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顺德永昌 » 第八回、十一团右迁入京,文武殿曌帝拟诏

第八回、十一团右迁入京,文武殿曌帝拟诏

    十一月二十日子时

    曌国皇宫

    一弯新月划过精致的角楼,给高墙内洒下一片朦胧昏黄的光,皇宫里显得神秘而安静。远远望去,那一座座深红的宫殿像嵌在雪地上一样。

    坐落在树丛中的宫殿,露出一个个琉璃瓦顶,恰似一座金色的岛屿。那华丽的楼阁被华清池池水环绕,浮萍满地,碧绿而明净。

    那飞檐上的两条龙,金鳞金甲,活灵活现,似欲腾空飞去

    司马山一身紫袍,发簪半散着,快步跑进大殿。

    曌帝正半靠在龙榻上看着奏章,司马山猛的冲进来,挥舞着手里的军报,道:“皇上,胡烟漠大破菁军啊。”

    曌帝喜出望外,急忙下了龙榻,一把夺过司马山手中的军报。

    司马山喜道:“这次在胡烟漠上我曌斩敌三万,剩下两万余菁兵皆降了,只是有些残部逃了,此刻恐已与何烨熠会合。”

    曌帝摆摆手,笑道:“不妨事,何烨熠已降了,只是还未归我曌。”司马山心中有些疑虑,道:“皇上,臣有一句,不在当讲不当讲。”

    曌帝放下军报,拿起一旁桌上的奏折,道:“有话说有屁放。”

    司马山喳喳舌,道:“这何烨熠为人奸诈,且六皇子涉世未深,恐被骗了。”

    曌帝冷笑一声,道:“你以为这何烨熠真的会降?他那个滑头,哼,他放了老六是要做个顺水人情。他知道菁和曌谁强谁弱,自然要先给朕留点好印象,以后就是被朕拿了,也能躲一个杀身之祸。”

    曌帝放下奏折,端起一个茶碗,道:“不过是有些心眼罢了,至于朕要是真擒了他,必斩其首,悬之东门!”

    司马山在一旁立着,若有所思,他不是没有猜出来何烨熠的小心思,他是想要探探曌帝对这件事是怎么个看法。

    曌帝喝了口茶,问道:“老六怎么样了?”司马山醒过闷来,道:“哦,六哥儿跟着老白头儿上了鹤山,去习武嚼字去了。”

    “嗯。”曌帝点点头,道:“白元驹武艺高强,文章写的也不错,跟他学错不了。对了,十一团还活着的那两个兵怎么样了?”

    司马山揣着手道:“一个叫崔鼎,还有一伍长叫柳诚,柳诚伤势颇重,须良医医治,我就把他俩都安排入京了。”

    曌帝一笑,道:“这个柳诚是前朝七品小吏柳和的儿子,当年柳和跟你私交不错,你如此,朕能理解,罢了。你等他们到了就传旨。”

    司马山不解,问道:“敢问皇上要老臣传什么旨?”

    曌帝一抖衣袖,道:“柳诚升浔阳刺史,待医治好了便去上任。至于崔鼎……他军帐内攒有贼头数十颗,那便升他为虎贲军旅帅,到京之后,即刻上任。”

    司马山笑道:“那老臣就先替这两个小子谢谢皇上了。”

    曌帝一摆手,道:“朕乏了,你先退下吧。”

    …………

    十一月二十二日

    巳正

    曌国京城东门

    天上泛着青色,此时的京城上空万里无云,今日应该是个好天气。

    一位老吏飞快地为一队波斯客商做完登记,然后对排在后面的人招招手。一名身材高大的虬髯大汉扶着个瘦子走过来。

    “我们是来这里养伤的。”大汉把背上的褡裢调整了一下道。

    老吏抬头看看这两个人,问道:“养伤?”壮汉点点头,老吏又问了几个问题,壮汉对答如流。

    他的京腔很生硬,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词,脸上一直冷冷的没有笑容,完全不像个老百姓。老吏注意到,这家伙在答话时右手总是不自觉地往腰间搭。

