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不偏安 » 第六章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第六章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翌日一早,赵明诚起床穿衣洗漱,家业太小,还没有贴身丫鬟,不知道算不算最失败的穿越者,不过赵明诚还是很喜欢现在的状态。

    昨晚睡得异常香甜,白天的劳累与疲倦一扫而空,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次bug的后遗症,他昨晚又梦到那个场景了,而且又被鞋砸了,青春就是这么让人泪流满面。

    “刘伯,晚上不用留饭了,有朋友请吃饭。”

    洗漱完后简单拾掇了下自己,和管家简单交代了一下,赵明诚就出门了。昨天深刻的体验了穷的滋味,特别是昨天一家人一起吃的晚饭,唯一沾点荤的可能就是紫菜蛋汤了。

    这让赵明诚很心疼,小霸王还好,家里人都疼着,好吃的总让她先吃,可是两个侄儿与两个妹妹总不能一直这样吧。

    先定个小目标,改善家庭财政状况,起码要每餐都有肉吃。赵明诚决定太学课程结束后去内城寻找商机,他就不信自己一个未来大学生在北宋还能混不开。

    在龙津桥边的早市铺子里买了两个大郎烧饼对付着吃完,赵明诚来到太学院洗砚池旁的明经堂前,等胡学录确认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就算完成了每日的点卯。

    太学生除非请假与放假,不然每天早上七点前点卯,早读至八点开课。上午两堂课,下午两堂课,每年九天假,寒食、冬至、新年各三天假,所以每天都有好几十个因为各种事情需要请假的人。

    赵明诚一进经诵室,就发现小伙伴们都来齐了,有小声默读的,也有大声背诵在那装x的,更有技艺高超的在那里想表演倒背如流,结果没两句就卡住,引来哄堂大笑。

    习惯性的坐到自己座位上,拿起诗经,心神却融入脑海国学大学的诗经中,继续研读各位儒学大师对诗经的解读,赵明诚可不能容忍自己靠荫补入仕。

    ..........

    上午第一节属于选听课,可以旁听其他四经自己感兴趣的经解课,也可以去旁听隔壁治事斋的实务课程,当然若是都没兴趣的话也可以留在经诵室里继续攻读文章。

    赵明诚当然想去听听其他的课程,就算不喜欢,也可以旁若无人的沉浸于诗经学习中,何乐而不为呢。

    要说其他四经,赵明诚最感兴趣的还是易经,毕竟是三玄之一,他很好奇这种深奥玄妙的内容,博士们要如何解读。

    经义斋,易经讲堂内,赵明诚坐在儿时好友李迥的学案旁进行旁听。

    “第四十九卦,革卦,上兑下离,水火相克而不可相得之象。”苏嘉博士一本正经的进行经解,“彖传有曰‘天地革而四时成,顺乎天而应乎人’,此卦揭示的是变革之道。”

    “水泽之中一片火,相克相生,要么烈火燎原,趁势而起;要么水漫平川,湮灭一切火种。”

    “易曰:‘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苏嘉接着解释道,“结合易传......第一,变革前需认真谋划,取信于民,万不可草率行事.......第二,变革要手段稳健,避免走弯路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损伤,以免将来后悔莫及。”

    .........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苏嘉依旧口若悬河,“本爻启示的是在改革时不要激进的道理。从卦象上看,九三属于阳爻居刚位,得阳刚之正,躁进有凶,守则失时。”

    “而据本朝易学大师邵雍解,得此爻者,多事之时,谨慎而行。做官的有躁动失政之忧。”

    赵明诚听了快半堂课了,前面还觉得新鲜,后面越听却越迷糊了,这都是些啥啊,就这么十一个字,你丫的能扯这么久。

    但看身旁的李迥与讲堂里的大多数生员都听的津津有味,赵明诚觉得还是自己的思想观念问题,还在用之前那套科学理念来看待事物。

    赵明诚实在听不下去了,只能从脑海里打开诗经继续学习经义。

    ........

    “此之谓君子豹面,小人革面。”苏嘉喝了口茶,总结道,“革卦今天也讲完了,明天讲鼎卦,革故鼎新,大家可以琢磨一二,散课!”

