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帝国设计师 » 第三十二章 王对王(三)

第三十二章 王对王(三)

    张三吩咐下去,很快就有人送上各式的布匹,这些布匹都是来自轻工业司旗下纺织厂。

    纺织业现在是希望营的利润大户,每年给希望营提供的税收以及上缴的利润都是仅次于玻璃制品厂制作的奢侈品。

    更为关键的是,纺织厂是公私合营的,当时投资毛纺业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行当,只有张三与赵用贤进行了投资,两家各占股百分之三十,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属于希望营公有。

    让众人没想到的是在纺织厂成立以后,就光是内部采购就占据了纺织厂大半的产能,其中采购最大的是军队的军装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制服。

    纺织厂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产能不断扩大,并且细化了产品种类。对外采购也不仅仅局限于棉毛,就是生丝也开始大量囤积。现在的希望营对风力的利用已经完全成熟,各行各业都有风车动力源。由若干台风车组成一个动力群,保证任何风向都能同时有几台风车在工作。

    有了稳定的动力源,效率就比手工要快出了多少倍,成本自然也就降了下来。可以说希望营的布匹以低于其他地方成本价的价格出售都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现在制约希望营纺织业发展的恰恰是原材料,棉花还好说,北方也有大面积的种植。生丝由于北方气候问题,产量极少,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而南方的生丝基本掌握在大士绅手里,他们自己就有织机,完全是供应自己的作坊。

    江南生产的丝绸如果没有海外贸易的红利,只凭着大明的消费能力,产能完全过剩。对付那些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掐断他们走私的通道,让他们的丝绸积压在自己的仓库里发霉,当然这种封锁对于郑芝龙来说有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在布匹样品没有拿上来之前,郑芝龙并不相信张三手里能有多少布匹。

    等到所有的布匹样品都呈上来,张三邀请郑芝龙挨个检查。郑芝龙发现呈上来的布匹有好几种材质,棉布与丝绸对于郑芝龙来说并不奇怪,大明能织棉布丝绸的地方多了去了。

    另外几种棉毛混纺,丝毛混纺,以及纯毛线织成的呢绒郑芝龙就比较吃惊了,这几种布料在郑芝龙的印象里应该是西洋布匹。尤其那种手感特别好的呢绒,在西夷那里卖的非常昂贵,比丝绸还要贵上很多。

    “大人是说这些布匹都是大人麾下所织?”郑芝龙不可思议的问道。

    “除了丝绸由于原料不足,郑将军也知道大明的生丝主要产自南方,而这些生丝都掌握在那些人的手里,我们的人能够收购的生丝数量有限,所以产量不大,其他布匹都能大规模供应。”

    “若是我郑氏采购,不知大人能出多少货?”

    “郑将军!这些小事不是我们该操心的,我们接下来看下一种货物。”

    郑芝龙见张三不愿意正面回答,只好静下心来看张三下面要介绍什么货物。

    拿着样品的人放下样品下到船舱底下,不一会儿工夫,每人手里都端着一个托盘出来。托盘上盖着红色的绸布,看不出里面是什么物品。

    张三走到第一个托盘前指着托盘说道:“郑将军请看,这是一面镜子。”说着伸手将托盘上的绸布掀开,一面将人照的纤毫毕现的镜子出现在郑芝龙眼前。

    镜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芒,晃的郑芝龙有点睁不开眼睛。他可不是没有见识之人,他家的后宅里可有好几面这样的银镜,都是从西夷手里花了大价钱买过来的。

    这张三让自己看这样的镜子是什么意思,郑芝龙常在海上漂泊,并不知道大明已经出现了与西方相媲美的银镜。这主要是张三担心镜子投放市场太多,会影响价格。所以每年的销售额都是固定的,在张家口的秋交会上一次性拍卖下一年的经销权。

    镜子被有钱人家买走之后就会深藏在后宅之中,寻常人如何得见。

    张三不待郑芝龙有所反应,又掀开第二个托盘的红绸,里面是一套玻璃茶具,一个玻璃茶壶配着四个杯子。

    紧接着又掀开第三个托盘上的红绸,里面是一套玻璃酒具,同样是一个酒壶配四个酒杯。

    “郑将军觉得我这琉璃器如何?”

    “大人这玻璃镜子是从哪里购得,如此器物定然价值不菲,大人可否告知卖家在哪里?”

    “张某就是卖家,这琉璃器就是我希望营所产,已经在大明销售了很长时间,只是琉璃器工艺复杂,产量有限,每年能够成型的器物并不多,可以说是每一件器物都价比黄金。郑将军若是有意购买,可与商业司洽谈合作事宜。”

    郑芝龙是典型的商人思维,发现好的商机绝对会毫不犹豫地抓住,他站起身来对张三拱手道:“其他商品不谈,这琉璃器有多少郑某要多少。”

    “郑将军稍安勿躁,既然在你面前将样品亮出来,就是希望与郑将军展开合作,我知郑将军前来天津是受人之托,不得不来。张某有几句话不知当不当讲?”

    “大人请讲!郑某洗耳恭听。”

    “冒昧问一句,郑将军所长是什么?”

    “郑某一生别无所长,唯独这跑海还算颇有心得,在大明海域郑某认第二还没人敢认第一。”

    “郑将军所言不虚,料罗湾一战奠定了将军大明近海霸主的地位,将军为何不去施展自身所长,偏偏以自己的短处受制于人。”

    “大人此言何意?”郑芝龙听出了张三的弦外之音。

    “将军担心自己与西夷交易的货源被那些人掐断,可是将军何不去想想,如果将军将海路封锁,他们的货物如何出的了港,一旦那些人的货物出不了港口,就只能在大明内部消化,大明内部的丝绸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这么大量的丝绸势必会冲击大明原有的市场份额,那些人要想将丝绸脱手,就只能低价出手。剩下的事还用张某再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