    这是握惯武器的动作,可惜现在他的腰带上空荡荡的,而他身上背的褡裢里却因为重物而垂下。

    老吏看看那个壮汉,问道:“褡裢里装的什么?”壮汉摘下褡裢,露出里面的金瓜锤让老吏过目,道:“祖传的双锤。”

    老吏皱起眉,问道:“当过兵吧?”壮汉点点头,道:“我是守边境的,第十一团,崔鼎。这位是我们团的伍长。”

    老吏不动声色地放下笔簿,看看那个瘦子,问道:“叫什么名?我登一下。”

    瘦子有些难受,道:“在下柳诚,十一团伍长,我二人是从边境撤下来的。”

    老吏手中持的笔停下来了,他的声音带着些颤抖,问道:“十一团,是守郎岱堡的十一团么?”

    柳诚点点头,道声“正是”。老吏用衣角擦擦有些湿润的眼角,道:“过吧。”

    崔鼎点点头,带着柳诚朝城内走去。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行当。

    崔鼎笑了,他终于到了这座繁华的都市,他看看身边的柳诚,道:“咱们终于到京城了。”柳诚点点头,朝前又走了几步。

    忽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一匹黑马拖着长长的黄尘冲到二人面前,一人滚鞍下马,来者身披金色步兵甲,手持一黄锦,腰悬无环横刀,问道:“来人可是柳诚、崔鼎?”

    崔鼎对来人唱个喏,道:“正是。”

    来人挺直了胸膛,扯开黄锦,道:“十一团伍长柳诚,步卒崔鼎领旨!”

    崔鼎和柳诚慌忙跪下,那来人开始宣读圣旨。

    道:“吾皇诏曰:'朕命十一团恪守郎岱堡,言援兵数日可到。然,漠遮城被困,未及时援助,使其十一团四百壮士仅剩两人。朕心甚痛,特命柳诚于京中治伤,愈后上任浔阳刺史。崔鼎帐下贼头五十三颗,晓勇异常,升为虎贲军旅帅,即可到任不得有误。'”

    崔鼎、柳诚齐声道:“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来人道:“柳刺史,崔旅帅,请跟我来。”崔鼎扶起柳诚。那人牵着马,领着二人往京城深处去……

    京郊外鹤山

    未时

    白元驹在山腰上看着山脚的木屋。

    那屋子是一所压檐木制建筑,长三十步,宽二十七步,近乎方形,只有一个入口,现已被木板钉死,四面以前有通风窗,不大,约有半臂长短,现已被木板钉死,人爬不出。

    屋子周围布满了干草、木材等易燃之物。

    白元驹笑一声,从怀里摸出火折子吹着,用力扔在了屋顶,一开始只是一个小火苗,很小很小。

    白元驹盯着那个小火苗,期盼它变大。那微不足道的小火苗,正在跳动着,尽管渺小,但仍旧在享受燃烧的一分一秒。

    屋内,周玉明一身黑衣,握着一把横刀,横刀用布条紧紧的缠绕在他的手上。他一直在等待着。

    忽然,他听见物体砸在屋顶“咚”的一声。

    他动了,挥舞着手中的横刀,疯狂的劈砍着四周的墙壁。

    这是白元驹给他出的第一个试题,如果逃不出去,可能就真的死在里面了。

    周玉明心中没底,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逃出去。但事到如今,他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挥舞手中的横刀,砍开木板,逃出生天。

    他轮动手中的横刀,疯狂的砍向窗户上被钉死的木板。他用得力气一次比一次大,木屑横飞。很快,木板被砍出一道狭长的裂缝,可此时,火势越来越大。

    火“呲呲”的烧着,殷红的火苗不断地向上“噌噌”的冒着,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小一会儿大。一阵风吹来,火大了许多,一些红红的小火苗向旁边偏移着。

