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尘客栈二三事 » 第二十七章 六大区,威州城当下格局

第二十七章 六大区,威州城当下格局

    除了这三个区以外,威州还有皇浦区、靖远区和新区三个区域。所谓靖远区,地处城西和城南的一部分,主要居住的大都是一些外地来这里发展的商户和富豪,是整个威州城税收最高,人口也最杂的一个区。但由于这里的人来此大都是为了求财,想着能在京师脚下闯出一片天地,大都没什么心思搞什么幺蛾子,所以这个区的治安一向安稳,从来没出过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大乱子。

    而新区则是大概五年多前才开始规划的。威州城占地面积极广,许多地方的城墙在早期来不及修缮,大都只是用粗草烂泥随随便便糊弄垒起来的。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悉心规划和发展,威州城的基础已经日趋完善,可城市在规划的同时却挡不住人口的疯狂增长。

    早些年由于广元、驻马和萧南三个区的人口呈指数式增长,导致广元和驻马两个区的城墙一扩再扩。反而忽略了城南和城东的修缮工作。好在在这两处居住的不是富豪贵绅就是豪门贵族,大都有能力建起一座不错的宅子,加上各家府里的家丁下人和护院,自保基本上问题不大,所以历代太守都把重心放在了城北和城西的城墙加固方面,对这两处有些疏于照顾。

    然而随着近些年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商户和权贵越来越多,皇浦区和靖远区的面积也开始渐渐地不够用了。为了解决这有些病态的人口增长问题,历任太守都曾多次上书大内,请求朝廷下旨暂缓外地人口来威州城定居。

    可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来到威州的世家大族和富商豪绅们别的或许不足,但钱绝对能管够。他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求财,自然也免不了时常的上下打点。近些年来,朝中的不少官员身后都有着至少两三家富户支持着,自然不可能同意这样的解决方案。所以不管历任太守们如何努力,这人口增长的问题还是始终没能得到妥善的处理。过了差不多三五年的样子,两个区已经完全饱和,再也装不下更多的人口了。

    可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城满了不打紧,我们就在城外头寻个地界住下了,住在皇城脚下,多多少少也能跟着沾点儿光不是?秉承着这样的迷信思想,凡是在外头发了些小财的人都想到这儿来沾一沾帝气,盼望着能借此让自家的生意更上一层楼。

    久而久之,威州城外就出现了大大小小不下三十个新建的庄子。由于地处城外,不便统计,早些年威州城的税官们为了查税是费尽了心思,跑断了双腿。可毕竟这些庄子大都地处荒郊野外,想藏几个人头和物件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少了人头,少了货品,那上的税自然也能少上一些。这道理大家都懂,有一家这么做了,其他人家也就跟着开始依样画瓢,几年下来,这些庄园的税收就从来没清楚过。

    税官们对此头疼不已,太守大人更是心烦意乱。须知一个国家的税收可是重中之重,说是国之根本也不为过。若是让上头的官员发现了这其中的纰漏,派下专员过来检查,那到时候麻烦可就大了,一旦涉及税务问题,别说一个小小的太守了,就是当朝首辅都得人头落地啊!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皇浦区也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当朝圣上东阳杰在位三十年,先后经历了洪灾、大旱和多次兵乱,国家可谓是内忧外患层出不穷,朝中的臣子更替也远胜于历朝。短短十数年时间,当朝首辅就换了五个,除了前朝太傅吕大人确实是由于身体原因告病请辞以外,其后的三位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贬黜下去的。当然,身为首辅,位高权重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过往被贬的这三位首辅无一例外,全都落了个革职抄家,满门问斩的下场,可见首辅这个位置,确实不是什么人都能坐得稳当的。

    不光是首辅,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个个都每日心惊胆寒的,生怕一着不慎就被陛下拿出来当作典型给处决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朝中正五品以上的官员就换了不下四五十人,往下更是不计其数。这有人下去了,自然就得有新人来补上空缺,长此以往,京师内的官眷家属们也渐渐多了起来,说句不夸张的话,京城里随便落下片树叶,少说都能砸到两三个富贵人家。

    急剧增长的权贵人口和圣上的铁血手腕折腾的朝臣们苦不堪言,渐渐的,就开始有人把目光放到了地处京师脚下的威州城。

    众所周知,威州一直以来都被许多军旅世家视作镇国宝地,一个个都削尖了脑袋想举家搬到这儿来。过去那些文官们还不甚理解,甚至多数人都对此不屑一顾。毕竟好不容易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了,能把家眷们都接到京城来住那才是真正的风光荣耀呢!

