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一妃难求 » 第八十四节 那个神出鬼没的东宫

第八十四节 那个神出鬼没的东宫

    听起来很有道理,可他也想得太简单了。

    就算东宫的脑子放在那里是做装饰的,即墨君也不会让他被随随便便揪出来。上述二人正呆在小店里,一面吃早点,一面等着皇卫来报。

    不一会儿,便有人赶回客栈:“那男子牵马往北城门去了!”

    “嗯,好。”即墨君起身,“诸位,启程罢,我们从南面出城。注意别落下东西。”

    ——你能在本地雇佣帮手做探子,我为何想不到雇人做假商客呢?那几张通行文书,弄得还挺能以假乱真的说……

    见即墨君抄起包袱往外去,东宫愣了愣,连忙追上:“子音,你是如何知道那人不会惊动官兵?”

    不会惊动?人家自己也是官兵好吧?

    即墨君回答:“年前曾与这位将军见过,家父对其人品信任有加。可惜如今此人立场不明,为免生变,属下以为还是小心避开为妙!”

    “喔。”

    东宫听得心里犯嘀咕,既然信人,为何要避,如果不信,怎么又这般胸有成竹,笃定人家不会报官来捉他?有时候,子音考虑的方向,他是真的猜不透。

    “子音你太小心了啦……”他嘟哝一声,钻进马车内。

    东宫一行离开祝州往南去的时候,秦姒主仆二人,也结束在墨河的商谈,正向南面的祝州赶。

    这一趟墨河之行。秦姒原本没有协谈得皆大欢喜的信心,她一路上考虑的竟然多是出了事怎么逃,被捉了怎样劝说,就算会被拎到帛阳面前,她也要确保自身安全。可奇怪的是,求见墨河王所换来的,居然是对方的盛情款待。

    回想起来,关于监国一事,墨河王绝口不提,却跟秦姒谈起了生意,请她转告关外的北狄人,墨河与北狄不是仇家,何不放下弓箭,试着把草原上的货物再送进来呢?

    以前北狄都是偶尔跟祝州人通商,墨河那边州官受元启帝特令,严禁放松关卡,让墨河王与外敌有接触,所以墨河王捞不到什么好处。

    如今元启帝不在了(谁说的),夏县又掐了半道关卡,墨河王别的没注意,倒是看出了这里面有财路。他想向北狄示好。

    秦姒听对方讲完,颔首道:“王爷眼光独特而敏锐,在下佩服得五体投地。”

    “哈哈哈,哪里的话,这不是监国先提出来的么?请回转去告知监国,本王同意了!至于兵卒问题嘛……墨河也是动荡之地,恕本王实在无法相借。”

    秦姒错愕一瞬,随即应答:“既然北狄之事王爷无异议,那秦斯这一趟也算没有白来。监国大人所言商借兵力,其实并非即时需要,也没有要求王爷冒着风险、在朝廷大军压境夏县的时候一力相助,只是夏县粮草匮乏,怕青黄不接之时出现兵乱或民反,若一语成箴,希望王爷能仗义出师,解监国燃眉之急。”

    “那是自然。”

    墨河王答应得满满,不过想也知道,到时候怎样,跟他没多大关系。他只能保证现在暂时不参与围剿夏县兵贼的行动而已。

    有这一项也就够了,秦姒不介意替他打通(非法的)商路。更何况,先前因夏县与祝州交锋并相峙,商路切断,北狄商客也不再走这条路。如今私下联系到墨河,于是北狄人又可以从铜山入关跑贸易,再次给夏县带来收入,何乐而不为?

    至于墨河王提到的监国去函,秦姒是越想越不明白,莫非是谷家庄那位假监国所为?

    ——就算墨河王对东宫的长相没有印象,印信通文什么的也肯定有存底啊?伪监国一封信写过去不难,要伪造一个足以乱真的监国大印,那还是有些难度的。

    闲话少说,解决了墨河这边的麻烦,秦姒马不停蹄,南下会见霍亦州霍将军。

    霍亦州早早地就等在边境小镇上,一见到秦斯,立刻要求她,带他去见监国。

    “这……”秦姒偷瞄身后的梁五。那小子模仿东宫,不能说是学得一模一样,连皮毛都还差三分,更别提细谈了,立刻就要露馅的。

    没等她支吾出答案,霍亦州就严肃地点头:“秦大人,下官知道,监国在外经商,很是繁忙,又相当小心,你或许不易得知他的行踪。但若监国回了夏县,请务必通知下官!”

    ——东宫在经商?

    回想自己投出的信函,她并没有提过,东宫在经商或者做地主什么的糊口……霍将军从哪里得到的结论?秦姒纳闷。

    她想了想,试探到:“殿下在外行走,危险重重,连庄内人都不知他这一笔商要前往何处联络……为何霍将军会了解,殿下在奔走经商、筹备军银呢?”

    “说来是巧遇,下官前些日子借住在祝州州府,恰好与监国大人投宿同一座客栈!下官愚笨,一开始并未认出建国大人,待到记起时,却发觉监国一行人马已是人去楼空,再也寻不着了!”

    秦姒本是一手扶着杯子,杯中茶水顿时漾出涟漪。

    她定定神,作出解释,“哈,霍将军也知道,此乃非常时期,殿下也要当心自个儿的安危,怕是带队逃了罢?不知霍将军是怎样确信认监国殿下身份的?”

    于是霍亦州详细告知。

    秦姒的指节泛白了。

    这边谈妥,秦姒立刻跟梁五分道扬镳,打发人家回夏县,自个儿匆匆南下。到了州府,她也没有多做停留,只是按照霍亦州的叙述,将州府的客栈全都问了个遍。

    符合东宫形象的,只有那名公子哥儿带的书仆。

    能查到东宫当真在祝州活动过,秦姒欢喜不已,急忙再往细了询问,并租用掌柜手中的账本,认真推敲猜测。

    有人要说了,这东宫一行人来自何方还不好猜么?入住时候要登记的啊!再不然,听口音差别也可。

    其实不是每回都留下记录,客官要求胡乱填写,掌柜只好答应,难道还把客人往外赶不成?皇卫军一个个天南地北哪里人都有,该是什么口音,便自成一路,谁能说出他们究竟是何方人士?

    但具体操作,秦姒自有办法。

    她统计了东宫每天吩咐的菜食类型,再比对天朝各地的粮食种类与价格,很快便摸清东宫等人的喜好。那么,东宫讨厌的那些菜肴的丰产地附近,则极有可能是他们的藏身之处。

    一句话,东宫吃多了某样菜,绝对会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