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行三国 » 第四章 穷民竭力新宫出(一)

第四章 穷民竭力新宫出(一)

    四月,洛阳。黑压压的民夫在工地上劳动,各工匠有的在丈量木材,有的在进行加工,也有的在督促建造。四月的阳光照在工地上,虽然不那么刺眼,但让司空陈群也感到一些灼热。洛阳城内,新修的太极殿极其巍峨,陈群走在高大的石阶上,感觉很是吃力。

    自234年魏明帝亲征,孙权败退,西蜀诸葛亮病死之后,魏明帝就对土木特别感兴趣。从各州征调民夫二十余万,分批动工,已经建成了太极殿,筑成了总章观,尤其是这总章观,高十余丈,可以望见北边的北邙山。陈群气喘吁吁地爬上高阶,太极殿就在眼前不远处,但精疲力竭的陈群,感觉却那么遥远。“天子大兴土木,已近四月,再过一月就是麦熟了。天气如此炎热,民夫如此劳苦,如今天下未平,陛下如此不爱惜民力,作为老臣,不能袖手旁观。”陈群想着,颤巍巍地走近了太极殿东堂。

    东堂内,魏明帝正与一位老人商讨如何建造凌云台。“陛下,凌云台需要巨木为梁,方显巍峨,如今天气炎热,又到麦熟之时,民不堪重负,不如过了九月,天气转凉,再动工不迟。”陈群在门口,认得这位老人,是博士、给事中马钧。

    魏明帝道:“朕坐有中原,加上各屯田区五谷大熟,万民乐业,彰显武功,为何不动工?”陈群慢慢走了进来:“陛下,马博士所言,极是有理。如今东吴西蜀未平,正是爱惜民力之时,愿陛下使民以时。”魏明帝道:“好了好了。修宫室与惜民,并行不悖,你看,各州郡不是都派了民夫前来服役,朕下诏之时,可是说了各州郡在派民之时,不得影响农时的。”陈群力争,魏明帝不悦,对马钧道:“朕以为,建好凌云台后,要再修崇华殿、青霄阁、凤凰楼、九龙池,就由你监造,必须极其华丽:雕梁画栋,碧瓦金砖,光辉耀日。否则,唯你是问。”说完,走入后殿去了。

    司徒董昭府。一众朝臣议论纷纷。“陛下不分昼夜营造宫殿,如今天下未宁,如此大兴土木,该如何是好?”众人正商议间,有人来报:“陈司空到。”众人起身,陈群在其子陈泰搀扶下,走了进来。董昭道:“陈司空来了,陛下大兴土木,你拿个主意吧。”陈群坐了下来,道:“各位,我等为大魏老臣,敢不尽心竭力,老夫这就上疏,愿各位一起,各自上疏,劝止陛下。”众人道:“就如司空所言。”

    洛阳皇宫。魏明帝对夏侯献道:“听说一众老臣到了董司徒府上,估计是要上疏。”夏侯献道:“陛下,臣在中书省,就给陛下看着,看到底有哪些人给陛下上疏,要不要将劝陛下不建宫殿的疏都压了下去?”魏明帝摆摆手:“不必。朕自有自张。我就是要这些人知道,谁是大魏的主宰,朕说要修宫殿,就要修。你去写道诏书,将在并州的阿苏(秦朗)叫回来,朕也要为他建一座大宫殿。”夏侯献道:“陛下这样做,就不怕引起更多人上疏吗?”魏明帝怒道:“朕决定的事,就是朕说了算。还不快去。”

