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蜀北往事 » 第三十七章:奇怪的石洞

第三十七章:奇怪的石洞

    石洞?

    悬崖峭壁上居然还有石洞?

    王梦晓对他所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了黑色的石洞。

    那些石洞都处在光滑的悬崖峭壁上,离地好几米。

    那着悬崖都是坚硬的大青石,那些蜀北人怎么会在悬崖上开洞?而且他们是用什么工具上去的呢?

    蜀北,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方。

    它是整个巴蜀之地的重镇。

    以前中原入川大多都是剑门古道。比如秦灭巴蜀,走的便是这条道。

    所谓的“四川路”也和这些息息相关。其实四川这个名字来自于四条入川的道路。

    四川路有四条重要的道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kuí)州路。

    在古代,川峡四路的行政管辖区域很大。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分地区、重庆全境、陕西汉中,湖北恩施、贵州的安顺、贵阳、遵义、铜仁等区域,以及甘肃文县。

    它所管辖之地也曾是全国的重要经济区域,比如在宋代时期:川峡四路(四川)与两浙路(江南)成为宋代最主要的两大经济区,成为宋朝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地。当时,成都已经取代扬州,成为宋代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那时候川峡四路的行政管辖区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重庆全境、陕西汉中秦岭以南的子午河、星子山以西地区,贵州的安顺、贵阳遵义、铜仁等区域,以及甘肃文县。

    益州路:治所益州(成都市),含今四川省成都市、雅安市、德阳市辖区县和绵阳市的安县、北川、江油等地。

    梓州路:治所梓州(四川三台县),含今绵阳市的三台县、盐亭县,遂宁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南充市、广安市、泸州市,达州市的渠县、达县、大竹和重庆合川市、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璧山县、綦江县、荣昌县、永川市、江津市及贵州省的六盘水、毕节和云南昭通等区域。

    利州路:治所兴元府(陕西汉中),含今四川绵阳市梓潼县、平武县,巴中市、广元市和陕西的汉中市等区域。

    夔(kuí)州路:治所夔州(四川奉节),含今四川万县地区、黔江地区、涪陵地区,以及达州市的万源、宣汉、开江,重庆市的长寿、江北、巴县、万盛区及贵州省的安顺、贵阳遵义、铜仁等区域。

    利州路、梓州路对蜀北影响最大。现在到成都的国道老公路还是走梓潼方向,耗用时间比较长。

    “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到元朝时,正式设置了“四川行省”。四川的名称由此固定下来,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现在社会如此,在经济、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重要了。

    据老一辈的蜀北人讲,当年秦灭巴蜀以后,在巫山一带生活的古代巴族人,他们中有一小族民众带着老人孩子,穿过河流和溪谷,来到大巴山区域。

    他们在蜀北这块地上留下了非常浓重的一笔。

    据说,巴族善于在悬崖上开辟崖洞,在崖洞中生活,也喜欢在石洞中举行各种仪式和祭祀。

    如今的蜀北,还有不少石洞遗址。

    尤其是在临近大巴山一带的区域,那些石洞并不少见。

    当然,由于战争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大融合,很多东西并没有保存下来。

    就拿那些石洞来说吧。

    当年蜀北先民开辟这些石洞的时候,并没有想着他们其他的作用。

    在后期,这些石洞已经成为了当地村民用来躲避战争,储存粮食的地方了。

    现在蜀北人工开挖的石洞有几个用途:避乱、储存粮食、用来生活、宗教信仰、祭祀用作墓穴。

    躲避战乱是这些石洞最常见的用途。纵观整个华夏历史,从先秦到现代社会,百姓们经历的战乱没有上万,也有成百上千了。

    蜀北依靠这些石洞,隐藏在丛林之中,保存性命与实力。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经历了帝国侵略,蜀北这些石洞,也和我们民族一样,顽强拼搏,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发挥他们的作用,那时候,很多石洞上面还有圆形“枪”孔,用来反击敌人的侵略。到如今,蜀北还有许多红色记忆。

    战乱的年代,除了生命,更重要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我们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解决生存之大计。

