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不偏安 » 第六十八章 一波三折的使辽案

第六十八章 一波三折的使辽案

    五月七日,蹇序辰案又起重大变化,简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蹇序辰前一年使辽的生辰使,也就是被曾布与赵煦独对时指为章惇党人的范镗,竟然也向赵煦上书要翻供。

    范镗不承认自己曾经拜受失礼,这就导致蹇序辰为自己失仪所找的先例借口再也站不住脚。

    这范镗看似是为自己翻案,实则是要坐实蹇序辰的罪名,只是这代价未免有点大,临结案翻供其实也把自己置于险境,这是强行一换一。

    趁着赵煦被一连串的翻供搞的有点懵的时候,曾布又借独对的机会对赵煦说:“臣昨日曾奏,章惇主范镗,蔡卞主蹇序辰,信不虚也。”

    可这时候尽快解决这个案子才是关键,赵煦派宦官马宥对蹇序辰与范镗这两批使团进行重新审理。

    五月八日,从宦官马宥那里了解到审讯一线情况后,赵煦顺势将制勘官从周鼎与左肤等人换成录问官安淳。

    但是这个变动在朝堂上遭到了曾布与章淳的强烈反对,二人都提出安淳与蹇序辰有旧,必须要有一言官在旁监督并参与审理。

    而当时的言官也就只有左司谏陈次升和右正言邹浩,但是不巧的是二人都曾上书批判蹇序辰在给元祐诸臣的定罪上有太重的私心。

    于是赵煦只能另做它选,一开始中意出使归来的郭知章,被蔡卞反对,宰辅们争执一番后最后还是选了赵挺之。

    可怜赵父出使回来,先是去大理寺诏狱里转了一圈,出来后,赵父按照旧例在家准备休息几日再上朝的。

    结果仅仅才过去一天,赵父又被赵煦征召去干活。这个使辽案的案情不仅复杂,还涉及到朝堂之间的党争。

    但赵挺之还是很有智慧的,与安淳商议一番后,决定先将涉案人员切割,先易后难处理这个棘手的案件。

    于是当天,就对没有翻供,不存在争议的时彦、曹胫、林邵、张宗禼、王诏、曹曚等人进行量罪判罚。

    等这些人处理完,赵挺之与安淳才来啃硬骨头,经过几轮高强度的审讯,范镗及其副使向縡终于还是认罪了。

    可是蹇序辰还是把这两人难住了,打死不认账,一直拿有前例企图搪塞过去。

    在其副使李嗣徽扛不住审讯已经认罪的情况下,蹇序辰却经过五次高强度的连续审问也并未招供,这让赵挺之二人有点无可奈何。

    蹇序辰其实也是苦苦支撑,他唯一的信念就是自己得罪人太多,一旦坐实就要外派到地方,到时候弹劾他的奏章估计会如雪花一样飞来。

    可他也知道自己早晚还是会定罪,唯一的变数就是蔡卞是否肯尽全力救他,所以在一切未明了的时候,蹇序辰绝对不会先一步认罪。

    由于赵煦催的急,赵挺之与安淳二人便先以其他人的证词及相关文书证物将蹇序辰定案,勉强把这个案件审理完。

    .....

    赵父这边紧锣密鼓、连续不断的审问,赵明诚倒是在汴京度过了风轻云淡的几天。

    因为汴京日报那边有了李廌,赵明诚白天在太学摸摸鱼,晚上回家练练书法绘画,每天的小日子过得是舒适又惬意。

    令赵明诚感到奇怪的就是,期间潘意竟然再也没有来继续找麻烦,倒是汴京日报在李廌的主导下又迎来了一次发展。

    在经过编辑部第一次全体会议后,李廌很快就协调好工作,对报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先是对各版块进行细化,每个版块下面分为好几块小栏目,便于读者根据刊载文章所处的栏目更加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

    然后是一些版块的调撤,主要是把万国志去掉,将辩论板块与策论板块优化了。

    辩论板块开始更关注实际的问题,如黄河应该如何治理,科举该不该恢复诗赋的相关内容等等,而不是对大部分百姓来说比较虚的经义问题。

    这个改变最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让还未分胜负的蜀学与洛学之争总算告一段落。

    赵明诚对这项改动最是肯定,随着辩论板块话题的不断延伸,不仅仅会给汴京日报带来更大更多的话题热度,也会激发各行各业独立思考的思潮。

    策论板块则也一样,不再以科举的标准选择那种辞藻、层次好的“空心文”刊载,而是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种标准去选择。

    为了让改动更有说服力,李廌把自己的《兵法奇正论》、《将才论》、《将主论》、《慎兵论》等四篇兵论放一起进行刊载,给以后要投稿的人打个样。

    李廌在《兵法奇正论》认为,用兵之术并不在于是否精通兵书,而在于为将之人是否可以灵活运用。兵法的基本理论与奇正之法,学兵书的人都会懂。

    但是为什么两军交战还会有胜负呢?原因就在于奇正之术的运用,所以李廌提出要掌握兵法奇正的主动权,并借机迷糊敌方,抢占先机,才能克敌制胜。

    《将才论》中,李廌则充分说明了战争中选择一个好将才的重要性,他认为选将的标准有五个,分别是勇、智、仁、信、忠,还阐述了一系列培养方法。

    他还认为对于将领的储备,绝对不能以“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的标准进行,在“天下安”的时候更要注意将的培养,因为忘战必危!

    李廌《慎兵论》中认为用兵应该慎之又慎,以民为本,考虑国力与民情进行战争部署,切莫好大喜功,四处为战,主张贮备良将,但不主张草率用兵。

    《将主论》从将领用兵的心理和手段进行分析,点明为将之人与君主应该同心同力,期望帝王能辨别是非,切莫将、主之间离心离德,贻误战事。

    这四篇兵论一经刊载就在汴京的文人圈里炸了锅,要知道北宋向来是以文治武,边事上文臣指导武将更是家常便饭。

    是以宋代的文人绝大多数都熟读兵书,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什么时候会被派去监督军事,仗打败了无非是被贬,可如果死在战场那就亏大发了。

    而李廌的这四篇兵论,无疑给这些人上了一课。特别是其的《将才论》,连举孙武、吴起、魏武、先轸、郤氏、狐氏、韩信、魏尚、谢安、窦宪等例子。

    整个策论一气呵成,用诸多历史上名将的例子直白浅显的说明了将才选择的重要性和得失。

    无论策论述说的是何种问题,你都能从中看出李廌的那种极端自信,这种自信是基于其对问题有着深刻透彻的理解,读他的策论你能从内心感到触动。

    而且李廌的论述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一口气酣畅淋漓的读完后,还会产生一种手不释卷想反复研读的感觉。

    这些策论在这些文人看来,不仅战争思维与理念新颖而先进,行文层次、论据的取用、观点的提炼都非常值得称道。

    ps:这段使辽案本来计划详细写个两三章的,描述清楚曾布、章淳、蔡卞三个老狐狸在里面的勾心斗角、政治角力,以及蔡京在边缘打野的一些奇效。不过注意到大家对这些好像不是很感兴趣,我就把这些都简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