    五月,梁国,雎阳郊外,于臬于镰刀,和一众百姓在一起割禾。三老捧着水罐,在雎阳令带领下,领着乡民一起来到田间,请于臬喝水。于臬择了田边一处草地,三老正欲行礼,于臬道:“不必了。”三老道:“将军,自去年冬新修陂塘水利以来,今年禾麦大熟,我等感将军恩德,愿老少下田割麦。”于臬笑道:“没事。小子以前,何曾事过农桑,不知百姓苦。如今亲身经历,方知碗中一粒米,皆是汗水中来。”三老连忙跪下:“将军,我等虽然痴长几岁,何敢让将军自称小子。将军亲事农桑,又教我们,将羊粪用来肥猪,然后将一部分肥料种桑,一部分屯积起来,桑下又养鸡,鸡下脚料再作来养鱼。如此一来,小民丰食足食。”于臬道:“此皆是县令教导有方。”县令逊谢。

    中书省,魏明帝看到了一众老臣的上疏。有董昭,有陈群等人,让他失望的是,竟然还有高堂隆。一直以来,高堂隆是以支持他的姿态出现。“来呀,速去将高堂隆叫人,朕有话问他。”中书侍郎王基道:“陛下,水可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百姓安乐,逸静,一切事情都好办;如果他们生活很苦,他们就会想到作难。微臣看过了各位老臣的疏文,都是忠直之言,愿陛下察纳。”魏明帝道:“朕知你们一片忠心。既然一众大臣都如此切谏,就减去十万民夫,留下十万,轮流作业吧。”

    六月,各地屯田区粮食送上来了。魏明帝大喜:“今年大收,农时与建造两不相误,着令不许轮流作业,在八月前建成凌云台。”

    长安,雍凉都督府,司马懿正在察看各地粮食收成。司马昭道:“父亲,今年关中和陇西粮食增收,全是父亲功劳,父亲为何不将此事表奏天子?”司马懿道:“不可。关中新开陂塘,加上陇西之境,略有小成,陛下连月征民夫修新殿,陇西须积粮以防有变。若表奏陛下,陛下以为各地丰收,必将进一步征调民力,岂不弄巧成拙?”

    凌云台建成了。魏明帝命满朝文武俱上贺表,以陈群为首文武众臣,忧心忡忡。中书省,刘放和孙资,还有杨炳、郭谋、王基、夏侯献俱在收集贺表。“陛下,群臣所上,全是谏章。”夏侯献第一个向魏明帝说道。“什么?他们没有一个人上贺表吗?”魏明帝有些出离愤怒了:“朕听了他们言语,减少民夫,如今又不上贺表,他们是想联合起来对付朕吗?”刘放连忙说道:“陛下切不可如此。自青龙元年以来,陛下兴建许昌宫,又兴建洛阳宫,二十余万人夜以继日,不得休息,且以今年为例,五月以来,陛下减少十万人,万民称颂。如今又增十万,民力疲因,怨声不绝。愿陛下以民为本,切不可又以此事怨望大臣。”魏明帝拂袖而去,

    魏明帝后宫。魏明帝坐于宫内,毛皇后走近前来:“陛下今日为何不高兴?”魏明帝道:“朕贵为天子,群臣却抱团与朕作对。”毛皇后道:“陛下万金之躯,切不可因此动气。”魏明帝道:“既然诸臣不上贺表,朕自有人来上。”

    梁国,宁陵县城。于臬在卫恂陪同下,察看黍苗长势。卫恂道:“将军,今有从洛阳遣回服役之民,骨瘦如柴。”于臬道:“此事我已知之。今日特来看看。”卫恂将役民召进县府来,只见那些人走路动止,如老态龙钟。于臬问道:“为何变得如此瘦弱?”役民道:“从早到晚劳作造作宫室,不得休息。多有在阳光下倒闭者。”于臬道:“为何又将你等放回?”役民道:“数十万人修宫殿,每天吃饭要大量粮食,我等力气俱疲,是以放归。”于臬叹了口气:“既然如此,且免回归之人冬季徭役。”

    洛阳,皇宫北宫。魏明帝身着青衣,与众女嬉乐。魏明帝对一众宫女道:“从即日起,你们的品秩如同百官一样,全认字的,全为尚书。”一位宫女怯生生地站了出来:“陛下,民女粗读论语,你真的可以任官吗?”魏明帝道:“唯何难为养?”那宫女道:“这句话,我看过,是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魏明帝道:“既然难养,朕养你们,从今天起,你就是吏部尚书了。”

