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晋东晋 » 第五章 平定辽东

第五章 平定辽东

    诸葛亮死时虚岁五十有四,而司马懿当时五十有六。熬死了诸葛亮,曹魏的西面暂时平静下来,司马懿似乎可以喘口气儿了。魏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司马懿因功升迁太尉,增封邑,仍镇守长安。由于大司马一职自曹真去世后始终空缺,而太尉属三公序列,名义上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所以司马懿现在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军界第一人了。

    这一年,曹魏郭太后去世,有史料说,郭太后当年作曹丕的妃子时进谗言害死了曹叡的生母甄皇后,然后自己才上位的。当然,这是皇帝的家事,和司马懿自然无关。其实司马懿自己的老婆也不是省油的灯,其原配夫人姓张,名春华,为司马懿生了三个儿子,即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以及后来生的司马干。张春华年轻时便胆识过人,司马懿第一次拒绝曹操征召后在家装病,有一次在庭院晒书时突降大雨,司马懿本能的下了床去收书,因为他本来也是装的。不想被家中一奴婢看到了,张春华怕司马懿装病一事因此泄露,干脆亲手把这个奴婢给杀了。看来司马家无论男女一向有杀人灭口的传统,这种事儿以后还多着呢。司马懿后来有了小妾柏夫人便对张春华渐渐冷落,甚至说出‘这老太婆实在可恶,看着就烦’这种话来,张春华一气之下要绝食自杀,结果儿子们也跟着绝食,吓得司马懿只好向张春华赔礼道歉,可事后又说:“老太婆死不足惜,我是可怜我那些好儿子呀!”由此可见司马懿隐忍的个性实非常人,司马懿和张春华两口子根本不是电视剧中描述的那般伉俪情深。司马懿在家中休整了不到两年,曹魏的东北地区又出事儿了,辽东太守公孙渊反了。

    公孙家从曹操时代起就开始占据辽东,已历三世。辽东指的是今天的辽宁省东南部,距离中原地区比较偏远,所以公孙家虽然对曹魏称臣,但一直以来都是天高皇帝远,相对独立。到了公孙渊作辽东太守时开始有了想法,他觉得在大争之世自己辽东这块地盘举足轻重,应该待价而沽,于是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开始和东吴勾勾搭搭,暗示愿意归属东吴。孙权早于公元229年称帝,史称吴大帝,现在一听公孙渊有投靠自己的意思,高兴得觉得天上掉下馅饼了,这真是远邦来投,四海宾服啊。要知道,辽东和东吴根本不接壤,中间还隔着曹魏呢,但孙权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东吴有强大的水师,不必走陆路,可以跨海收服辽东嘛。孙权立即命太常张弥等领兵一万渡海向公孙渊授封,封其为燕王。真不知道孙权怎么想的,你派这么大一支人马前往辽东,是去授封啊,还是去征讨啊。总之,东吴的队伍就这样浩浩荡荡,满载着无数的金银财宝,赏赐物品开启了海上之旅。公孙渊一看,自己不过就是想脚踩两只船,这老孙还当真了,派出这么大的阵仗,一时心中也犯了嘀咕。如果接受了东吴的册封,意味着和曹魏彻底翻脸,那不对呀。假如曹魏来攻,东吴距离辽东是曹魏的两倍,还要走海路,向孙权求援的话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笔账可不划算呐。于是公孙渊很快就改了主意,曹魏这个干爹自己还得认。可听说东吴此次带来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人从海上也快到了,怎么办?于是公孙渊假意对东吴使团笑脸相迎,热情招待,在将东吴的万余兵马化整为零,分散安置于辽东各地后,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开始了疯狂的屠杀,最终东吴带来的金银财物全部被公孙渊吞掉,上万人被杀,只有个别使团成员得以逃脱,吴国使臣张弥等的人头被传首至洛阳。魏明帝大概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但公孙渊远在辽东,一时半会还奈何不得,于是顺势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继续任辽东太守。

