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东家笔录 » 第六篇 人性

第六篇 人性

    人往往都有着恐惧心里和侥幸心理,不可避免。

    我们都带着偏见看待人和事。

    …

    那么人性是怎么样的呢?是好是坏,是温暖还是憎恨,是自私还是无私!

    其实都有,没有一个词语去为人性定义。《人性的弱点》讲的只是人对遇见事情时的心理态度和变化。

    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两者之间真的有联系吗?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所看待的善与恶真的就是善与恶吗?这没有答案,未切身感受不可言语,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也会有光,阳光照耀下的人们内心也有阴暗。我们从小到大受到儒家的思想,三纲五常,道德伦理,所以行事以道德为标准,超出道德是为恶。

    …

    在我看来人性包含一个人的性格,行为,心理等。一个人是好是坏不是天生,所以根本就没有性本善性本恶的理论,这是悖论!好与坏,善与恶这是后天环境所决定,人是高等智慧生物,从出生开始成长到主观意识的诞生,这时候周围的环境就决定一个人是好是坏。

    其实也不尽然,没有人坏到极致,也不会有圣人,所以这个话题是纠结的命题。

    孔融让梨是美德,凿壁偷光是勤奋,看起来这些故事是励志的是正向的,可谁都知道讲个故事的主角在以后了多少龌龊事,这就是人性!

    我们小的时候看三国喜欢刘关张的义气,看楚汉争霸喜欢项羽的霸气,看西游记喜欢孙悟空的无畏,可当我们长大以后会更喜欢曹操的枭雄气息,“令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种自我主义。

    这就是不同年龄所接触的环境造就的人性变化。没有人能真的做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君子之道德标准只有自己知道差得有多远。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理想化的自欺,圣人尚不可与其共存,何况我们平凡人。

    人性是复杂的,是纠结的,是矛盾的,我们每个人都有阳光的天使和阴暗的恶魔,当我们做某件事时恶魔和天使谁占据了主导位置,这件事的结果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做这件事时的心境,是否可见得了光明。

    …

    人类是无知的,人类也不可能认清自己。

    因为我不知道我是我,所以我才是我,如果我知道我是我,那么我就不是我了。同理,正因为你知道你是你,所以那不是真正的你,当你知道你不是你的时候,你才是你。

    …

    墨菲定律,越害怕什么越会发生什么。这是人的自我暗示,催眠的一种。人类是高等智慧动物,当主观意识产生的时候就会伴随着自我怀疑,这就是人性。

    国外的宗教文化是心灵的救赎,佛法是精神的进阶,是因果的轮回,也是罪恶的净化,儒家是人道德伦理的准则,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是精神世界的大门,是灵魂的升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好像说远了,宗教应该是文化属性范畴,跟人性不沾边。写了就写了吧,懒得删了!

    …

    最后说点什么呢?那就这吧!

    “偏见是人类最常见的人性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