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晋东晋 » 第二十章 西蜀末路

第二十章 西蜀末路

    曹髦做了魏国六年皇帝,却死于非命,死时不到二十岁。当司马昭听到曹髦带人要来讨伐自己时,起初觉得十分可笑,皇帝小儿也太不自量力了。但司马昭马上又反应过来,此事必须严肃对待,因为古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现在摆明了,曹髦就是要除掉自己,司马昭敢违抗圣命吗?当然敢,整个国家尽在司马家手中,没什么是司马昭不敢做的。可如果见不到皇帝,听不到圣命呢?中途再有个意外什么的?不是更好吗?司马昭的第一反应是,不让皇帝出宫,让曹髦见不到自己,让皇帝小儿有劲没处使,事情便无可奈何了。但司马昭也明白,既然曹髦已经对自己动了杀心,今天的事情如果对付过去了,还有明天、后天呢?所以,贾充应该是司马昭派去阻拦皇帝的,至于混乱中皇帝出了意外,那就按照意外处理好了。

    果然,意外发生了,这时候司马昭想到的是太后,只要郭太后有指责曹髦、废黜曹髦的意思,那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果然,郭太后列举出大量曹髦的罪状,说曹髦性情暴戾,散布谣言诽谤太后,甚至要持弓射杀太后,还买通了太后身边的人要毒杀太后等等,把个曹髦说得是十恶不赦。郭太后这些话是真能说出口啊,当年曹芳被废时就被郭太后说成是不堪社稷,现在又把曹髦说成了死有余辜。一众朝臣听后也没什么反应,心说太后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吧,反正我们只看司马家的脸色行事。事后,当司马昭拉来成济做替罪羊上奏太后时,郭太后又下诏说:“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一般百姓家的儿子忤逆不孝,尚且要告于官府给予惩治,曹髦这小子的所作所为还是君王吗?我妇道人家不太懂得大义,但觉得成济也不见得就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然而大将军陈词恳切,感人肺腑,同意奏请。不过把这件事要通告四方,让天下人都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现在,把郭太后看作是司马家一伙儿的恐怕都不为过。曹髦的事情终究还是要过去,但司马昭作为第一执政,皇帝都被杀了,司马昭能说自己没有一点儿责任吗?于是,司马昭又玩起了老套路,上奏朝廷辞去了相国的职务以及晋公的封号和九锡之礼。