    火很快烧着了周围的木质墙壁,屋内冒起了滚滚浓烟,呛的周玉明连连咳嗽。

    周玉明把口鼻埋在臂弯里,右手握紧了横刀,重重的砍在木板上,可木板上的缝隙却扩大的缓慢。

    他眉角一抖,屏住呼吸,双手持刀疯狂的劈砍木板,然后后腿几步,飞起一脚,木板被他踢飞,但是窗户的宽度根本不够他爬出去。

    周玉明咳嗽了几声,一刀扎进木板的缝隙里,用尽全身力气往前一推,横刀穿透了木板。他双手提刀,用力往上一喇,卸下一块木板。

    此时木屋已经被大火包围了,周玉明已经被烟呛的睁不开眼了,他用力踢断几块木板,忍着烈火的灼烧,爬出了木屋。

    白元驹看着周玉明带着滚滚浓烟和火苗窜出木屋,摇了摇头,喝道:“太慢了!”

    周玉明在地上打个滚,滚灭了衣衫上沾附着的火焰,他看看手中的横刀,布条已经被烧的残缺不全,刀刃也有些崩坏。

    白元驹走到他跟前,喝道:“为何如此慢?”周玉明没说话,他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

    白元驹怒气冲冲道:“如果是在战场上,你已经死了。如果遇见了他国的悍将,你必死无疑。何烨熠是儒将,他身边没有带什么猛将,不然当时你早就被菁军枭首了。”

    周玉明摸摸被火燎坏的袍角,闷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话,他轻声道:“学生不才。”

    白元驹捻捻胡子,不再说话。周玉明从地上爬起来,倒提着刀,对白元驹唱个喏,道:“老师费心了。”

    白元驹眯眯眼,他下足了狠心,道:“继续!”

    …………

    曌国京城

    十一月三十日

    胡商赵弈白府外

    严冬的早晨,人们穿着棉袍、棉靴,但也难以抵御寒冷的侵袭,脸都冻得红扑扑的,像个红苹果,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

    一名身穿黑色步人甲的壮汉藏在小巷阴影里,他看着赵府的门首,两个小厮正靠在门口的石狮子上打盹儿。

    壮汉摸摸架于肩上的两把铁锤,对身后穿着皂甲的虎贲军使个眼色。

    那人会意,上前走到拐角处,用横刀把护心镜探出去,他看看赵府周围,确定没有人之后,回头对壮汉道:“崔旅帅,没人。”

    崔鼎取下架在肩上的铁锤,一挥手,身后的十来号人“哗啦”的冲到门前。

    两个兵拔出腰刀控制住小厮,崔鼎手搦双锤,喝道:“破门!”

    还未入府,众人已能听见丝竹之声隐隐传来。靡丽曲调此起彼伏,诸色乐器齐响,杂以歌声缭绕其间。未见其景,一番华丽繁盛的景象已浮现心中。

    崔鼎只听出了琵琶和竹笛的声音,他只觉得声音嘈杂,没有听出丝毫妙音——他认为这还不如他乡中隔壁闺女唱的小曲儿好听。

    虎贲军早已在各自的战位准备就绪,命令一下,两个持燕尾牌的虎贲军冲上去,一脚踢开大门。

    崔鼎轮着锤闯进去,厉声吼道:“奉大理寺令!抄胡人赵弈白家!”他身后的虎贲军分成两股,从左右冲进赵宅。

    话音未落,十数支弩箭立刻从二重院里射出,那持牌的甲士慌忙为崔鼎挡住箭。周围持弩的虎贲军当即反击,登时把守二门的小厮射成刺猬。

    与此同时,两名士兵猛然跃上门前木阶,掠过刚软软倒地的小厮,用肩膀顶着燕尾牌狠狠撞在门上。

    只听轰隆一声,士兵的身体连同门板一起倒向里面。身后的两个虎贲军没有丝毫犹豫,他们踏过前面小厮的尸体,冲进屋去。

    头一个士兵架着弩,朝屋里便射,放完一支,急忙蹲下身子装箭。而刚才撞门的两个虎贲军撇了燕尾牌,抬起门板,做了一个木盾,上前护住放箭的士兵,给他们在弩箭上弦的时候做守卫。

    崔鼎矮着身子奔到栏杆后,距离他最近的几个人持刀冲了过来。崔鼎一挑眉,抡起两把铁锤拦住众人。

    此时箭上弦,虎贲军探出头,一箭一个,三个小厮没有甲胄保护,登时被射倒,发出痛苦的叫声。崔鼎一摆手,几名虎贲军持着手弩乘机冲进屋内,高声喝道:“伏地不杀!伏地!”