    食品安全问题,是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大家最不能忍受的安全问题。

    而那些动乱的年代,人们只想着怎样保存更多的粮食。

    那些年代,每个村民家里都有粮仓,都有地窖,用来储存瓜果蔬菜。

    有的老百姓甚至在悬崖上开辟石洞,用来储存粮食。

    石洞被人用来生活,这样的遗址,整个蜀北倒是还有很多。

    当然,现在,大家是不用生活在石洞里了。现在石洞外面的生活条件很好。

    但是在以前,石洞可是好东西,冬眠夏凉,非常舒服,而且非常安全。

    石洞被用于宗教,这个也还挺多的。

    这在每个县城都有很多,不说其它,就蜀北这个城市中心,至少就有三处。比如:皇泽寺、千佛崖、湿地公园门口的寺庙。

    石洞被用于祭祀这个倒是不多,但是也不是没有,因为破除四旧,破除封建的那些年里。这些东西人们避之不及,这些东西早就被毁了。

    而且这些东西也本来就不吉利。

    大家都对这个很忌讳,所以流传下来的东西非常少。

    就如同当年的“仙舟”一样,如果不是有了出土文物作为证据,人们甚至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

    其实这就是蜀地的船棺葬。

    蜀北是个开放与包容的城市。

    它连接中原,依靠嘉陵江和其它一些南方地区相连接。又因为战乱和行商、民族迁移,有些不同的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用来形容这个地方非常切贴。

    原始时代开始,人们便认识到死亡与活着的区别。

    因为向往永恒的存在,人们便将一切他们以为美的存在运用在生活之中。

    在他们的眼里,死亡只是换了一个更美好的地方继续活着。

    像古代埃及一样,我们的祖先也是注重死后的陪葬,也注重死亡的仪式,在千百年的丧葬行为之中,他们甚至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丧葬文化。

    在古代的巴蜀之地,因为地形和宗教、信仰等原因,他们形成了一套不同于中原的文化,但是冥冥之中,我们却也能看到一些中原、西南、甚至更遥远的西洋文化的缩影。

    其实这就是巴蜀的开放与包容,吸收与创新。

    在蜀北,墓穴文化却是多样性的。

    这里曾是一个多民族活动区域。不同于古越的悬棺,也不同于岷人的石穴,更不同于少数民族的天葬、火葬、水葬,蜀北这块土地之上,更为显得复杂。

    这里,有独木舟形棺木为葬具的墓葬。在古蒹葭国,也就是原来的苴国区域之中,人们发现了船型棺。这种船棺体形硕大笨重,用整段楠木刳凿或用6块整板拼合而成,中部为盛尸处,上有木板为盖。整个棺材如同一个封闭的小船,随着时光潮流,驶往那未知的极乐之地。在古蜀,这种船型棺也就是“仙船“、“舟船“。

    是一种死亡与新生。是生与死的另一种延续。

    当然,这种墓穴并没大肆流行。

    而是在少数上层尊贵的统治者中才能够使用这种棺材。这是一种尊荣,也是一种家族的传承与荣誉。

    在蜀北,有一种脏言乱语言,其实也就是和这种丧葬文化息息相关的。比如:我“操”你仙人板板。其实在巴蜀话之中也就意味着:用器具撅人祖坟。

    因为时代久远,木头埋葬在地下,容易腐蚀。所以,这种墓葬文化并不是大规模出现。

    现在蜀北的人的棺材多是就地取柴。一般都是使用“柏树”“松树”之类的拼接而成。

    而在蜀北,有一种树叫做香椿树。

    这种树木在蜀北很多地方都有栽培。因为叶子具有椿香,可以食用,味道鲜美,所以在蜀北广受人们的喜爱。比如:香椿炒腊肉、香椿炒鸡蛋、香椿拌蚕豆、香椿泡菜等等。

    这种树木生长迅速,而且它的皮还可以做香料。

    在蜀北,香椿树意味着长寿、举家发达是“发王”。

    而且这种树木因为生长旺盛,将活体香椿树截成段,埋在树下,它就能生根发芽。

    所以人们希望以这种树木作为棺材,给子孙带来幸福和安宁,从此举家发达走上康庄大道。

    但是寓意虽好,普通人却不敢以此造棺的。

    因为在蜀北人们的严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种树木带来的福运的。如果丧者没有与之匹配的德行和福运,棺材板儿是压不住的,也是会给后辈子孙带来厄运的。

    成王成侯,冥冥之中只有定数。

    普通的百姓不安于命运,希望改变命运。但是也会审时审力,不会去强求那种遥不可及的追求和梦想。

    所以,蜀北的人们寻常也是安居乐意,稳重踏实,一步一步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