    接下来又是老问题了,找谁做皇帝呢?先帝曹叡没有儿子,当初接曹叡班的曹芳只是认养的,是旁支。再往上看就是曹丕,曹丕有史料记载的是九个儿子,长子即曹叡。其余八个儿子到这时候有七个都不在了,不是早夭,就是已经去世。唯一剩下的一个是曹霖,而曹霖的儿子正是曹髦。所以曹霖、曹髦这一支不可能再出皇帝,那就只能再往上看,也就是看曹操的儿子中有哪一支系可以继位。司马昭看中了燕王曹宇这一支,曹宇之前介绍了,他是曹操和环夫人所生,是曹冲的同母弟,和曹叡的关系十分亲近。但曹宇是曹叡和郭太后叔叔辈的,所以曹宇肯定不能做皇帝,否则郭太后又没地方放了。那么就从曹宇的儿子中选择,结果是常道乡公曹璜,但名份上算是承袭曹叡的大统。这样一来,郭太后仍然是太后,虽然和曹璜平辈,但曹璜当时不过十四、五岁,郭太后已有五十岁上下,两人如果以母子论至少看上去是合乎情理的。郭太后这次对由谁来接班的问题没有多说什么,心想从曹芳算起,自己已经是三朝太后了,作为一个女人已经是富贵至极,且太后的位子坐得很稳。想当初,郭氏是魏国平叛凉州后籍没入宫的,本是罪臣之女,后被曹叡喜爱立为皇后,从此郭太后及郭家开始飞黄腾达。尤其是曹叡死后,郭氏竟能连任三界太后,可见其宫廷手腕也不一般。可眼前的形势已今非昔比,曹家的天下就要成了司马家的,谁来当这个皇帝还不都一样。郭太后想的是,只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是姓曹的做皇帝,自己百年之后也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司马家从司马懿开始就敢杀曹氏宗亲,到司马师敢废立皇帝,及至今天司马昭已经敢杀皇帝了,自己还能说什么?郭太后现在只求保得平安,能颐养天年就可以了,至于天下之事、朝堂之事已经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了。不过,郭太后还是提出了一点意见,她将曹璜改名为曹奂,因为‘璜’字避讳起来比较困难,平时‘璜’的发音会经常用到。就这样,六月,曹奂来到洛阳,即皇帝位,实行大赦,改年号为景元。如果曹髦还在,公元260年本应为甘露五年,现在成了景元元年。曹奂刚刚继位,便诏令晋升司马昭的职务、爵位以及加九锡如前所命,结果又被司马昭坚决推辞掉了。新皇帝刚接班,时机还不成熟,司马昭根本不看重这些,慢慢玩儿吧。景元二年(公元261年),曹奂再次下诏,封大将军司马昭为晋公,拜相国,赐九锡,一如先前的诏命,司马昭还是辞受。魏国的皇帝已无所事事,只剩下用封赏来安抚司马家了。皇帝无事可做,司马昭的事情可多着呢。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十月,西蜀姜维出兵汉城(今陕西勉县东)、侯和(今甘肃临潭县东南)两地,司马昭命邓艾拒之,这时的邓艾已升任征西将军。邓艾经过分析,认为姜维悬师远征,补给困难,难以持久。于是,邓艾率军抢占有利地形,在侯和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经过激战,蜀军败走,姜维领兵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县西北)。司马昭对蜀国的攻击并不感到意外,蜀国从诸葛亮开始便以恢复中原、复兴汉室为己任。后来,司马昭还曾参与过曹爽伐蜀的行动,虽然失败,但司马昭本人对蜀军是有切身感受的。现在到了蜀国大将军姜维掌兵时期,司马昭在平定东南、弑君新立之后需要转头向西,正视这位西蜀军界第一人了。

    姜维字伯约,出自天水姜氏,诸葛亮北伐时任曹魏天水郡参军,因受到太守怀疑被迫投降蜀汉,却受诸葛亮很是器重,称姜维有胆有识,精通兵事,实为凉州上等人士。时年只有二十七岁的姜维被蜀汉加封奉义将军,当阳亭侯。从此,姜维死心塌地追随诸葛亮开展北伐事业,即使诸葛亮死后,姜维也常常独领一支人马活跃在伐魏前线,但受蒋琬、费祎休养生息国策的限制,姜维伐魏时始终不得大展身手。公元256年,蜀国后主刘禅任命姜维为大将军,总督中外军事,这下姜维终于可以继承诸葛亮遗志,大刀阔斧得展开北伐了,蜀国也由此又开启了连年战事的节奏。公元257年,魏国诸葛诞淮南起事,司马昭抽调了部分关中兵马奔赴淮南前线。姜维见魏国关中空虚,便率军数万出骆谷(陕西汉中至周至的通道),径直扑向沈岭(今陕西周至县南)。这时魏国在长城附近囤积的粮食很多,守军却不多,听到姜维来攻都很恐慌。时任征西将军的司马望领兵抵住姜维,安西将军邓艾也从陇右出兵前往救援。姜维率军进驻芒水(即陕西周至县南部的黑水),倚山安营扎寨。司马望、邓艾则依渭水扎下营寨,双方开始对峙起来。姜维多次向魏军挑战,但司马望、邓艾不予回应,这很像当年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策略。直到公元258年,姜维在前线听说了诸葛诞兵败身亡的消息,知道魏国在东南的祸患消除了,可以全力对付西北了,于是姜维引军返回了成都。

