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帝国设计师 » 第二百六十五章 经济循环

第二百六十五章 经济循环

    出来一趟张三没想到收获了一拨的忠心,这是一个意外之喜,既然人家表达了忠诚,自己也得拿出更多的诚意。

    扶起几位老先生,张三开口问道:“几位先生家中可有适龄的子侄,希望营现在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若是有愿意来希望营就职的,几位先生可以叫来,愿意从军的可以到军府找我,愿意做文职的倒民府去找元洁先生。只要有能力,希望营会给他提供最大的舞台。另外我身边现在缺少一个军事秘书,不知几位子侄辈中是否有通晓军事者?”

    徐光启虽然只有一子,但是却有五个孙子,孙元化有二子,宋应星也有二子。

    三人知道张三这是有意提携自家子侄,都表示会尽快让家中子侄前来效力。到时候经过张三的考校之后再决定定谁做张三的军事秘书,其他人也会各自安排合适的位置。

    张三在研究所与几位先生一直待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带着卫队返回城内。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张三就将赵用贤和宋思明请到了自己的公事房。殷勤地亲自给二人倒上茶水,二人一见这位爷如此殷勤讨好的样子,顿时心中警铃大作。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果然倒完水的张三露出了狐狸尾巴,冲着二人谄媚地说道:“元洁先生!宋老!眼下我希望营控制的地盘扩大了很多,眼下野战部队已经捉襟见肘,急需扩张兵力,军部计划以一个老兵带两个新兵,四个主力旅全部扩张成镇,总计扩张八万人马。在一年之内扩张完成,预计需要增加军费四百万两,这笔军饷我军部自筹二百万两,剩余二百万两由民府拨付,二位如何?”

    赵用贤还没有说话,宋思明直接跳脚不干了:“先生!今年的预算已经做完,到年底能有多少结余老夫也不知道,您一张口就要二百万两,你把老夫这把老骨头拿去吧!”

    “宋老您别着急,这钱又不是让度支司一下子拿出来,军府的招兵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招满的,只要在一年内钱粮都能到位,每个月民府只要付出不到二十万两,对于民府来说压力不大吧?”

    “主公说的轻巧,我们希望营去年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比前年多增加了二百多万两,整个希望营的开支却增加了三百万两,去年一年别说结余了,财政已经出现了赤字,其他地方开支还可控,主要山西初定,到处都是伸手要钱的地方,光一个山西就多花出去不到二百万两,剩下的部门瓜分了剩下的一百万两,民府哪里有钱给军府扩军啊!”

    “元洁先生!你也说是去年拨给了山西二百万两,用于山西的战后重建,相信今年山西将会成为我希望营的财税重地,有山西的赋税加持,二百万对于度支司不算什么大数目吧!”

    “今年是山西不用财政补贴了,可是没有了山西,又添上一个辽东的窟窿,难道辽东民府可以不管吗?经略辽东民府不用提前准备钱粮?”

    张三顿时语塞,经略辽东是希望营的既定目标不能更改,可是要想经略辽东就必须要扩充军队,扩充军队势必要与经略辽东互相争夺钱粮,这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元洁先生!宋老!如果不扩军如何经略辽东,没有强大的军队做后盾,辽东的建奴可不是善类,他们不会轻易地放弃他们好不容易得到的辽东,两相权衡之下还是要优先发展军力,民生可以往后拖一拖,不然经略辽东就是一句空话。”

    “主公说的老夫明白,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希望营是家大业大,可是也经不住主公这样使劲折腾。年年这样入不敷出,老夫看的心惊胆战。”

    “元洁先生不必担心,政府欠点钱是好事,只要能把钱花到刀刃上,往后会回报更大的好处。钱对政府来说就是一个工具,政府要钱不花有什么用,对于政府来说,只有花掉的钱促进经济流通那才是钱真正的作用!”

    “主公这话老夫不敢苟同,若是没有钱粮储备,遇到灾难又该如何应对,就如现在西北的大旱,若是朝廷储备充足,又如何能让民乱此起彼伏,渐有燎原之势。”

    “元洁先生的观点与我正好相反,在我看来政府只需要保证一点战略储备,比如说根据人口需求储备所有人口一年的存粮,完全能够应对突发事件了,至于元洁先生说的政府有钱才能赈济灾民,不使灾民为乱,在我看来,与其藏富于国,不如藏富于民,政府要做的是想办法让百姓有抵御灾害的能力,不会因为一年的灾害就形成燎原之势。政府最大的作用是让百姓越来越富,而不是越来越穷,以至于百姓有一点点风险就会破产,若是百姓有抵御一两个灾年的能力,又怎会出现西北的民乱。陕北的民乱又怎会发生?一句话就是政府不负责任,根本就没有承担起做为政府应尽的职责。”

    赵用贤是传统士人,完全是量入为出的思维,根本就无法理解张三所说的经济刺激措施。

    这还是张三没有把后世的国债、股票等金融产品拿出来,不然赵用贤与宋思明更加的难以理解。后世的经济理论在于循环,只有钱花了通过消费,让资金流动起来才能刺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更进一步的消费。这种以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根本就不适合这个时代的百姓。

    这个时代的百姓都是穷怕了,手里有了钱第一想到的不是消费,而是存起来,能不花钱就不花钱,百姓花钱的大头往往都是婚丧嫁娶。如果再有闲钱的话必然是将钱财投入到土地上,土地永远是华夏百姓梦寐以求的保值产品,这也是华夏土地兼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人的重乡恋土情节,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手里的钱财都以买田置业做为最大的投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