    侥幸逃脱的东吴使臣辗转走了大半年才又回到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知道情况后肺都要气炸了,没想到公孙渊这孙子真他妈干得出来啊。盛怒之下,孙权要举倾国之兵讨伐公孙渊,无奈东吴与辽东相距甚远,远隔重洋之后跨海两栖登陆作战估计东吴也没练过,众臣也苦苦劝谏,孙权只得先忍着,但全天下已经看清楚,这公孙渊就一人渣呀。人渣怎么了?人渣也有成功的时候,公孙渊愉快得已经忘乎所以了。忽悠戏耍了东吴,曹魏还得给自己加官进爵,这世上真有这种好事儿啊。一段时间后,公孙渊见东吴拿自己毫无办法,便越发骄狂起来,此后对曹魏表现得也十分傲慢,甚至对魏明帝派来的使者骂骂咧咧、恶语相向。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魏明帝任命毌丘俭为幽州刺史,持玺书带兵征讨公孙渊,毌丘俭还联络了辽西地区的鲜卑、乌桓人共同出兵。毌丘俭早年曾在平原侯曹叡的府中做过文学掾,与魏明帝的交情很深。曹叡继位后,毌丘俭一路升迁,仕途顺利。魏明帝这次把讨伐辽东的重任交给毌丘俭,也是想给毌丘俭一次成就大功的机会。辽东的人渣现在可狂着呢,听说毌丘俭带兵前来,公孙渊显出一副来者不拒的架势,迅速集结兵力在辽隧(今辽宁海城西北)一带准备迎击魏军。这时正值夏季七,八月份,天降大雨,辽河河水暴涨,毌丘俭对水中运输、作战准备不足,结果在辽隧被公孙渊击败,毌丘俭只得率兵退回到右北平(今辽宁西部、内蒙古赤峰南部)暂作休整。人渣这次是真的抖起来了,东吴拿自己没招儿,曹魏打不过自己,老子不是天下第一,谁是?公孙渊盲目乐观后自封燕王,开始设置百官,大肆封赏,包括封了不少周边的鲜卑、乌桓部落首领为单于,俨然一副建政开国的气象。这下曹叡急眼了,这是三国时期,怎么能再出来个第四国呢?何况要建国的还是个人渣,必须灭了他。

