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奉天靖难开始建立海外大明帝国 » 第10章 中转

第10章 中转

    告别了鸡笼后,船队先到了闽都榕城长乐县太平港。

    一方面是为了夷州的那点事情,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确认接下来的航路。

    船队本来的计划,是继续沿南海沿岸行进,经交趾各郡,再向南前往南洋。

    这条路虽然行路较长,但胜在稳妥。远洋的航行,往往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频发,很容易威胁到船队的安全。

    然而最近海上陆陆续续增多的朝廷兵船,和其他各种大大小小满载兵员的民间商船,隐隐约约说明着南部的巨大危机。

    一听到手下衙役向他报告海上出现的大批船队,知府唐循中先是心里一惊,随即早早地就出发,前往港口等候着了。

    等到朱文奎携着一大批人下船,唐循中则立马上前拜见。

    “知府臣唐循中拜见世子殿下。”

    “免礼。”

    原本朱文奎根本没怎么享受过这种礼遇,穿越之后就一直被软禁着。所以当前些阵子刚刚重获自由之后,他无疑感到十分不适。

    不过现在却是好了许多,能够坦然自若地面对别人的行礼拜见了。

    在寒暄了一阵过后,唐循中便将他们领去休息了。

    朱文奎很快就睡着了。

    在大明的领土内,他能体会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安全感。

    等到晚上,唐循中更是准备了一场欢迎仪式。

    “殿下、诸位大人们辛苦了。此去大明之后,乃是蛮荒之地,怕是要经年方可归来了。”

    唐循中举起酒杯,向着众人致意。

    朱文奎等人当然也是不客气,拿起酒杯一饮而尽。

    在笙歌燕舞之后,众人酒饱饭足,只余了朱文奎和郑和在唐循中的府内。

    看着在残羹冷炙之间依然逗留着的两人,唐循中疑惑询问:

    “诸位大人们还有什么事?”

    “唐知府,还请入内叙谈。”

    “请。”

    唐循中不敢多问,赶紧带着二人进入了书斋。

    刚入了门,尚不待唐循中开口询问,便听得郑和的声音响起。

    “唐知府,还请讲讲这交趾局势。”

    一听这话,唐循中却是叹了一口气。

    “臣这闽中,地处偏远,消息迟缓,难以对殿下的问题做出确切的回答。”

    不过他思索了一会,还是缓缓开口说道:

    “当今时有旨意传来,上命我等征发兵员,筹措粮草,似是南边有战事将起也。”

    战事?什么战事?

    此绝非国中内乱之兆。以朱棣多疑的性子,定不能忍受任何一丁点的威胁,必然调兵遣将、规模庞大,向叛乱重拳出击。

    而自己身为“前朝余孽”,若到了叛军手中,肯定会以此为要挟,对朱棣的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

    然而这么久了却没有旨意传来下令召回船队,怕是并非国朝之事。

    难道是……?

    正在朱文奎沉思之际,身边的郑和从怀里翻出了一封信件。

    “还有一件事,劳驾唐知府为某转交此封书信。”

    “好说。但请告知此书乃是发往何方,所录又是何事……?”

    他一面接过郑和手里的信件,一面念叨着,眼睛向着信封上撇去。

    只一眼,他便愣住了。

    那书信开头,正是赤色的“启奏”两个大字。

    一瞬间他就明白过来了,这乃是一件折子,而将要寄往的地方,更是不必多说了。

    他立马闭上了嘴巴,后悔起自己刚才没事瞎问什么。

    “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朱文奎方才反应过来,安慰着脸色变幻的唐循中,自顾自说了起来:

    “也没什么要瞒着唐知府的。不过是我等船队南航途中,经夷州之时趁机灭了个部族罢了……”

    “杀得好!”

    听到这里,唐循中不禁咬牙切齿,大声叫道:

    “那些生番端的是可恶,杀我民众千万,吾人恨不得生啖其肉!”

    “此外还有,吾等正欲上报朝廷,令派兵夷州,屯田驻守,永固汉土!”

    派兵?夷州?

    唐循中惊疑不定,他很是明白,此必为无益之举。

    “那夷州三五个岛屿,土地狭小,朝廷怕是不愿在此上花费太大精力。”

    朱文奎笑着说:“非也。那夷州实是一个岛屿罢了。”

    “一个岛?”

    唐循中彻底惊讶,他从来没听说过这种说法。

    不过想到面前这位郑和提督的名声,不多时,他眼中的怀疑慢慢消散了,转而是对郑和无限的敬仰。

    经纬天地,开拓远方,想来这必是郑相公之举吧。

    “郑提督,请受吾代闽人一拜。”

    说着,唐循中便欲低下头去。

    郑和连忙阻止了他。

    “此非某之功劳,乃殿下运筹帷幄、通晓天机之智也。”

    说着便将视线投向身边的朱文奎。

    殿下?

    唐循中随着他的目光一同看去,只见一位尚且稚嫩的少年,懒散地坐在椅子上。此时正微微闭眼,淡然地嘬着杯中的热茶。

    此开拓疆土之大事,真是眼前这位幼小的孩子做的?

    其实郑和本来也是深表怀疑。

    当初朱文奎的那句惊天话语,寻常人必以为不过是一句谈笑罢了。

    不过郑和想到了之前在吴王府邸中看到的那一幕,于是在朱文奎昏迷的那段日子里,他派出船只沿着夷州海岸前进,果然一路行进到了南部的北港。

    这千年来从未有人认识到的事实,竟然在一孺子随意的一句话中,被证实了。

    当手下前来报告之时,郑和几乎是与唐循中同样的震惊。

    如果是那些古籍上已有记述但不过是由于资料含糊才没能尽知的知识的话,那么他还不至于如此。

    但这可是超出典籍的新发现,而这新发现,竟然是朱文奎在不出府邸的情况下得出来的。

    想到这些,郑和面色复杂,一声不吭地盯着朱文奎那面不改色的脸看。

    “唐知府不必多礼了。”

    正当唐循中思考着情报的真实性之时,朱文奎轻飘飘的一句话打断了他的思考。

    “救助华民,稳固神州疆土之事,孤一向是热衷于此的。”

    随即不待唐循中做出反应,他便随手行了一礼,带着郑和离开了。

    唐循中看着二人离去的背影,心中思绪万千。

    作为传统文人,想到当今圣上的好大喜功,想到朝廷里深不见底的浑水,再想到眼前这位殿下的举动,他不由深深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