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晋东晋 » 第二章 司马掌兵

第二章 司马掌兵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顺利接班。就在同一年,曹丕代汉称帝,正式建立曹魏政权,定都洛阳,曹丕即魏文帝。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时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四十六年后又一幕相同的场景发生在了曹家身上。

    曹丕刚刚继位魏王时,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任职丞相长史。长史是高级别官员幕府中的官佐,位置在各掾属之上,丞相长史的职权尤其重要,相当于是相府的秘书长,而此时的丞相正是曹丕兼着呢。司马懿这时刚过不惑之年,便已有了侯爵爵位,这应该是这一辈司马族人中最早封侯的。当时东吴击败关羽后收复荆州,孙权领兵经过樊城、襄阳一带,很多人觉得东吴兵势正盛,曹仁恐难守住襄樊,不如向后撤退至宛城一带,即今天的河南南阳地区。司马懿却说:“孙权新败关羽,和刘备翻了脸,此时正应与我们结好,所以东吴不会攻击襄樊之地的。襄阳位居水陆要冲,是御敌的要害,不可放弃啊。”但这次曹丕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还是命曹仁放弃了襄、樊二城。结果孙权并没有前来攻击,曹丕又有些后悔。

    曹丕接受禅让登基称帝后,拜司马懿为尚书,不久又任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司马懿由亭侯升为乡侯,级别又提高了一块。汉魏时期的侯爵爵位依次为县侯、乡侯、亭侯,大家熟悉的关羽受封汉寿亭侯是侯爵爵位中较低的。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司马懿不再任督军,而改任尚书右仆射,加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同为尚书台行政长官,主管全国机要政务,通常不设尚书令时,尚书仆射即为最高长官。尚书仆射又分左、右仆射,左仆射的权力通常高于右仆射。曹丕在位时不设丞相,则尚书台行使丞相之职,那么司马懿的尚书右仆射相当于是副丞相了。而侍中通常为高级别官员的加官,加此官者可自由出入宫廷,随侍皇帝左右,表明是皇帝身边的近臣。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司马懿随曹丕东征伐吴,但东吴早有准备,采用芦苇围栏的疑兵之计把曹丕给吓唬住了,结果两军根本没有交战。曹丕干脆将伐吴改为南巡,在视察了一圈魏吴边境的军事情况后便打道回府了。不过司马懿没有同曹丕一起回洛阳,而是留下来负责镇守魏国的旧都许昌。曹丕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抚军是抚军将军的简称,这是个军职,有一定的兵权。假节通常为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任务的臣子使用,用来威慑一方,持节者可以诛杀中级以下的官吏和军民,是权力的象征。而给事中、录尚书事同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可在皇帝身边参辅朝政。虽然司马懿的爵位还是乡侯,但出镇许昌后显然增加了兵权,行政权力也更大了。不过司马懿觉得自己已离开京城,不该拥有录尚书事这样的行政大权,便想推辞。曹丕说道:“你做这些事儿要夜以继日,停不下来的。这不是给你增加荣耀,只是帮我分担工作罢了。”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大兴水师准备再次伐吴。命司马懿继续镇守许昌,安定百姓,同时为大军提供物资军需。曹丕在给司马懿的诏书中说:“孤非常挂念大军身后的事情,所以才委托于你。汉初曹参虽立下战功,但萧何的功劳更大,卿一定要保证大军无身后之忧啊!”要知道萧何在楚汉战争时一直身居后方,有力保障了前方战事的各项补给,后来被刘邦评为首功。曹丕将司马懿看作萧何式的人物,足见司马懿在曹丕心中的份量,这里面包含着充分的信任。所以当曹丕自广陵(今江苏扬州)还都洛阳后,又对司马懿下诏说:“今后孤在东面,抚军你就全权负责西面的事情;孤在西面,抚军你就全权负责东面的事情。”曹丕对司马懿的信任可以说无以复加,整的两人跟东帝、西帝似的,于是司马懿还是留守许昌。