    可那些人好似没听懂似的,轮刀朝虎贲军扑来。崔鼎轮锤打断一个人的肋骨,喝道:“弃械不杀!”

    可是根本没人听他的,虎贲军没有犹豫,一时间,屋内充斥着金属镶入肉体的闷响声和人的惨叫声。

    虎贲军不着急抄家,他们两人一组,一人持刀,一人持弩。只要赵弈白的人稍有现身,立刻就会被数把手弩射中。

    他们得到的指示是抄赵弈白的家,任何人都能死,但是赵弈白必须要活的。几个士兵没有痛下杀手,反被赵弈白的手下偷袭而受伤。

    崔鼎见此情形,厉声吼道:“除了赵弈白,格杀勿论!”众人道声“诺”,很快屋内恢复了安静,只剩下横七竖八的尸体躺在过道和屋内。

    虎贲军没有放松警惕,他们继续在各各屋子里穿梭,寻找着赵弈白的踪影。

    突然,一个原本躺倒在地的年轻人一跃而起,扑向距离最近的一名虎贲军。那士兵猝不及防,被他拦腰推倒,两人缠斗在一起。

    那人拔出腰间的短刀,抬手朝士兵的脖颈扎去。可他的动作猛然一僵,然后倒在地上,后颈上赫然插着一根弩箭。

    崔鼎眯着眼看看,拍拍放箭的那名士兵,道:“全力搜索!切勿走了赵弈白!”

    忽然一道隔门被人撞开,随机飞出来一名虎贲军。离着隔门最近的一名士兵喊道:“有甲士!”

    崔鼎眉头一皱,甲士意味着什么,他再清楚不过。不光事情棘手,而且甲士一旦人员众多,怕是他这二十个虎贲军不能抵挡的了。

    曌令,私藏甲胄者,按谋逆罪,杀无赦。

    崔鼎把双锤锤头交叉于颈后,拿起一旁士兵的手弩,对准了那扇隔门。与此同时,其他的虎贲军听到动静也全都赶来,他们扔了手弩,拔出腰间的障刀。

    随着一声爆喝,十数个穿着厚铠,手持雁翅刀的甲士冲了出来,崔鼎照着一个人的面门放了一箭,正中眉心,那人扑地倒了。崔鼎扔了弩,取下双锤。

    忽听一声爆喝,“燕小四!受死!”。崔鼎急回头看时,一个身着皂甲的虎贲军脖颈喷着鲜血倒地,他急忙奔过去,那个虎贲军是他在京城的第一个朋友,也是之前安插在赵弈白身旁的暗桩。

    “小四!”

    崔鼎悲愤地一声虎吼,单腿跪在地板上,他帮燕小四合上眼,站起身来,朝那几个甲士冲去。

    虎贲军此时已经被甲士伤了六人,而崔鼎的双锤正是克制厚铠的利器。崔鼎一声爆喝,轮着双锤,狠命击打着穿着厚甲的贼人。

    其他虎贲军也砍翻了两名甲士,随着甲士的倒下,慢慢的,虎贲军成一个扇形围住那仅剩的几人。

    一个甲士见势不妙,领着一个小胡子翻进屋里,崔鼎一眼瞧见,捡起地上的手弩,追了过去。

    那个甲士领着小胡子快步穿过过道,对小胡子道:“你被发现了,要快些离开玉明(曌国京城)。”

    小胡子对他点点头,两人快步要拐过墙角,那甲士边走边脱了甲,小胡子正要推开拐角的门,突然感觉到一阵杀气。他急忙缩头,一支闪着寒光的弩箭擦着头皮飞过。

    那两人急忙回头,却见那对面是一名拿着手弩的壮汉。那甲士对小胡子道:“你赶紧走,我来顶住。”小胡子十分慌乱,道:“还是你先走。”甲士不耐烦了,喝道:“你快走!”