    可随着东阳杰的举动日益冷血,越来越多的文官也开始思索着该如何避祸了。经过多番比较以后,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威州城着实是个好地方。一者此地临近京师,方便往来;二者此地地处平原,交通便利,是个可以四通八达的好去处;三则是这些人的私心所在了,那就是威州城向来人员繁杂,有许多见不得人的买卖都可以放在这里进行。在他们看来,自己的那些前辈们之所以会被圣上清算,落得个抄家灭族的悲惨下场,皆是因为他们的阴谋诡计都是在这皇城脚下进行的。不管掩盖得多隐秘,多谨慎,只要陛下有了这个心思,那就一定能找到把柄!

    而威州城就不同了,这里可以说是全国最大的流民聚集地,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的人基数异常庞大。除开那些在此定居的人口,威州城每日进出的人数可按十万计,正是个销毁证据,隐藏罪行的好去处。可笑这些人明明身为朝廷命官,饱读诗书,熟知律法却不想着秉公执法,清正廉洁,却一味地考虑该如何在暗地里耍手段。泱泱炎夏,不乏心怀正义的有识之士,可每日在朝堂上站班受赏的却是这么一群卑鄙无耻的混账东西。能把这么一窝蛇虫鼠蚁组成的朝廷支撑到现在,也是苦了东阳杰这个皇帝陛下了。

    总而言之吧,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越来越多的官眷都开始搬到这威州城来了。好歹都是在朝中有头有脸的官员家属,这威州太守自然不敢怠慢了,都小心地招呼着,基本上也全都安排在了皇浦区。

    说起这皇浦区,也是太子殿下亲自命名的一个区。在这里有炎夏国第一所,也是如今全国最大的一所军校。其实从最开始的时候王海就觉得这皇浦的名字和黄埔军校有些类似,殊不知太子殿下就是因此才选了这个名字的。早些年炎夏屡有战事,将校不足,中低层军官领导能力差的问题一早就暴露无疑了。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加强全国军事建设,太子殿下提议开设了皇浦军校。作为炎夏国军魂的象征,这所军校自然是要建在这威州城里的。后来开始推行城市分区管理的时候,太子殿下干脆也就把皇浦军校所在的区域命名为皇浦区了。

    可近些年来,皇浦区的人口也一直在不断增长,虽然比不得其他几个区的病态式增长,却因为来这里定居的大都是名门官眷,家家户户都想建个大宅子以彰显地位。如此一来,这皇浦区的人口其实没增长多少,土地却已经基本上都被这些权贵人家给占光了。

    总而言之吧,在种种原因的推动之下,威州城已经承受不住这么多的人口了,扩大城市面积,限制人口迁入已势在必行。

    也正是因此,新区的建设就被提上了日程。威州地界面积极广,方圆数百里内基本上也都是平原,扩建的问题不大。只是这么大的工程自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太守府又要忙着反复进行人口普查等工作。所以新区建设至今已过了有六七年光景了,却迟迟未能彻底完工,也是如今的威州各级官员们心中的一块心病了。

    在此期间,为了方便管理和统计,威州城的官员们内部对每个区都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比如说皇浦区之内就被划分成了四个小区域,分别以本地老民、老臣家眷、豪绅富户和新贵府邸为代表,还依次设定了老一区,老二区和新一区,新二区的代号,倒是方便了管理和统计。

    回到故事中,此时的王海正任由兴奋的慕庭拉着他去的就是位于新一区的一家知名饭店,店名叫丽德轩,听着像是个典雅的茶楼或者书局,却不想竟是个专做烧烤夜市的大排档。

    一路上,慕庭的嘴就没停过,先是跟搞政审似的把王海的底细都给问了个清楚,当然,王海的回答自然都是假的,在这里生活了这么长时间,他也早就设计好了一套说辞,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突然来盘查他的底细。

    除了这些,王海也从慕庭的口中了解到了为什么明明是个喝酒吃肉的大场子,却会起了丽德轩这么个文雅清秀的名字。听完了他的介绍,王海也不得不在心中感慨一句:这故事,怎么跟他听过的那些霸道总裁文那么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