    赵明诚刚好读完召南,长吁一口气,还好前身主治的不是易经,不然人要疯了都。

    回到诗经讲堂听了慕容博士一堂波澜无惊的经解课,赵明诚觉得讲的太平淡,且经解内容都是国学大全上提到了的,对自己作用属实不大,于是后半段也是沉浸于脑海自学中。

    因为有国学大全的帮助,赵明诚在经义上面显然比原身理解的更透彻。赵明诚有信心通过年底的公试考入上舍,顺而直接参加科举,完成出仕的目标。

    中午食堂没做太学馒头,不过鱼烧的也是相当鲜美,为此赵明诚多盛了一碗米饭,因为小萝卜头一直防着他,所以赵明诚并没有下手时机,只得悻悻的四处借聊天的幌子夹一点鱼肉。

    饭毕,一伙人在诵经堂外回廊处聊着天,多是围绕着最近治经所得,以及汴京城的一些花边新闻。聂昌显然憋太久了有事要说,于是拉了下赵明诚衣袖,示意借一步说话。

    “德甫,我昨天在李迥那里抄到了首好词,是你心心念念的‘词女’新作的,苏门晁、张二人都称道不已,只要晚上请我和李迥去甜水巷吃顿好的,我就借你誊抄。”

    “什么?我早上还在李迥那里蹭课,他竟然啥也没提,合着你们是故意来敲诈我的吧。”赵明诚心里大呼损友,不过还好是甜水巷,物美价廉,花不了多少钱。

    撇开还在谈天说地的众人,赵明诚随聂昌进讲堂里抄写李清照的新作《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今天的字虽然算不上好看,但显然比昨天进步很多,起码是工工整整的字迹,还能看到一些刻意模仿书法大家的痕迹。

    誊抄完毕后,赵明诚对这个素未谋面却神交已久的词女是充满了好奇,同时感到深深的疑惑,如此无双才情是咋看上的赵明诚啊,难道帅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吗。

    下午是读书课与策论课,各一个时辰。

    于是赵明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太学馆阁借阅书籍,馆藏共三层,诸子百家、诏令奏议、医药卜数,无所不包,但又不全。大家显然都是有备而来,一进馆就作鸟兽散,独留下赵明诚还在浏览一个个书架。

    一楼摆的都是一些经史子集,因为搭载有国学大全,大部分书籍都有数据在里面。偶尔一些馆藏属于后世佚失的珍贵典籍,但这些显然还不是他的菜,于是赵明诚直接略过这些书架往二楼而去。

    在二楼的一个写着“日录”的杂书架,赵明诚终于停下了脚步,日录也就是日记,这书架里摆放的都是北宋真宗朝以来各位宰辅大人的日记。

    其中司马光的《日记》、《朔记》、《手录》与王安石的《王氏日录》则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这些日记在国学大全里只有部分辑佚的内容,已经失传于后世。

    二者毕竟是北宋新旧两党的领军人物,党争的绝对精神领袖,至今新旧两党还依然在朝堂上不停党同伐异,互相倾轧。赵明诚对他们的日记非常感兴趣,在他看来,看别人日记,就跟看别人隐私一样,贼刺激。

    太学馆阁单次借书仅限于两本,所以赵明诚挑了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变法时期的日记各一册就下楼进行登记。

    登记的职事都是往年的上舍下等生,因为科举受挫,所以选择在太学担任职事,凭工龄慢慢升迁。目前太学有七成职事都是由这些人担任,剩下的则是在太学学官入职考核中由落选之人充任。

    在等待登记的过程中,小伙伴们都选好了自己要看的书,都只拿了一本。虽然原则上可以拿两册,但显然一个时辰大家一本书都不一定能看完。

    要知道古代书籍可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要是书里有圈作为断句标识还好点,碰见啥也没有的还得凭借自己的古文句读水平自行断句,所以古人读书并不快。

    但是赵明诚显然没想这么多,他高估了自己的古文水平与理解能力。刚看没几分钟,就有点败退,不光是因为书籍是从右往左、自上而下的阅读习惯问题,其中的断句可把赵明诚搞傻了,即使有原身的部分经验,也依然晦涩难解。

    ps:参考资料:崔玉娜《司马光日记探析》、杨恒平《北宋二体石经考述》、孔学《王安石日录与神宗实录》。换了一些写法,更白话了,阅读起来会流畅一点。

    pss:给大家贴一个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故事吧:阿云十五岁,被家里逼的嫁给光棍丑夫,最后一气之下趁睡觉时砍了丈夫几刀,不过阿云力气太小只砍断丈夫一根手指。这案最后闹到了神宗皇帝面前,司马光支持判死刑,而王安石却支持神宗判阿云有期徒刑,两人于朝堂争执不休,神宗最后还是采纳了王安石的观点,革除阿云的死刑。阿云运气好服刑没多久就碰见大赦直接回家了。(删去了一段关于阿云案后续的野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