    崔鼎撇了手弩,骂道:“是哪个狗奴杀了燕小四!”

    甲士拔出腰间的长刀,道:“那条玉明狗的舌头是我拔的!”小胡子看看甲士,疾步跑了出去。

    崔鼎快步朝甲士走去,喝道:“那你知道方才为何没射死你!”甲士也拖着刀朝他走来,道:“因为你和他一样!没用!”

    崔鼎眼中尽是怒火,他取下架在肩上的双锤,骂道:“我要把你剁成肉泥!对得起小四!对得起玉明!”两人爆喝一声,一个轮锤,一个轮刀,绞杀在一起。

    那甲士一刀砍来,崔鼎使双锤挡开,随后轮锤便打。那甲士连连退后,一个闪身,身影一矮,一刀砍在崔鼎的铁甲上,甲没事,刀倒崩了个小口。崔鼎提锤就打,那甲士闪身一躲,铁锤砸在一旁的木柱上,木屑横飞。

    那甲士使刀柄尽力在崔鼎肚上一磕,崔鼎吃痛退了几步,那甲士逼过来,贴脸一刀,崔鼎急使双锤架住,抬头一脚,踢在那人肋下。随后轮锤照那人脸便打。

    那人急用刀来挡,崔鼎两手一手一把铁锤,照那人身上乱打,那个甲士使刀身隔断,却被崔鼎三锤把刀口打崩了刃,飞起的铁片正好崩在脸上。

    甲士惨叫一声,一时间忘了防御,崔鼎一锤打去,正打在那人臂膀上,只听一声脆响,那胳膊便垂了下来——骨头被打断了。

    崔鼎一脚把那人踢倒,解下勒甲带,把那人捆个结实……

    曌国皇宫

    殿内燃着的烛火有些飘摇,摇曳的烛光映着曌帝满是忧愁的脸颊。

    曌帝看看阶下站着的两个心腹老头,问道:“依你二人之见该当如何?”

    一身黄衫衬白衣的司马山笑道:“皇上,依臣之见……还是白元驹先说吧。”

    白元驹在一旁面露忧愁,见司马山把皮球踢给他,长叹了一口气,撇撇道:“你可倒会甩。”

    他上前一步,道:“皇上,兹事体大,老臣的意见,只是一个参考,皇上勿怒。”

    曌帝摆摆手,道:“你尽管说,朕不生气。”白元驹拱手道:“微臣认为,立长不立幼,太子该由大皇子周玉喆来当。”

    司马山在一旁一挑眉,看向曌帝。曌帝面无表情,他不愿表现出他此刻的心情。曌帝沉吟片刻,开口道:“那司马山,你说说。”

    司马山愣了一下,随机开口道:“额……臣,赞同白老头的意思。该选长子周玉喆。”

    曌帝冷笑一声,骂道:“尽放屁,你俩心里憋着什么小九九朕会不知道?老六是现在年纪小,不然……哼,你俩会选周玉喆?”

    他扭扭身子,接着道:“周玉明是不错,但你们这样也不行,把老六都惯坏了。”

    白元驹知道曌帝在打什么主意,曌帝有意提起周玉明,就是为了让他和司马山顺着曌帝说,可他偏偏不顺着说。

    白元驹捋捋胡子,道:“皇上,我俩可一直没提六哥儿,是您在……”他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说了,白元驹心底咯噔一下,坏了。

    幸好一旁的司马山接道:“对呀,明明是您在打小算盘,不就是想六哥儿了嘛。那皇上您不好意思张口,我俩老头子替你张不就完了。至于这么拐弯抹角的吗?”

    白元驹听完松了一口气,司马山果然老奸巨猾。他偷眼看看司马山,在袍袖下面对他竖个拇指,慌忙道:“是啊,老臣这就让那兔崽子滚下山来,好好陪您……”

    “得得得。”曌帝揣起手,道:“你俩就打岔吧,朕也不指望你俩了,一会儿我去问问后面的皇后、王妃啊,什么公主、侍女啊……”

    “哎,皇上。”司马山慌了,道:“您可不能这样啊。”曌帝一撇嘴,道:“朕不能这样?那你俩倒是放出个响屁啊!”