    魏明帝此时想到的只有司马懿了,于是急召太尉司马懿进京,问询剿灭公孙渊的办法。司马懿道:“公孙渊弃城逃走,此为上计;凭借辽河对抗我军,此为中计;如若死守襄平(今辽宁辽阳),那就等着被擒好了。”曹叡接着又问:“那太尉觉得敌人会用何计呢?”司马懿答:“聪明的人懂得知己知彼,有所放弃,这是公孙渊做不到的。他必然认为我军劳师远征,不能持久,所以一定是先拒辽河进行抵抗,而后退守襄平,此乃中下之计。”曹叡又问:“此次讨伐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道:“去一百天,回来一百天,攻打敌人需一百天,再休整六十天,有一年足够了。”于是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由太尉司马懿统军,率领牛金、胡遵等将领共步骑四万从洛阳出发前往辽东,会同毌丘俭驻守幽州的兵马,共同讨伐公孙渊。这一年,司马懿已年近六十。魏明帝曹叡亲自送司马懿大军至洛阳西明门,之后又诏令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以及长子司马师一直将队伍送到司马懿的河内老家温县。司马懿在温县稍事休整,与父老乡亲欢聚筵饮,席间赋诗高歌,不禁感慨万千。随后继续进兵,途径孤竹(今河北东北部)、碣石(今河北昌黎以北),最终到达辽河西岸,而辽隧城就位于辽河东岸。公孙渊的数万人马此时已据守在辽隧一带,坚壁清野,依仗辽河之险从南到北连营六、七十里下寨,抵御魏军。尽管人渣气势不小,但这次可是曹魏军界第一人司马懿亲自领兵征讨,公孙渊也觉得有点儿心里没底,竟然想出向东吴孙权求援。人渣呀,典型的人渣。不久前刚刚吞了东吴的大量财宝,杀了人家上万人,现在却张嘴向人家求援?公孙渊怎么开得了这个口?然而人渣之所以渣就是因为不知羞耻,毫无底线。公孙渊不但开了口,且马上派出使者前往东吴。孙权脸都绿了,见到公孙渊的使者后当即命人推出去砍了。太子中庶子羊衜却劝慰孙权说:“不可,斩杀来使不过逞匹夫之勇,却坏了陛下称霸天下的大计。不如善待使节,然后秘密派兵前往辽东坐观其成。若魏国不敌公孙渊而我军前往救助,那是我们恩结远邦,义盖万里。若公孙渊和魏国交兵相持不下,首尾难顾,那我们就趁机掳掠辽东各郡,满载而归,以为当初之事报仇雪恨。”孙权这个人有个特点,即政治优先,很讲策略。即使遭受了公孙渊的奇耻大辱,但孙权依然懂得克制,此时孙权考虑的首先是国家利益。于是孙权听从羊衜的意见,就派羊衜为使,率郑胄、孙怡等将领领兵前赴辽东,同时假意对辽东使者说,东吴定与辽东同休共戚,司马懿所向无前,你们要加小心呐。魏明帝得知公孙渊出使东吴的消息后,便问时任护军将军蒋济道:“孙权会出兵救辽东么?”蒋济则说:“孙权知道我军已做了充分准备,此行他得不到什么好处,深入救援的话是东吴力所不能及的,可只进行表面援助又无济于事。就算孙权的子侄在危急时刻,他都犹然不动,更何况是昔日曾令东吴蒙羞的异域之人了!现在孙权所以对外声张此事,一是蒙骗辽东使者,一是令我方产生疑惧。假如我们不能攻克辽东,孙权当然希望公孙渊臣服东吴。东吴距离公孙渊还远,若我方与公孙渊相持不下,不能迅速拿下辽东,孙权或许临时起意,轻兵从后方掩袭也未可知。”蒋济分析的不错,孙权能对公孙渊忍辱负重就是想趁着曹魏征讨之际收取渔翁之利。但孙权显然还不了解司马懿的用兵特点,那就是‘奇’和‘快’。就在东吴还打着小算盘的时候,司马懿已经开始动手了。

    六月,司马懿大军进抵辽河,公孙渊派出大将军卑衍、将领杨祚率兵抵御。魏军将领欲展开攻击,司马懿却道:“敌人所以坚守壁垒就是想消耗、拖垮我军,现在主动攻击便正中敌人下怀。敌人主力在此,老巢必然空虚,我们直捣贼之都城襄平,攻敌所必救,敌人内心恐惧必然求战,则敌必破矣。”于是魏军部分人马在辽河河岸南面大张旗鼓,作出渡河攻击的样子以吸引敌兵,同时司马懿率领主力于河岸北侧秘密渡过辽河,径直向北直驱襄平。路过敌人营垒时,司马懿整军而过,却不攻击。辽东人马见魏军过来了,于是主动从营垒出来发起进攻。司马懿等的就是敌人出来,遂率领众将士回头迎击,大破卑衍的人马,三战皆捷,卑衍只得率领残余退回到襄平,司马懿顺势进兵将襄平包围。七月,大雨来临,辽河暴涨,好在司马懿事先考虑到了当地的气候、水文情况,提前安排了运输船队,运粮船直接将物资从辽河河口运到了襄平城下。大雨连下月余不止,平地积水达数尺深,魏军将士都感到惶恐。许多人鼓噪着要将营地移向高处,司马懿却严令禁止移营,违令者斩。司马懿帐下都督令史张静违反禁令,当即被斩,军中这才安定下来。襄平守军倚仗城内地势高,城外地势低被大水围困,竟然时常打开城门出来砍柴放牧,魏军众将便要上前攻击,但司马懿仍然不允。军中司马陈珪就问司马懿说:“以前攻打上庸新城,我军八路并进,昼夜不息,所以半个月就拿下了新城,擒斩了孟达。如今远道而来却行动迟缓,在下实在觉得困惑呀!?”司马懿就说:“过去孟达人少,粮食却够用一年,我军兵力四倍于孟达,粮草却仅够一月用度。以一月图一年,怎能不迅速行动呢?我们以四击一,即使损失了一半兵马也在所不惜,我们就是在与粮草抢时间啊。如今敌众我寡,敌饥我饱,这么大的雨水,有劲儿也使不出来,想速战速决也没有办法。自从京城出发以来,我不担心敌人来攻,却担心敌人逃走。现在城中粮草即将耗尽,我们围城却不把口袋扎死,如果他们出来砍柴放牧时我们实施攻击,断了敌人的生活之需,那就是驱赶他们弃城逃跑了。兵者诡道,重在权变。敌人仗着大雨,虽然饥饿困顿,却不愿束手就擒,那我们不如就显得没什么办法让敌人安下心来,继续守在城里好了。如果在战事中只看到一些蝇头小利,那绝非长久之计啊。”这时,远在洛阳的朝廷也听说了魏军被大雨迟滞,有人建议不如撤兵。魏明帝却说:“司马公善于应变,擒获贼人指日可待。”

