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倾覆的神座 » 1 书橱铺外庞各庄,当初可说旱三年,刨坟烧棺天降雨,旱完三年涝三年

1 书橱铺外庞各庄,当初可说旱三年,刨坟烧棺天降雨,旱完三年涝三年

    头三篇-第一章-旱涝两三年

    有些人,风风光光几十年。

    有些人,畏畏缩缩一辈子。

    徐老大,这一片有头有脸的地头蛇。手底下兄弟众多,算上花匠、厨子、司机、保安,不说一千也得有八百。

    诸位,这算不算得上是风风光光?

    至少在徐老大自己的眼里,还不够呀。

    除了打眼儿一瞧能看到的风光之外,学问、气度、威信、魄力、人格、性情,云云总总,这些都还没到“大流氓”的层次。

    不够就培养呗。

    所以近些时日,徐老大最喜欢的,就是戴着个金丝眼镜拿起本古典名著,享受来自小弟们的崇敬眼神。眼镜,必须是最贵的框,书,必须是成套的版,史记汉书三国志,太薄,不看,看咱就看二十四史。

    普通书店,卖的是本、册,顶天也就是板儿,徐老大自然看不上。他去就要去庞各庄的那间书柜铺子。

    书柜铺子是家书店的名号。

    ……

    庞各庄以前是个村,五十几年前‘小旱’三年。这十里八乡,是前乡风调后镇雨顺,单单旱他们一个村子。

    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村民的田地大多在村外。

    一晃三年,村口路过一个道士。

    这道士,面色奸诈,眼阔而狭、眼仁细小、面皮松垮、唇薄口大,直勾勾就走至村长家院外,胸前划一十字,口念“弥~陀佛!”,踏将进门来,直接就给这偏远山村的村长镇住了。

    当时是夏天,村长正在院里耍单儿,先是一蒙,然后皱了皱眉,坐起身子。

    (方言描绘就算了,诸位脑补吧)

    “这个大师,”村长抻了抻脖子,轻声呼道:“您看您要干啥子嘛?”

    这时候就要看大师的道行高低了。“大师”的道行,可不同于“道士”、“和尚”或者“神父”。后三个重“事”、而大师在“人”。后者道行高了,遇见怪‘事’就直接把事情处理了,前者道行高了,遇见‘人’就直接把人坑了。

    这位大师道行不浅,并不搭理村长的问话,而是皱起眉头开始踱步,踱步也有踱步的门道,四肢绷力核心放松、起脚比平常略高、出腿的同时脚尖前翘、伴以眉头紧皱二目圆睁,一边不走直线一边环顾四周。

    “旱魃?”道长用村长听得见又听不清的音量念叨了一声。

    “hanba?啥米hanba?”

    这时候要是普通人就会顺杆儿给村长解释解释,旱魃是个什么东西。但这位大师不。

    大师“嘶……”吸了一口凉气,“这里最近可有大旱?”

    “可不是嘛,都旱了三年了!”村长又直了直脖子,“您是咋知道的嘞?”

    搁到五十年后,没人会问这种问题。

    你们村子旱的如此奇葩,方圆百里还能有谁不知道?

    但是这位大师一系列的举止做派,给足了心地纯良的村长一个心理暗示,‘这大师一开始并不知道此地干旱,是看出古怪来了’。所以村长也压根没往‘人家一早就知道’那方面去琢磨。

    “什么?旱了多久?三年?”这又体现大师的道行了,你不能回答人家的问题,你得接着问,把问题的性质往严重了整。

    “可不是嘛,应该就是刚刚好三年,前后差不到一个月。”这回村长也不问问题了,表情也变得比刚才小心了一些,旁边一站等下文。

    大师拿起拂尘左右唿扇了两下,又煞有其事的在鼻子底下闻了闻,凝重的面色稍微舒缓但又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严肃。