    中书省,廷尉高柔劝魏明帝的疏文到了。孙资念给魏明帝听:“窃闻后庭之数,或复过之,圣嗣不昌,殆能由此。臣愚以为可妙简淑媛以备内官之数,其馀尽遣还家,且以育精养神,专静为宝。”魏明帝道:“朕设几个女官,竟然称朕好色,精气不足,这高廷尉管的也太宽了吧。”夏侯献道:“陛下为何不降诏责问?”魏明帝道:“不可,高柔执法素以严明,也是一片好意,以我意答复:高廷尉经常正言进谏,其它事情,让他请再进言。”

    凌云台。众工匠休息之余,尽皆叹息。一工匠道:“如此穷年累月建造,不知何日是个头?”另一名工匠道:“某先是造许昌宫,再来营造洛阳宫。”“我是两年没有回过家了。”众人低声叹息。好事者商量出了一个好计策。

    七月,洛阳皇宫。魏明帝对马钧道:“朕欲在司马门前立十二铜人,不知何处有大铜。”马钧道:“长安宫中柏梁台有铜人;铜人,手捧一盘,叫做承露盘,铜柱圆十围正好有用。”魏明帝道:“既然如此,你且引一万人至长安,命司马懿派军校,一同拆除,运到洛阳来。”马钧领命去了。不一时,杜恕来报:“一众老世在门外跪地,不知何故。”魏明帝道:“且看看去。”

    司马门外,烈日炎炎。一众文武大臣跪地不语。魏明帝见了,大声道:“各位爱卿何故如此?”少府杨阜道:“陛下,吴、蜀两国还没平定,军队在外戍边,各项修缮整治工程,请陛下务必简约节省。”魏明帝道:“此道理,朕岂不知。”司空陈群道:“陛下应该一切为百姓考虑。现在我不能使陛下稍稍听取一些意见,臣愿告老还乡。”魏明帝道:“不可,陈爱卿是朕之大老元臣,岂可轻离?”陈群道:“臣言不得见用,况臣已老迈,陛下不见臣,自然耳目清净。”魏明帝不得已,道:“不可,众爱卿请起,凌云台已成,朕现在就停工,你等随朕去看看。”

    凌云台外,魏明帝和一众大臣站在台下观看。监工李惠来报:“陛下,工匠不知何故,将未题字的匾牌挂于高处,现在又难取下,请陛下定夺。”魏明帝和众大臣一看,果然见到高处一匾,去地二十五丈。魏明帝道:“朕本想要韦侍中题字,卿等有何策,在上题字?”内有廉昭道:“此事极易,可令人用辘轳拉竹篚,将韦侍中拉到空白匾额前,再题字,题好后再放下来,一举两得。”魏明帝大喜:“还不快准备。”

    二十五丈,以魏时计量,也相当于现在60米,近二十层楼。工具准备好了,魏明帝道:“韦侍中,事不烦二主,请爱卿坐上去题字吧。”韦诞不敢拒绝,只好坐在筐内。随着辘轳接着竹筐越升越高,风也大了起来。韦诞坐于筐内,眼见越升越高,他不敢往下看,但拿笔墨的手有一些抖了。站在台下的众臣,不惊为他捏了一把汗。

    匾牌前,韦诞有些发抖,他用力写出凌云台三个字时,全身早已湿透,辘轳将他放下来,众臣一齐叫好,忽然,尚书孙礼道:“韦侍中头发变白了。”韦诞一出竹筐,便晕了过去。此后,他叫后代切不可习练书法。

    “不好了,陛下,崇华殿又起火了。”一位宦官跑了过来。魏明帝道:“崇华殿屡次火灾,到底是何原因?”高堂隆奏道:“陛下致力于修饰宫殿,不了解百姓亏空竭尽,所以上天以旱灾回报,火就从高高的宫殿燃起。”魏明帝不悦,众人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