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不偏安 » 第四十二章 落水

第四十二章 落水

    “上元节的时候,你怎么和我保证的?”

    “清妹,我错了,可我也是一片好心,论家世、论才貌,德甫都是上上之选,哪一点配不上你啊?而且德甫是真心爱慕你的才情。”

    堂妹怒气更盛,“撷芳楼的秋雅也爱慕你的才情,是不是也很配的上你,还点头?我这就修书一封让二叔帮她赎身,成全你们这对苦命鸳鸯。”

    “别,这次算为兄我对不住你,老规矩,下个月你的酒钱我出,咱们凡事好商量。”

    “就你每月从太学领的那点钱,还是留给那个无底洞吧,端午庙会领我出去玩,这事就一笔勾销。”

    “要不换一天,那天撷芳楼诗词盛会,我约好了秋雅共和端午诗词。”

    “还和词,你是嫌汪伯彦羞辱你一次还不够吗?这事没得商量,就端午庙会。”

    看着自己堂哥瞬间皱起的苦瓜脸,心情终于好了不少,“一会你找机会,当着众人面,把赵明诚引来后院,记得避开我娘。”

    李迥义正言辞的说道,“我和德甫相交莫逆,断不会行此....”

    “庙会我只逛半个时辰,如果你跑的够快,也许还赶的上撷芳楼的诗词盛会。”

    “此事包在我身上,为兄就一个要求,看在我的面子上,别太过。”

    看见堂妹一副“你在教我做事?”的表情,李迥招架不住,慌忙溜走,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等李迥回到会客厅,李格非已经坐于正堂上,看众人的表情,李格非应该还没答应,不过他现在心思不在这里。

    没理堂上焦急等候李格非决定的一众太学生,李迥心虚的看了一眼闭目养神的赵明诚,径直走到其面前。

    李迥几次想开口都欲言又止,不过为了秋雅,他豁出去了,刚准备叫醒赵明诚拿出已经准备好的说词诱骗他进后院。

    赵明诚却已经提前睁开眼睛,见李迥在一旁,直接问道,“辽远兄,刚才喝了点茶水,有点内急,茅房在何处?”

    “后院有我堂妹的....啊,你说茅房啊,我带你去。”

    “辽远兄,你怎么头上一直流汗?”

    “额,最近肝火旺盛,容易出汗。”

    李迥带着赵明诚刚准备往后院去,想起堂妹的嘱咐,对正头疼中的李格非大声道,“伯父,德甫内急,我带他去后院茅房方便一下。”

    “前院不是有茅房吗?”李格非不解道。

    “侄儿刚从那边解手而回,出来的时候管家刚好进去了。”

    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儿,李格非不疑有他,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就又端起茶沉思起来。