    “还来得及……”接着,大师就把自己编的一套玄学理论配合不知所谓的专有名词,灌输给了还未设防的村长。

    要找一种与之类似的行为做比,那就得提一提现代网络上众多自博学家在各大娱乐网站上回答专业问题的事儿了。

    先打开搜索引擎搜几个专有名词,然后在恰好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把这些专业人士都用不到的词儿糊别人一脸。为什么说“恰好”一知半解呢?因为全然不了解的话,这些词之间无法建立联系;而真看懂了的话,他又会发现这些东西跟他想解释的问题没有屁点关系。就是这种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胡咧,有时最能通过唤醒读者的中二病之魂而获得共情。

    只不过那个年代还没有网络,所以大师的用词大多是自己编出来的。

    那套流程,很有效果。简言概之,五分钟,大师已经被请进内室。要不是为了顾全身份,他此时可能已经把腿编(bian,二声)上去了。

    当天中午,村长也顾不上吃饭了,沿着土道一家一家的喊人集合。

    不出三刻人就到齐了,村长任职多年,什么嗓门什么语气标志着要出大事,村民们都是门儿清。

    “你们听我说,balabala……”村长把之前大师教给他的那套理论,通过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行消化吸收,最终排泄给了村民众。

    来的村民都是每家每户的家主,这帮人吃罢了理论,就跑回家中一边拿出趁手的家伙,一边把刚才学来的知识或拉或吐给了家里头另几口子,整合有生力量,再次回去集合。

    点罢了人头,村长带着一行人随大师身后。

    大师手里早已拿出一个形如怀表的物件,内有菱形钢针提溜乱转,表盘最上边赫然是一个“N”字。

    只见大师拿起拂尘耍了个夜战八方藏刀式外加一十八路军体拳,一板一眼、时动时静,动若脱兔、静如老狗。而后,又把拂尘揣进后腰顺手掏出一张符纸,搁胸前一蹭,符纸自燃。

    这,才煞有其事的低头看了看那个指南……那个罗盘,领着一大帮子村民,朝村西头儿走去。

    走了二里路,就到了村边的坟地。

    坟地自然就有坟,众人围着的,就是个坟。

    这坟不高不大,连老人都不知道是谁家的,但是却不长草。

    古诗有云,“吾有旧友屌似汝,如今坟头草许高。”坟若是没人打理,或是离上一次打理隔的时间长了,坟上肯定长草。

    就算是混了朱砂炒过,也坚持不了一辈人的时间。

    “嗯……就是此处了。”

    “大师,您是说……”

    “没错,这就是那旱魃的栖身之处。此处四周树冠如篷盖,遮蔽天机法眼,地脉深不可测,坟中的尸体早已尸变为旱魃,你们村的干旱,就是它导致的。”

    “那……”

    “现在唯有挖出之后,待夜半三更,这旱魃神识回体之时,放大火焚之,不然过几日这孽畜修成因果,怕是没几个人能降得住它!”

    按理说,接下来就要谈价了。

    但是……

    大师说罢之后,脚下缩地成寸几步便出去了百余米,声音渐行渐远众人却听得分明。

    “我本不应涉世,如今遇上也是缘分,你等成也罢,不成也罢,好自为之……”

    所以说,有些人,你看他像骗子,但他可能还真不是。

    大师走了,村民们也傻了。若是之前还有些人不信,现在肯定也都信了。

    既然信了,就得直面一个技术性难题:真·等到大半夜再烧?

    如果你认为他们会等,那你一定是低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大半夜的,多怕怕啊。不如我们折中一下,别等半夜,现在就烧。