    下一年,即公元226年六月,曹丕在洛阳病逝,临终前指定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四人为顾命大臣,但《晋书》中却记载辅政大臣只有三人,没有曹休,所以曹丕诏令太子曹叡,也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时说:“此间三人,不要怀疑他们。”不管是三位还是四位辅政大臣,总之都有司马懿一号。放下曹休的问题暂且不说,就是司马懿在曹丕时代的表现也着实让人感到怪异。本以为曹丕时代应该是司马懿大展身手、飞黄腾达之时,但从史书记载中却并没看到司马懿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也没有拿出类似当初联吴保魏那样出彩儿的谋略,司马懿向曹丕的进言献策,其数量和质量甚至还不如向曹操建议的那样。也就是说,司马懿在曹丕在位的近七年时间里显得比较沉默与收敛,也可以说是比预期要低调许多。尽管想象中的大展身手没有出现,但仔细一看,司马懿的飞黄腾达可一点没耽误。从曹操时的相府文学掾、太子中庶子到进入中枢机构的尚书左仆射,再到加侍中、给事中、录尚书事,行政权力增加的同时司马懿还成为了抚军将军,开始掌握兵权,爵位也从亭侯升至乡侯,直到曹丕临死前成为了顾命大臣。应该说,司马懿从曹操时代入仕,经过二十年官场的摸爬滚打后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这难道还不算是飞黄腾达吗?因而就更让人感觉琢磨不透了。司马懿眼光很准,如果说年轻时的司马懿对曹操怀有的是一种敬畏,那么步入中年的司马懿对曹丕则显得从容。曹丕去世时四十岁,司马懿比曹丕还要年长七岁。可以说,司马懿混迹官场的二十年基本上也就是陪伴曹丕的二十年,两人一起从青年走入中年,司马懿应该是把曹丕吃透了。曹丕这个人念旧,著名的太子四友后来均处高位,陈群和司马懿一样成为顾命大臣,吴质做到了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受封列侯,朱铄则做了中领军将军,执掌曹魏禁军,成了曹丕的贴身护卫。但四人中唯有司马懿最受曹丕的器重与信任。虽然陈群也忠于曹丕,但其行事有时迂腐,非国相之才。吴质因出身寒微,却尤喜结交权贵,在乡里名声不佳,甚至常常作威作福。朱铄脾气不好,性子急,爱动怒,后来也死的早,差不多和曹丕同年去世。只有司马懿有才却不轻露,高位却懂得收敛。曹丕是容不下张扬之人的,他的亲弟弟们就是典型的例子。曹植才华横溢,却为曹丕不容,屡遭迫害,险些被杀。曹彰英武豪迈,有史料说他是进京朝觐时被曹丕下毒杀死的。所以,假如司马懿同样恃才傲物,行事张扬,曹丕对亲兄弟都容不下,还能容下一个外人吗?司马懿把这一点也看透了,因此忠于曹丕的同时保持低调。看似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在曹丕眼中正是内敛、谦虚的表现。可能曹丕也觉得自己和司马懿相处近二十年是把他看透了,一个有大才、讲忠诚、知进退的司马懿自然是曹丕大力提拔的对象。司马懿有没有好的献计献策也许都不重要,毕竟和曹丕是老交情了,一切尽在不言中。司马懿不作为反而成了最好的作为,用现在的话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而司马懿或许早在二十年前就看准了曹丕这个风口,那不是迟早都要飞起来吗?更何况司马懿还不是猪。当然,曹丕在位仅仅七年,确实是短了点儿,这恐怕是司马懿始料未及的。如果曹丕能够长寿一些,难保司马懿终有一日会爆发出自己的高光时刻。

    时间来到了太和元年(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令司马懿屯兵于宛城,总督荆州、豫州两个州的军事,现在司马懿可是实实在在握有兵权且出镇一方了。之前曹丕在位时,有蜀将孟达投降魏国,曹丕待之甚厚,封孟达为新城太守,假节,平阳亭侯。新城郡由原来的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而成,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湖北西北部,属荆州辖区,是连接汉水、长江两大流域的前哨地带,对魏、蜀、吴三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孟达此时便做了首任太守。但司马懿一直觉得孟达此人巧言令色,多次叛主,不值得信任。向曹丕劝谏,却不被采纳。

    曹丕死后,孟达顿感失落,觉得没了靠山,于是又开始朝三慕四,以为凭自己的实力和新城重要的战略位置可以在魏、蜀、吴之间待价而沽,哪边给的价码更高就投靠哪边。西蜀刘备去世后,蜀国的实际执政者是诸葛亮。诸葛亮当然希望孟达投向蜀国一边,因为孟达本就是西蜀的将领投靠曹魏的,而诸葛亮更看重的是新城、上庸一带重要的战略价值,这片地区原本也是由蜀国占据的。其实诸葛亮也知道孟达反复无常,为了加速让孟达反正,诸葛亮秘密派出手下郭模向孟达诈降,途径魏兴郡时,郭模又故意将此事泄露给了魏兴太守申仪。魏兴郡是之前西城郡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划入了孟达的新城郡,两郡均属荆州辖区。因为申仪、孟达二人一直不对付,所以诸葛亮才会让人故意透露出孟达意欲降蜀,目的就是要将此事做实,催促孟达尽快反正。果然,申仪将孟达欲反之事报告给了司马懿。其实,这时候的孟达还在犹豫,还想选择更高的筹码,得知事情已经败露后,这下孟达不反也得反了。