    大雨终于停了下来,魏军立即对襄平全面合围。士兵们筑起土山,深挖地道,利用各种攻城器械发射矢石如雨点一般,开始昼夜不停地攻打襄平,公孙渊大为惶恐。眼看城内粮草用尽,已经开始人吃人了,手下将领杨祚带领本部人马先投降了司马懿。八月,公孙渊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前去魏军大营,请求司马懿先撤围退兵,公孙渊等人稍后会绑了自己来当面请罪。人渣又开始渣了,这显然是公孙渊的缓兵之计,他以为能像耍弄孙权那样再耍耍司马懿。殊不知司马懿都六十了,称得上是耍人玩儿的祖师爷,公孙渊这等伎俩岂不是班门弄斧?司马懿二话不说,将王建等人全部斩首,然后传檄公孙渊道:“春秋时楚庄王伐郑,郑襄公肉袒牵羊迎接楚军。我乃天子上公,王建等人就这样想让我退兵,真是岂有此理!这二人老迈昏聩,传话不实,已被我斩了。如果你还想说什么,就再派个年轻懂事儿的人来!”公孙渊只得再派侍中卫演前来乞降,并表示不日将送上人质。司马懿道:“军事作战有五大原则,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就走,还有两条,要么投降,要么等死。你们不肯自缚请罪,那就是想死,不必再送什么人质了!”公孙渊得知司马懿的态度后明白守城无望,于是和儿子公孙修一起带着数百骑兵从城东南方向突围出来,魏军纵兵追击,一直追到梁水(今辽宁太子河)河畔,将公孙渊父子一并斩杀。之后,司马懿率领大军进入襄平城,将城中凡十五岁以上男子共计七千余人全面杀掉,筑成京观。京观是古代战争中为了炫耀武功,将敌人的尸首聚集起来,然后封土而成的高冢。另有公孙渊当初在辽东自封的公卿、将军等二千多人也全部伏诛,但司马懿释放了被公孙渊一直囚禁的其叔父公孙恭。不久,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全部平定,司马懿此战收获了辽东地区户籍四万,人口三十余万,有愿意返回家乡的中原百姓,司马懿则听之任之。当把辽东之事处理完后,司马懿便班师凯旋。

    司马懿自掌兵以来,擒孟达、退诸葛、定辽东,十年的时间里经历大小战斗无数,局部战事虽有小败,但关键性的整体战役全部取胜,当之无愧的成为曹魏军神。司马懿的用兵方略以及军事思想绝不在同时期的诸葛亮和陆逊之下,某些方面甚至还要高出二人不少。如果有人觉得司马懿以六十高龄已经达到了人生顶峰那就错了,司马懿最后的高光时刻还没有到来,甚至在平定辽东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司马懿的人生走入了低谷。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原因导致司马懿的命运再次出现转折,魏明帝曹叡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