    “半夜三更旱魃神识回体”之时,烧了才管用。咱们现在就烧,旱魃回不了体,在外面待久了估计也是个死嘛。

    就这样,在村长和几位老人的讨论下,决定现在就烧。

    棺材抬出来放到边上了,主体说不上是什么木料,雕花也看不出来雕的是什么玩意,但给人一种感觉——

    这个棺材,很贵。

    很贵的棺材埋在这里,不对。

    这里的人用很贵的棺材,浪费。

    上面三句居然是押韵的,不过,无所谓。

    盖柴、浇油、点火。

    这火烧到棺材之后,就听得棺木是噼啪作响,但并没有什么灵魂的嘶吼声或者凄凉的咆哮声。眼看这火越烧越大,大家提起来的心终于都放了回去。

    不过这火越烧,众人越是‘脚’着不对。按理来说,棺材这种体积相对庞大的木质物件,基本上只能烧黑,或是烧掉个面,框架结构必然会留下。

    然,这个却不一样,这棺材烧的,比旁边的柴火还快,眨眼的功夫就矮下去一多半。

    不出半刻,棺材彻底化为灰烬,烧纸的时候刨叱刨叱还能刨出点未烧尽的带着火星子的纸片,而这棺材,一阵风吹过,灰飞烟灭。

    众人还没缓过神来,天雷乍响,暴雨倾盆。

    久旱逢甘露,没人觉得欣喜,处处透露着诡异。

    简段截说,这场雨,或大或小、或阴或明,飘了三年。

    跟旱三年的形式一样,就这个村的范围内一直下雨。

    一开始村民的心里其实是不慌的,这事情算是在逻辑之中,毕竟旱的时候就旱我们村,涝的时候也理应只涝我们村。

    这就跟修车工人随身带着扳手一样合理。

    降雨持续了个把月的时候,事情向着奇怪的方向发展了起来,先是村西头离坟地最近的张二狗一天天精神恍惚鬼鬼祟祟的,而后张二狗的邻居发小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再后来有人在半夜听到金属交碰的声响。

    这种东西在传播的时候,造假成分不受地理、时间等范围性因素的影响,其内容变得愈发浮夸。

    诚然,这些村民单拎出来,在剧本编写方面,远远不如走远科学的剧作。但是三个臭皮匠也顶个诸葛亮,比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智慧的,那只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种情况持续了有半个来月,怪事的源头终于闹清楚了。

    雨水不大,也没什么冲刷作用,但是当时烧棺材的那片坟地,土壤却被冲掉了厚厚的一层,露出了些物件。

    先是露出了一些古钱、瓦罐之类的小件儿,而后是不知道什么功用的一个成年人都不一定耍得起来的大物件。那帮之前精神恍惚鬼鬼祟祟之流,就是每天晚上挖东西熬的。

    到了后来,整个村子都神神秘秘地在那挖宝贝,听说最后还挖出了口鼎。

    俗语有言,浸了油的纸在纯氧中包不住火,这事情就算传开了,别村的人也来凑了几天热闹。

    再后来,这块地方被上级封了,村民手里的东西也悉数上交。

    那么,这么多东西,真的全都上交了?

    你还真别说,这些东西,真的全都上交了。

    但是外人肯定不信,总有些二道贩子来收货,村里的人一开始还解释解释,后来就抱之一笑,骂两句闲街了事。

    村里的日子又逐渐恢复了平静,每天人们的生活依旧是吃饭、睡觉、种地、看下雨。但是张二狗却越来越恼火。

    因为他损失不小,那些本来就不属于他的东西,他本有机会能得到,但是却没得到,这就叫‘损失’。

    随着来自己家串门的古董贩子越来越多,他越发觉得自己损失惨重。但是也没办法,只能忍着,直到有一天他碰见了王五。

    这个王五也是古董贩子,但王五不是奔着收东西来的,而是打算给自己的货“镀镀金”。

    他手里的货和本钱,很不简单。可以说,冲着他的穿着打扮,就不应该被称为“贩子”。

    大量高质量的货源、稳定的流水,要成大事现在还差一个噱头,张二狗就是这个噱头。

    长话短说,小三年之后,村已经变成了街道,农田和家院也都变成了商铺,曾经的村民不知道哪去了。

    庞各庄的故人,只剩张二狗一个外姓人。

    这些个古董铺子之中,混进了一家书店,书店的名字就叫书柜铺子,铺子第一任掌柜的,就叫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