    白元驹用手挡着嘴偷笑,他摸摸胡子,道:“皇上,老臣还是那句话,立长不立幼,这太子……还是周玉喆做的好。”

    曌帝甩甩衣袖,端起面前的茶碗,问道:“那你倒是说说老大哪里好啊?”

    白元驹不假思索道:“圣上长子周玉喆,今年二十一岁,与四哥儿周玉泽、六哥儿周玉明、老九周玉文同母。聪慧异常,喜音乐,弹者颇有“高山流水”之意,且性情温和,有慈悲心肠。”

    曌帝看向司马山,道:“司马山,你说其他皇子为什么不合适。”司马山脑袋“嗡”的一声,这要是流到其他皇子耳朵里,他怕是天天要让他们骂死。

    司马山摸摸头上出的细汗,用衣袖擦了擦,道:“老七到老十岁数太小,就先不说了。那我就先说六哥儿,六哥呢……年十八,心智却尚不成熟,常“兴风作浪”,难堪大任。”

    司马山说这话时一直拿眼看着曌帝,可曌帝却面无表情,让人看不出他的喜愁。

    司马山咽了口吐沫,道:“老五周玉兴,喜烟好坐,画的是一手好丹青,吟的好诗,心不在朝廷,做个诗人墨师都是可以。老四周玉泽,喜听丝竹之声,性忠良但胆小,爱读圣贤书,却是闲云野鹤,也无意与朝廷。”

    曌帝点点头,喝了口茶,见司马山停下,道:“接着说。”

    司马山道:“老三周玉煦,武艺高强,文墨却一般,但爱钻研我曌军兵刃、盔甲,假以时日定可于我军中立得大功。”

    “老二周玉立,鲜少问政,每天只是拿人捉脏,嗜杀喜斗,近几日皇上也派他管大理寺,破聆国胡人案……”

    曌帝一听此话来了兴致,问道:“对了,那案子破的怎么了?”

    白元驹拱手上前一步道:“二皇子派虎贲军旅帅崔鼎,去胡人赵弈白府上拿人,现况未知。”

    曌帝点点头,道:“司马山。”司马山上前一步,道:“微臣在。”

    曌帝道:“拟旨吧,立朕长子周玉喆,为太子。”司马山愣了一下,道:“微臣领旨。”

    曌帝摸摸胡子,放下茶碗,道:“白元驹,你带老六下山,让他跟老二一起,查明此案。”白元驹点点头,道:“微臣领旨。”

    …………

    顺德八年十二月甲子日

    曌帝拟旨,封其长子周玉喆为太子

    十二月二日六皇子周玉明返京

    十二月二日戌正

    西市

    “旅帅,咱们就这么等?”

    一群身穿黑色步人甲的军士站在西市门口,领头的大汉撇撇嘴,道:“对,就这么等。”

    一个小兵靠着柱子道:“也不知来的是什么大官儿?让咱们这般苦等。”

    崔鼎往嘴里放了一片薄荷叶,道:“等着就完了,别发牢骚了。”

    那个小兵还想要说话,却被人打断。

    “可是虎贲军崔旅帅?”

    崔鼎闻声望去,来者穿着窄袖骑装,用镂空雕花的金冠束着头发,一身黑衣袖口禄口也缀着明黄缎边儿,腰中悬着一把长刀,牵一匹点子马,端的是意气风发。

    崔鼎对来者拱拱手,问道:“敢问你是何人?”来人从怀里摸出一块令牌,道:“大理寺现主事的是我二哥。我叫周玉明。”

    崔鼎撇了一眼那令牌,纯金而做,上雕一个“曌”字。他吃了一惊,慌忙要拜。

    周玉明一把搀住,道:“记着,我现在不是六哥儿,现在我只是一个大理寺少卿。”

    崔鼎点点头,道:“六皇……六爷,您二哥要见你。”周玉明一笑,道:“以后叫我六哥儿便是了。”

