    原来,吴国的情况和魏国差不多。皇帝孙亮没有实权,权力集中在孙綝和全氏家族手中,孙亮为了亲政,理所当然对全氏家族下手。全家人不得已,投奔魏国。

    就这样,随着蒋班、焦彝、全氏众将投降,城内防守力量大为削弱。甘露三年(公元258年)随着司马昭大举进攻,出城投降的人越来越多,城中抵抗的主将就剩下了诸葛诞、文钦几人。问题是这俩人本来就有仇(不难理解),咋可能通力合作?在一次议事途中,两人争执不下,诸葛诞怒上心头,直接剁了文钦。眼见老爹被杀,文钦的儿子文虎、文鸯本想报仇,但没人理他,奶奶的,还打个毛线,我们也投降去也!

    而司马昭对文虎、文鸯的态度十分大度(毕竟要做给城里人看),不仅封为将军,还赐爵关内侯,这下城里人更不想抵抗了:连文钦的儿子都能活,我们还抵抗个什么劲啊!

    就这样,城内军心涣散。司马昭抓住机会,一举破城,斩杀诸葛诞,传首城中,第三次淮南叛乱就此结束。

    随着淮南的三次叛乱,国内忠于曹魏的实力清理的一干二净。但是,仔细分析这三场叛乱,第一场叛乱的王凌另立曹彪,既反魏帝,又反司马,很明显是打算自己过一把权臣的瘾;第二场叛乱的毋丘俭倒是个忠臣,不反魏帝,不反司马,只反司马师一人,可惜过程束手束脚,功亏一篑;第三次叛乱的诸葛诞竟然毫无政治目标,勾结吴国也好,固守寿春也好,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保全自己罢了。

    哪有那么多忠臣啊!所谓“忠君爱国”不过是政治投机客为了一己私利打出的旗号罢了。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