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末不偏安 » 第九十一章 苏轼回京的契机

第九十一章 苏轼回京的契机

    五月十五,紫宸殿望参。

    “全是空话!都在说自己的难处,难道朕就不难了?大宋子民就不难了?要容易还要他们这些治水官员做甚!”

    赵煦终于看到了外都水监诸要官上书自辩的奏章,可是字里行间里充满了治水官员对汴河治理的责任推卸,一直强调外都水监没钱没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在是无力解决汴河泥沙问题,这可把赵煦气坏了。

    蔡卞此时神色难堪,这骂的虽然不是他,可都是他举荐之人,也是他蔡党的党羽,相当于是在朝堂上折了自己声望,可他能说啥,看赵煦神色,装鸵鸟才是最佳选择。

    见蔡卞吃瘪,曾布还是挺高兴的,又腆着脸出列安慰赵煦。

    “陛下息怒,此等人治水实乃国之不幸,近来更是暴雨频发,还是需尽快推举合适治水人才尽替其职,尽早将防患水患、水灾之事转入正轨,以备将来。”

    听了曾布的话,赵煦也冷静下来,为这等庸才动怒也确实没啥意义,还不如好好选择一任负责任又有能力的治水官员。

    “此等混吃等死之徒,都罢了吧,加上昨日罢免的京提举汴河堤岸司,诸卿有没有好的人选推荐,这次务必是公忠体国之辈,且有丰富的治水经验,汴河的重要朕不需要再多复述了吧,这次推举,不提私情,只提能力,汴河不容有失!”

    众官员皆拱手唱喏,表示明白,然后细细回想自己所认识之人有无治水奇才。

    在朝堂之人,都有不少人脉,很快就推举了一批官员,但大多没有过硬的治水实例,都是治理过一些小江小河,对于黄河与汴河这等大河还欠缺经验,所以还不足以令百官信服。

    征求了宰辅们的意见后,赵煦还是只让他们充任外都水监中主官以外的官职,作为监丞的臂助,若确实才堪以任,则再酌情提拔。

    随着又一些所推举的官员或因任上有污、或因党争,都被宰辅们否了,不论那些失败的,或者过世的,其实治理过黄河此等大河的人才也不是没有,但大多深居朝堂要职。

    因为在北宋南旱北涝的地理格局与遍布大宋的复杂水网下,对各地官员的磨勘考察期中,治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政绩,所以如若有治理大江大河且有成效的官员,基本都会迅速被任命为京朝重官,如今的独相章淳之前就治理过黄河,还颇有成效。

    如今要想让这些人再回到水官衙署去治理黄河与汴河,那就相当于变相贬谪了,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朝堂就此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僵局,就在章淳神色挣扎了好久,想出来举荐的时候,晏几道出来了,只不过他举荐的人让大家大吃一惊。

    “臣有一二人选,只是可能争议颇大,用与不用,请诸位与陛下裁决。”

    等了许久,见一向稳重的晏几道出言,赵煦语气急切,“速速道来!朕自有公断!”

    “一者为时任温州知州的郏亶,其治水经验丰富,任上不仅治过太湖此等大湖,还曾提举兴修两浙水利,于治水上更有不少....”

    还没等晏几道不急不缓的解释完推举的理由,蔡卞就想起来此人,失声说道,“晏知府所推举的郏亶,不就是那个号称‘天下治水之人只知决水,不知治田’的妄人吗?陛下深思啊!”

    赵煦本来还在心里仔细回想此人,此时被蔡卞点拨,想起来了,“哦!朕记起他了,上过两道治水经验的政论。”

    “是的,陛下,其《苏州治水六失六得》和《治田利害七论》两文,共一万两千余言。是郏亶几十年治水的经验之谈,更结合前代治水学说,颇有新意,其中‘因地制宜、高低分治’的思想正合用与黄河。”

    黄河自仁宗时期尿分叉为东流、北流后,就有了高低之分,北流地势低而东流地势高。

    蔡卞还待继续反对,见殿上的赵煦神色古怪的看着他,似乎在说,你难道有更好的人选吗?蔡卞自然还有人选,可自己推举过的都出事了,再厚的脸皮也不可能会继续举荐,于是只好闷闷的退下。

    “既如此,就暂代外都水监的治水使者一职吧,若是做的好,再提拔为监丞。晏卿不是言有两个人选吗?还有一个呢,朕洗耳恭听。”

    赵煦此时的表现异常急切,有点不似往日做派,让曾布看的云里雾里,章淳则在一旁稍微舒了口气,面色轻快了不少。

    “还有一个陛下应该很熟悉,”晏几道扫了一眼章淳,继续说道,“儋州苏东坡!”

    一言惊起千层浪,听见这个名字,朝堂沸声四起,要知道在座的99%都是新党成员,自然对守旧派骨干的苏东坡嗤之以鼻。

    苏轼可是个治水狂人,每到一个地方,其任上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特别是苏轼两任杭州知府时建的苏堤,时至今日依然如雷贯耳。

    苏轼知杭州的时候,当时杭州正同时面临饥荒与瘟疫两大灾害,苏轼在处理这些事情之余,竟还有余力在任内将疏浚西湖作为其主要工作。

    苏轼是个老实人,亲力亲为的调查踏勘了西湖实情,最后决定采取“以工代赈”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治水征调民夫的方式,大力开掘西湖葑滩,疏浚西湖底部的淤泥。

    但这个方式需要大量的钱财,为此苏轼连上几道奏章给朝廷,说明事情的必要性与当地的民意,试图争取到这笔经费。

    几次三番后朝廷终于重视且同意苏轼进行治湖了,但朝廷因西夏边事本来开支就大,就只给了苏轼一百道僧人的“度牒”,大家可别以为朝廷是抠搜,这度牒可是北宋境内的硬通货,北宋规定入佛道者可以免很多税赋,而没有度牒是不被官府所承认的。

    苏轼转手就把这些度牒在当地卖了一万七千贯钱,自己也亲自下场进行义卖,把自己写过的一些字画都拿去筹款,这个大工程才得以开工。据记载,苏轼一共组织了20万民工,挖掘湖底的淤泥,才终于疏浚了西湖。

    但是淤泥堆积如山的摆放在西湖岸边,如此处置也是一个难题,当然这难不倒我们的小天才苏轼,他脑洞大开,将其重新利用,在西湖上筑起了一道横贯南北的长堤,既处置了淤泥,同时还为西湖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这便是有名的“苏堤”。

    ps: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苏轼文豪之名,却不知道其确实是个治水很厉害的专家,2019年12月底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的12人名单中就有苏轼,这12个人可都不简单,大禹、李冰、西门豹、郭守敬、林则徐,这些可都是中国历史上治水的大名人,能位列其中,可见苏轼的治水才能与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