    在汴京日报发文章倒是无碍,可官家也看报纸的,蜀学与洛学又为官家所厌恶,这会在其眼前不停蹦跶,总觉得不太明智啊。

    可不发吧,确实说不过去,他和陈师道都受过苏轼指点,而蜀洛两派自元祐年间就结下梁子了,恩怨可谓尽人皆知,自己按理确实该挺身而出。

    哎,太难了,什么党派之争,什么新法旧法,什么经义纷争,他一点兴趣也没有,做个纯粹的官好难啊。

    赵明诚茶喝多了,膀胱胀痛,急需放水,也没空思考今天表现奇奇怪怪的李迥,跟他绕了几个回廊来到墙边的茅房,就赶紧冲进去了。

    这时,一直跟着二人的侍女闪了出来,悄声和李迥说道,“一炷香。”然后就扬长而去。

    李迥听完都来不及想对策,茅房内解决了个人问题的赵明诚一脸舒爽的走了出来,他只得强颜欢笑的迎了上去。

    眼见快回到中堂了,来不及了,李迥只能假装脚崴住,一个身体失衡栽进了回廊右边的小池内。

    赵明诚走在后面东张西望,还想和李家娘子来一场美妙的邂逅,听见落水声,一侧头,李迥人没了,只能看到两只不断乱划的手,和咕噜咕噜大口喝水的头部。

    情况危急下,加上赵明诚水性还不错,自是一个标准的跳水,一番手忙脚乱下,才终于是把李迥拉了上来。

    二人仰躺在小池旁的草地上大口喘气,尤其是李迥,受过惊吓后,人有点精神不稳。

    其实李迥本来没想玩这么大,他当时也是太急了,都没考虑自己的水性,要是稳一点,过了小池,最多也就受点花草的刮蹭。

    后悔肯定是来不及了,不过好歹是完成了堂妹交给自己的任务,李迥的情绪也慢慢得到稳定,躺在草地上向救自己的赵明诚拱了拱手,表示感谢。

    这时,因刚才闹出的巨大动静,后院的侍女、管家等人都围了过来,见二人这番模样,以及一旁延伸到小池的水迹,自是明白有人落水了。

    管家于是赶忙把二人都扶到一旁的厢房处,向夫人请示过后,拿了两套新衣裳给二人换下。

    二人休息了好一阵,才缓过来,喝了被夫人托侍女送来的热姜茶,才一起回到前堂。

    此时前堂的李格非刚做好决定,表示一会自己就写一篇文章,托下人送到编辑部,一定不给蜀学丢面子。

    达成目的后的众人自是开心不已,见赵明诚李迥二人头发湿漉漉的从后院而来,还换了一身衣裳,皆好奇不已,听过赵明诚无奈的解释后,又对着李迥疯狂大笑。

    因为还想着去邀请其他蜀学在京人士,吕本中等人与赵明诚告别离去。

    赵明诚想起自己的正事,便坐到李格非下首,向李格非说明了他此行的来意。

    “贤侄这汴京日报我看过,形式做的非常好,若让我帮你推荐的话,确实有几个不错的人选可做主编,贤侄你且听听看,再做决定。”

    “晚辈愿闻其详。”

    “一个是隐居于汴京的晏几道,诗词文俱佳,连东坡先生都托黄庭坚致信,想与之结交,而且此人已经远离官场,不问时政,恰合贤侄报纸不涉政事的理念,就是此人非常古怪,怕是不好劝说啊。”

    “另一个则是曾任宰执的苏颂,苏公不仅精通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对于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也是无所不通,真正的全才,可惜年事已高,怕是.....”

    听完这两个,赵明诚有点心凉,感情都是难成功的啊,先告诉你这人多么多么厉害,然后冷不丁告诉你基本没戏,换谁都有点心态爆炸。

    见赵明诚一副心如死灰的表情,苏公暗自得意的抚了下髯须,接着说道。

    “贤侄莫急,这最后一个是李廌(zhì),博古通今,其诗词歌赋、书论记铭等各种文体都驾轻就熟,无所不擅,东坡先生尝言其有“万人敌”之才,我与其有颇多书信往来,诚觉此言不虚。”

    李格非停顿了下,观察到赵明诚对此颇感兴趣,于是接着说道,“此人早已绝了科举入仕之心,且就隐居于汴京附近的长社(今河南长葛),若是快马,来去不过两个时辰。有我书信代为引荐,想必有极大概率可成。”

    “此三人俱是素有名望且学识渊博之人,贤侄不知中意何人啊?”

    你老都说这么明显了,赵明诚能不懂吗,他也确实没太多其它选择。

    何况赵明诚已经听了半天,好不容易听到一个靠谱的,赵明诚自是顺着李格非的意思,要了李格非的引荐信,怕赵明诚不识得李廌住处,李格非还给他简单画了副草图,免的赵明诚在山里走丢了。

    李格非推荐李廌,一是委实可惜李廌这个同为苏门中人却一直不得志的人才被埋没,希望他可以重新有机会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是蜀洛之争,即使加上自己怕也难以力敌,若是加上了有“万人敌”之才的李廌,自是稳占上风。

    三是深刻体会到了报纸的影响力,李廌日后当上主编,自然有利于发扬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