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不偏安 » 第二十四章 扬帆起航的事业

第二十四章 扬帆起航的事业

    内官的效率是真的快,与大臣们的执政效率形成鲜明对比,即使这个点荣家书铺还没开张,也硬是不过一炷香就带回了两卷天龙八部,赵煦估计也知道这样在朝参看书不太好,于是道,“朕有点乏了,诸卿可继续议事,章卿代为主持。”

    赵煦自顾自的回书房看书去了,可朝会还得继续,于是章淳无奈的接着主持下去,从议定标点符号的使用及推广,再到推举合适之人进行各经的重修,要不是章淳是独相,以北宋官员的体制与效率是很难如此快就做出决策的。

    .......

    皇宫外,天已经大亮,整座汴京城也都动起来了,到处是拥挤的人群与不绝于耳的叫卖声,间或能听见一两声看不对眼的叫骂声,异常的刺耳。

    赵明诚一路打着哈欠去往太学,在龙津桥附近撞见了卖报王越,头上身上贴了不少狗皮膏药,长期营养不良加上频繁又大力的叫卖声,赵明诚看到时其嗓子已经喊得沙哑无力了。

    赵明诚在桥边买了杯茶水递过去,顺手接过他手上的报纸,问道,“不是让你休息几天的吗,怎么跑出来了,小乙呢?”

    “本来是小乙哥来的,他天没亮就去东华门卖报给那些大官了,给我们买了早饭回来后就因太困睡过去了。”王越一口就喝光了茶水,接着说道,“我们见他太辛苦,就没喊醒他,然后我,我就代替他来咯。”

    卧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小乙还是机灵啊,知道走高层路线,自上而下。

    “行嘞,你回吧,剩下的我带去太学,那里想看的多,以后还想出来卖报,就和你小乙哥学学纳气之法,你这么喊迟早喊哑了。”

    王越喊这么久,也没卖出去一张,赵明诚还是有些心疼,正好自己要去太学,顺便再打打广告。

    按照赵明诚的安排,这些孩子每天早上会在汴京各个主要街道卖报,上午和下午则由师师用千字文教大家识字。由燕青统一安排管理这些孩子,赵明诚负责给大家发工钱,包食宿与教育。

    这些孩子被安排住进了编辑部的后院里,紧挨着云家书坊,他不在的时候则让云不悔帮忙照看留意。

    太学内的明经堂前一排排的太学生按次序进行点卯,赵明诚来的早,一圈人围着他,有凑热闹的,有好奇买报的,也有代购的。

    “卖报了,卖报了,今年科举有新动向了。”

    “蔡兄啊,你要买是吧,几份?三份是吧,诚惠六十文。”

    “卖报了,独家点评状元殿试策论文章,别抢,两份共四十文,嫌贵?那你还我。”

    虽然卖的还行,但观望的人还是太多了,光看不买可不行,自己还赶着上早读呢,上杀手锏了。

    “风流才子周邦彦夜宿京都花魁处,二人唱和最新词作尽在今日的汴京日报,预购从速啊,只剩最后20份报纸了。”

    赵明诚还是知道这些闷骚太学生喜欢啥,毕竟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抓住他们心痒痒的地方,报纸很快就售罄了,就假正经的胡学录在点卯完也要了一份带去学官休息处偷偷的阅览。

    因为这时候各种小报才刚产生不久,内容又是官府不允许流传的朝堂消息,所以都是悄悄的贩售。

    而赵明诚这种报纸,完全不涉及朝堂与官家,只要审核不出问题,自然可以光明正大的贩售,加上一些宣传手段,在汴京报纸市场占据龙头地位是很容易的事情。

    卖完了的赵明诚回到诵经堂,就被小伙伴们都围起来了,手上仅剩的一份报纸,准备再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就被手速惊人的小萝卜头抢走了。

    聂昌自不必说,他昨天也参与了这份报纸的制作,跑了好几处地方,功劳苦劳都有,见报纸在太学大受欢迎,还是非常高兴的。

    “德甫,聂昌才华好,进你的那什么编辑部,我没意见,”朱胜非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突然又低声说道,“可为啥吕家那个也能进,我,很不服气!”