    司马懿此时正驻军宛城,距离新城有一千二百里地,大约合今天的五百公里左右。司马懿为了稳住孟达,给自己出兵争取时间,便给孟达去信道:“将军以前抛弃刘备,投身大魏,国家委将军以封疆大任,就是要和将军一同谋划蜀国,坦荡之心日月可鉴。蜀人愚鲁,莫不对将军切齿。诸葛亮早就想攻破将军的新城,只苦于没有办法。郭模所言非同小可,诸葛亮岂能让此事轻易泄露,这种危险可想而知啊。”孟达见信后还挺高兴,看来魏国并没有抛弃自己,那自己到底是降蜀还是不降呢?这边孟达还在犹豫,那边司马懿麻痹孟达之后立即从宛城秘密起兵,向新城极速进发讨伐孟达。有人劝司马懿说,孟达与吴、蜀都有来往,是不是应该再观望观望。司马懿却道:“孟达此人毫无信义,此时正在犹疑不决,我们就是要趁其未定之时迅速将其拿下。”于是司马懿领军倍道兼行,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仅用了八天时间就赶到了新城。这时吴、蜀两国也各自出兵救援孟达,但却被司马懿分头派兵予以堵截。孟达一开始总觉得没什么大事儿,还给诸葛亮写信说:“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距离新城一千二百里,司马懿知我举事必然要向魏国天子上报,等到天子回复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到时新城早已加固,各项军备也已妥当。新城地处险要,司马懿肯定不会亲自前来,如果是其他人来,那就没什么可怕的了。“等到司马懿大军抵达新城时,孟达又致信诸葛亮说:“我举事,他们只用了八天就杀到了,这也太快了吧。”的确,司马懿大军八天时间走了一千两百里,平均每天急行军六、七十公里的路程,快赶上我们现代神勇的解放军了,而古代行军还是在强负重的条件下完成的。诸葛亮也明白此事要想成功全在一个‘快’字,所以在派出郭模联络孟达后,诸葛亮便调派队伍准备接应孟达起事。诸葛亮的谋划不可谓不快,没想到司马懿更快。八天走了一千二百里路杀到新城,这是任何人,包括诸葛亮也始料未及的。孟达这时就守在上庸城,上庸三面临水,孟达便在城外建起木栅作为防御工事。结果司马懿率军渡河后突破木栅围栏,直抵上庸城下,接着开始从八个方向展开攻城。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司马懿此次攻击新城所带的军队数量,以司马懿驻守宛城时大概拥兵五万来看,这次突袭新城至少也要带出来一半的兵马,即二、三万人,而当时孟达在新城的兵力不过万余人,作为地方太守来说,孟达的兵力也相当可观了,所以孟达才会觉得自己牛的很。新城坚守半个月后,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都觉得救兵无望,再守下去就是个死,于是打开城门向司马懿投降。最后,整个新城郡被曹魏收复,孟达被司马懿擒获后斩首并传首京师。孟达部众被俘获的有万余人,司马懿之后携得胜之师回到宛城。魏兴太守申仪虽然此次举报孟达有功,但长期以来,申仪在当地颇有势力,专擅弄权,甚至刻发朝廷印章私相授受以培植党羽。孟达被杀后,申仪也开始犯了嘀咕。司马懿便借着刚刚收复新城,各地郡守前来祝贺之际,直指申仪私相授受朝廷印授一事,然后将其捉拿送往京城,又将孟达余部七千余家全部迁徙到了幽州(今京津及部分河北)。新城一战后,蜀国将领姚静、郑他等也率领下属七千余人降魏,这些新归附的边民户籍、姓名不够详实,魏国打算进行核查。于是魏明帝让司马懿到洛阳述职,并向他问及此事。司马懿答道:“敌方以繁苛之法约束百姓,百姓当然予以摒弃。应该弘扬那些根本性的大法,不必过于严苛,则百姓自然安居乐业。”司马懿的意思应该指的是蜀国在诸葛亮秉政期间施行依法治国,但过于严苛,导致一些百姓无法承受,因而降魏。曹叡又问及司马懿对付吴、蜀的方略,应该先讨伐谁。司马懿道:“东吴以为中原不习水战,所以敢在东关一带设防。(东关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的濡须山,濡须口是濡须水入长江之口。)攻击敌人就要扼其喉、捣其心,而夏口(今湖北武汉汉阳)、东关(濡须口)即敌之心喉。我们只需在陆上攻打皖城(今安徽潜山县),吸引孙权东下,同时由水路乘虚攻击夏口,犹如神兵天降,则东吴可破。”显然,司马懿的意思是先伐吴,对蜀国的攻略却没说。曹叡深表赞许,于是令司马懿继续驻军宛城。其实,司马懿在新城一战中已经和西蜀接触上了,只是司马懿本人并未和西蜀的军队直接交火。

    新城之战是三国军事史上千里奔袭的经典战例,也是司马懿独自领兵的成名之作。此一战充分展现出司马懿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对人心敏锐的洞察力,为此后司马懿掌军打下了牢固的根基。从此,诸葛亮在曹魏的对手又多了一个司马懿,两人在此后数年间有过多次较量,成为那段时期三国战史中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