    姜维这个人军事上很积极,始终坚持诸葛亮北伐中原的理念,但搞起政治来,姜维就显得很吃力。蜀国自诸葛亮去世后,先后由蒋琬、费祎主政,蒋琬、费祎尽管手握军政大权,但沿袭了诸葛亮作为第一执政所坚持的传统,即始终以维护皇权、尊奉皇帝为第一要务,绝不会像曹魏或东吴那样,权臣可以时常凌驾于皇帝之上,这种事情在蜀国绝不可能发生,这是由蜀国的政治格局决定了的。既然以诸葛亮在世时的权势都要尊奉皇帝的指令,比如将诸葛亮从前线调回,现在还有谁可以超越诸葛亮呢?按说姜维是现任蜀国大将军,按照规制可将军政权力集于一身,然而姜维更乐忠于军事,所以常年带兵征战在外,对朝廷中央的事情便不够关注。姜维考虑的是,自己只需继承丞相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一生精忠报国,便无愧于诸葛亮,无愧于国家。可历史告诉我们,精忠报国的人通常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虽然姜维不在中央,但国家政务总要人来处理,继蒋琬、费祎之后,先有侍中董允在皇帝身边参赞谋划,而费祎后来又提拔了一位新人进入中枢。此人名叫陈祗,是蜀国前司徒许靖家的外孙。陈祗为人矜持严厉,且相貌威武,还擅长多种技艺,懂得数术之道,即阴阳五行之术,惹的当时的第一执政费祎都对其另眼相待。董允去世后,费祎便推荐陈祗接替董允做了侍中,陈祗一下子成了皇帝身边的近臣。陈祗处事善于左右逢源,把后主刘禅哄得开心的同时也能和大多数朝臣处的关系不错,甚至还与黄浩这样的宦官相交融洽,二人互为表里,最后竟相互扶持成为莫逆。黄浩之前做黄门丞时受到侍中董允的压制,不敢造次,现在在陈祗的扶助下逐渐做到了宦官中的最高位置中常侍,负责为皇帝传达诏令、掌管文书,成了刘禅身边的重要人物。反过来,陈祗也在黄浩不断的美言之下深得刘禅信任,最后做到了尚书令加镇军将军的位子。姜维虽然位在陈祗之上,但常年出征在外,很少过问朝政,因此在朝中的权力反而不及陈祗。公元258年,陈祗因病去世,刘禅无比悲痛惋惜,为其取谥号忠侯。陈祗不在了,这下刘禅可以倚重的人就剩下黄浩了。于是黄浩开始专擅朝政,仗着后主的宠信,黄浩经常进谗言施行挑拨离间,甚至后主刘禅的亲弟弟刘永因黄浩的诋毁都不能与刘禅相见,巴东太守罗宪以及《三国志》的作者,时任蜀国散骑侍郎的陈寿都因为不愿屈从于黄浩而屡次被贬,黄浩弄权已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公元262年,姜维见黄浩把朝庭祸害的不成样子,一个宦官竟敢把持朝政,那不是等着亡国呢吗?于是,姜维上表后主,请求处决黄浩,刘禅当然不同意,还对姜维说:“黄浩不过一御前行走的小臣,以前董允对黄浩切齿痛恨,寡人就不以为然,卿又何必介意呢。”姜维一听,这是皇帝在保黄浩呀,没办法,自己和皇帝的关系说实话根本无法和黄浩比,姜维便不再多说,只得拜辞出宫。事后,刘禅还让黄浩向姜维道歉,这种缺心眼的举动令姜维哭笑不得,但姜维也明白,自己与黄浩算是结下了梁子,既然皇帝要保一个宦官,如今只有退避三舍了。于是姜维请求去沓中(今甘肃舟曲县)屯田,远离了朝廷这块是非之地。姜维想除掉黄浩却不能成功,这要是换了魏、吴两国,作为手握枪杆子的权臣大将军,别说除掉一个宦官,就是皇帝不听话也可能废了再立。唯有在蜀国,这套办法却行不通。这一方面是受到诸葛亮忠君风气的影响,从没有人敢于僭越皇权,别看刘禅昏聩懦弱,却是三国后期皇位坐得最稳的皇帝。另一方面,由于姜维多年出征在外,却在数次北伐曹魏中无法取得重大突破,在军事上没有立下什么重大功绩,更不要说恢复中原,光复汉室了。曹魏目前在西北地区与西蜀对峙的主要将领就是邓艾,小说《三国演义》中将姜维与邓艾的对决描绘的相当精彩,甚至蜀军还显得略占上风。而真实的历史是,姜维在与邓艾的较量中基本占不到便宜,有时候还会遭遇严重败绩,这便是姜维缺少重要军功导致在朝中说话不够硬气的原因。现在明摆着,姜维根本无法撼动黄浩,因为有皇帝在黄浩背后撑腰,黄浩又是个奸佞小人,擅于谗言诽谤,陷害自己是迟早的事情。姜维为自己考虑,也为国家计,就必须远离是非之地。就在这一年,姜维从沓中率军北伐,最终被邓艾击退,只得返回沓中。以蜀国这样的政治生态,姜维也不可能在前线取得任何军事进展。黄浩当然不会放过姜维,于是在朝中上下活动,暗中打算废了姜维树立右大将军阎宇。阎宇并非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个势利小人,相反,史书记载阎宇素有才干,为人勤勉,处事精细,曾任职庲降都督出镇南中蛮族地区。只是看到黄浩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阎宇也不得不有所依附。姜维在外听说此事后,从此不敢再回成都。