    一旁的士兵接过周玉明手中的缰绳,替他牵着马。

    周玉明问道:“我问你,案子查的如何了?”崔鼎面露惭色,拱手道:“我疏忽了,酿成大错。为了一个甲士,放跑了赵弈白。”

    周玉明点点头,声音带着些怒气,问道:“你可知那赵弈白是何人?”崔鼎摇摇头,道:“小人不知,只是知道他是个胡商。”

    周玉明看着人群,吟道:“举目则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低首便是皮靴绣鞋。”

    他拍拍崔鼎的肩膀,轻声道:“他是聆国的探子。”崔鼎吃了一惊,周玉明摆摆手,示意他别说了。

    周玉明看着周围的商贩,笑道:“不妨事,你此举也有利处,城门戒严,赵弈白逃不出去,如果玉明里还有同党,咱们可以来个一锅端。”

    崔鼎冒出了一声冷汗,他看出了周玉明的皮笑肉不笑,但他又是个没心的人,便道:“小人下次定不辱命。”

    周玉明点点头,道:“要的就是你这个劲儿,记住,崔旅帅,你是玉明查案拿人的标榜,下次,万不可失手。”

    崔鼎点点头,对周玉明拱手道:“崔鼎,记下了。”

    周玉明点点头,问道:“你可知为何我把咱们见面的地方选在最繁华的西市吗?”崔鼎摇摇头,道:“小人不知。”

    周玉明从怀里摸出一个鼓囊囊的荷包,在手上颠上两颠,扔给后面牵马的军士,道:“今天晚上可劲吃!我给钱!”

    那牵马的虎贲军打开荷包,里面全是碎银子,那众人笑吟吟的,皆道:“多谢长官。”

    周玉明一摆手,笑道:“你们且去吧,我和崔旅帅去开个小灶!”

    那众人一哄而散,周玉明搂着崔鼎脖子,道:“走吧,崔旅帅,我请你吃点好的。”

    周玉明看看周围,道:“西市路面相当宽敞,可以容两辆双辕辎车通行。且其地段繁华,那胡人要是躲在这儿,就好像鱼入大海,咱们甭想找着。”

    崔鼎这才明白周玉明的真正用意,他摸摸自己的络腮胡子,周玉明接着道:“西市实是繁华,连车轮碾过的尘土都带着淡淡的脂粉香气。如此人口密集之处,若是那贼藏于此,我等该如何查找?”

    此时车马出入极多,车上多载有盛装丽人,各色花冠巾帔让人眼花缭乱。北、中、南三条曲巷,三处圆月拱门分列而立,绫罗挂边,粉檐白壁,分别绘着牡丹、桃花和柳枝。

    崔鼎道:“小人……不知。”他实在看不透周玉明要干什么。

    周玉明道:“两旁的商贩挣得盆满钵满,所以见到什么人都乐呵呵的。但是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地方,记性好。”

    周玉明指指脑袋,接着道:“他们虽然不会记住每一个顾客,但记住一个样貌与曌人不同的胡人……不是什么难事吧?”

    崔鼎会意,问道:“六哥儿,想让我做什么?”周玉明一笑,拍拍崔鼎的肩甲,道:“放开肚皮,使劲吃。咱俩分工明确,我问,你吃。”

    崔鼎点点头,两人走到一个卖胡饼的小摊前,周玉明笑道:“正好,我还没吃过哺食。先来两张胡饼吧。”

    那做饼的小贩掀开布,递过来两张热气腾腾的胡麻面饼,正面缀着一粒粒油亮的大芝麻,香气扑鼻。

    周玉明从怀里摸出两枚铜钱扔给小贩,那小贩借过钱,道:“客,给的多了,一文两张饼,您这……”

    周玉明把一张饼递给崔鼎,道:“无妨,我有事问你。你近几日可在此见过胡人?”