    “他诗文鉴赏真的不错,”赵明诚诚实的回答道,见朱胜非气的胖脸更大了,丢给他一个钱袋,“我准备这些天在报纸开个美食专栏,藏一你晚上就去品尝这些汴京最知名的美食,然后写份全面的美食评测。”

    “德甫,我就知道你了解我,”朱胜非忽然又想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钱呢,吃美食的钱呢?总不能让我吃霸王餐吧”

    “对,尽量吃霸王餐,你要说服店家我们的报纸可以给他们打广告,希望他们给我们免单,我们到时候测评可以稍微给他们加半句好话,藏一啊,我只能提供2两银子,剩下的看你的本事了,如果还有多,记得还给我。”

    不理目瞪口呆拿着钱袋的朱胜非,赵明诚也接着发展了周围一些感兴趣的太学生作为外勤记者或编辑,作为汴京日报日常的新闻素材与调研的来源,可比昨晚赵明诚带着聂昌各家酒楼去套店小二话要强,也更省钱。

    小萝卜头还小,正处于天天吸取知识文化的阶段,家里也不咋差钱,赵明诚也就没打算让他到处跑,丢给他一个闲差事,太学内如果有学官或者优秀生员要投稿,让小萝卜头代为转交给编辑部。

    赵明诚差不多交代完了后,又开始认真研读经义了,马上四月底了,每月太学都会组织一次私试,这次是考经义,所以赵明诚要加快进度了,尽快升入上舍,然后寻机会进入官场,最后的手段才是科举。

    汴京日报第一天的发行是成功的,虽然只印了一千份左右,但经过各个主要街道以及东华门和太学这些地方的集中消化,成果斐然。

    因为用的是活字印刷,成本只有工钱与纸墨钱,加上月结的编辑费,以及卖报纸的劳务费。整体来说还是相当便宜,按1000份计算,成本是6-7文一份,卖了20文,绝对的暴利!当然赵明诚还是有原则的,上了报纸的都会让云坊主登记好,按规定发放稿费。

    小报用的都是雕版印刷,出的也比汴京日报要慢,不是时间慢,是消息慢!

    其成本大致在20-30文左右,其定价是40-50文,差不多一本普通雕版书的价格,小报的雕版用了一次就没用了,所以成本确实难以降的下来,再加上经常要打点进奏院的邸吏,有时成本甚至在30文之上,但不管怎样,利润还是相当丰厚的,有了固定的客源后,更是一本万利。

    无怪乎南宋时期的小报宁可冒着违法犯罪的风险也要继续搞下去,即使皇帝与大臣的打击力度再大,也难以根绝。

    马克思有言,对利欲熏心者来说,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就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就不怕上断头台。

    ps:太学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以及学成授官的制度,称为“太学三舍考选法”,简称“三舍法”。

    外舍生和内舍生每月考试经义或诗、赋、论、策一次,由学官自行出题,派其他学官负责考校(评分)和试卷封弥、誊录等职,三天后揭榜。这叫“私试”。私试每季考三场,第一月考经义,第二月考论,第三月考策。每年年底,比较成绩优劣,每十人录取一人,升入内舍,称为“外优”。

    内舍生私试成绩合格,年底计算总成绩为优,则为“内优”。每年二月底三月初,朝廷派遣外官主持外舍生和内舍生的考试,太学派一两员学官陪考,称为“公试”。外舍生公试成绩及格,可升入内舍,视去年和当年私试和公试情况决定晋升等第(分好几等)。

    上舍生每两年举行一次,由朝廷委派外官主考,命题极难,比省试还隆重。考试成绩分优、平、否三等,前两等为及格。内舍生前年已取得“内优”,上舍试又列优等,即升补为上等上舍。其次一优一平,升为中等上舍。再次为二平或一优一否,升为下等上舍。上等上舍,可释褐授官;中等上舍,可“免省”,直接参加殿试;下等上舍,可“免解”,直接参加省试。

    至此,太学取得了部分取士权,学校与任官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