    司马昭在详细了解了蜀国近年的情况后,认为蜀主昏庸,宦官擅政,唯一具备才干的姜维又在外避祸,此时正是剿灭西蜀的绝佳机会。当下的魏国已为司马昭全盘掌控,东南的吴国也已经哑火,淮南平叛后的这些年东吴再不敢进犯曹魏,所以司马昭现在完全有时间腾出手来对付西蜀,准备对其大举讨伐。对于司马昭伐蜀的想法,大多数朝臣都以为不可,唯独已任职司隶校尉的钟会表示赞成。司隶校尉在魏晋时期既是行政区划也是官名,司隶校尉州的行政长官称司隶校尉,负责京师及周边地区的军政事务,级别略低于九卿。钟会淮南平叛时多在司马昭身边参赞策划,深为司马昭倚重,眼下是司马昭绝对的心腹重臣。司马昭见钟会赞同伐蜀,更加坚定地说道:“自平定寿春以来,魏国已六年未有战事,如今我们要整顿兵马剿灭吴、蜀。现在吴国地域广大,地势低洼又潮湿,攻打起来势必颇费功夫,不如先定巴蜀,三年后可从巴蜀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击吴国,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西蜀的兵力约有九万,守卫成都及其它边境地区的兵力不下四万,这样还剩下五万人马。如今只需用部分人马将姜维牵制在沓中,使其不得东顾,我军其余兵力则直指骆谷,通过其守备空虚之地再向汉中发起攻击。刘禅暗弱,边境地区再被外部攻破,蜀中的男女老少将会震恐,西蜀的灭亡便在意料之中了。”看来司马昭决心已定,于是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总督关中军事。可久在关中地区对阵西蜀的征西将军邓艾却认为现在伐蜀没有机会,多次上奏朝廷表达出不同意见。司马昭见状,就命手下主簿师纂前往邓艾军中担任司马,同时将伐蜀的道理说给邓艾,邓艾最终奉命执行伐蜀。

    正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听说钟会统兵关中的消息后,连忙上表后主刘禅,建议分别派遣将领张翼、廖化率军驻防于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不想宦官黄浩听信鬼巫之言,可能就是个跳大神的,认为魏军不会来攻击蜀国。黄浩将鬼巫的说法禀告了刘禅,还让刘禅不必对外声张,结果蜀国上下对魏军将要伐蜀一事几乎一无所知。然而无知并不代表不会发生,虽然蜀国熬过了公元262年,但该来的迟早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