    那小贩一笑,道:“客说笑了,这玉明不是天天都有往来的胡人吗?要这么算……”

    周玉明一笑,道:“这胡人你应该认得,赵弈白。”那小贩脸色一沉,但脸上还挂着笑,道:“见过,总去对过儿买古楼子,只是近几日不曾得见。”

    (《唐语林》记:“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

    周玉明点点头,笑道:“此事不可外泄。”那小贩点点头,接着招呼生意。

    周玉明回过头一看,乘这空,崔鼎已把一张胡饼吃的不剩了,见他回头,崔鼎问道:“去何处?”周玉明一扬下巴,道:“对过儿卖古楼子的。”

    崔鼎点点头,两人快步朝对面的小摊走去。

    那摊主正靠在一旁休息,忙活了两个时辰,他有些疲倦了,但见周玉明两人走过来,他还是站了起来。——他还想再赚点。

    周玉明往案板上放了一小串铜钱,笑吟吟的道:“既买吃食,也问事。”

    那小贩笑着,道:“瞧客说的,用不了这么多。”崔鼎抹抹嘴,道:“今日可见赵弈白?”

    那小贩摇摇头,皱眉想了想,道:“好像有两日未见他了。”

    周玉明与崔鼎相视一眼,周玉明一阵欣喜,两日,证明两日前赵弈白还没出城,这个馋嘴的胡人还来买吃食。

    崔鼎也涌起一阵喜悦,他又有了捉住聆贼的机会。

    那小贩使油纸包了两个古楼子递给崔鼎,周玉明皱皱眉,看看周围的地形,对崔鼎低声道:“有一就有二,这个馋嘴的聆贼要是还在城里,肯定还会来买古楼子。”

    周玉明忽然又想起了什么,回身问那小贩,道:“你这古楼子可和其他人的有何不同?”

    那小贩有些惊讶,问道:“客怎么知道?我这古楼子和他人卖的不同,我特地从异域进了香料,只为衬这吃食。”

    崔鼎问道:“这香料是从聆国进的?”那小贩点头称是,周玉明笑笑,道:“没事了,下次还来买。”

    崔鼎笑道:“原来如此,我说这赵弈白怎么就盯上这家了呢,原来是想找找乡中的味道。”

    周玉明从他手中拿过古楼子,咬了一口,道:“咱俩先盯一会儿,没人教不良或是虎贲军穿便服来盯着。”

    崔鼎点点头,解下腰间的水囊灌了一口。周玉明一笑道:“喝什么水啊?走吧,去那边儿吃碗水煮羊肉。”

    两人寻味而去,近了,只见那口大锅里,冒着腾腾的热气,直熏人的脸,小贩拿勺子荡着锅里的羊油,光看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如果要一盆,主人立刻会从锅里用钩子捞出一块肉,只见刀在案板上一阵舞动,只听急鼓一般的响,一盆羊肉为主,伴以少量羊血、羊肚、羊肠的美味就会呈现在你眼前。

    崔鼎上前道:“来两碗水煮羊肉。”

    周玉明在一旁先占了一张桌子,崔鼎付了帐,一屁股坐在周玉明身旁。

    羊肉汤色香味美,那泛白的羊肉汤让人顿时联想到了滚滚而来的奶油,羊肉一丝一丝,蜷曲的并不杂乱。

    崔鼎喝了一大口羊肉汤,道:“这和我乡里的羊肉可比不了。玉明的羊都是圈养,我们那里的羊可都是散养的。”

    周玉明夹了块羊肉放进嘴里,道:“这个倒是确实。”

    崔鼎嚼着羊肉,道:“我刚来玉明的时候结识了一个朋友,他跟我说,玉明好生活,而待了几天我却不这么认为。”

    周玉明喝了口汤,问道:“为何?”

    崔鼎嘴一直没停,他咬了一大口古楼子,道:“上司狠,世道乱,除了繁华,我还真没发现玉屏比我们乡里好多少。”

    周玉明腮帮子鼓鼓的,他又喝了一大口羊肉汤,道:“还是有好人的,不过……”

    崔鼎问道:“不过什么?”

    周玉明一笑,道:“不过人好的都是小老百姓,他们一年忙到头,挣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的心要比那些王八蛋干净的多。”

    崔鼎“嗯”了一声,大口大口的吃着水煮羊肉。周玉明舔舔嘴唇,又喝了一大口羊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