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从书贩到总裁 » 第275章 针尖对麦芒

第275章 针尖对麦芒

    海东借口提到了吃饭的事,岔过了话题,但来人似乎不为所动。

    “我们真诚希望张先生您能开诚布公地跟我们交往,其实这是双赢的事情,当然,大家都是为了赚钱,这个我们理解,在合理的范围内的建议和要求我们一般都能接受”。

    很明显,你开价吧。

    海东目前最不确定的是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手里有造飞机发动机的生产线。如果外方那边没有漏风,国内就只有身边的这些员工们了,到底身边还有没有象申老师这样深藏不露的人,心底实在是没底。

    “生产上的事儿,有些我倒是不太具体的清楚,我很好奇,你们为什么直接找到我们单位来,而不去直接找那个什么厂家”。

    海东问得很直白。

    这种事儿,一般都是求谁去找谁,找个第三方,不太合适,至少换成是海东的话,他不会这么去做的。

    一句话,太容易被动。

    “不怕你笑话,我们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说完,二个人互相看了一眼。接着说“您要知道,现在国际势力仇视我们国家的还有,尤其是某国,凡是我们需要的都搞什么封锁,我们以前曾经尝试过直接引进,厂家那边倒是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据我所知,他们非常的缺钱。所以从引进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最大的问题是运不回来”。

    “还是不想运,用飞机一趟一趟地拉也拉回来了,更何况还有火车、轮船等工具”,海东不以为然,断定这小子肯定没有说实话。

    “您说的我们不是没有考虑过,总体上还是那句话,有技术封锁,实现不了”。来人尴尬地说道。

    “那都封锁了,我也应该办不到啊!”。海东捡着话题就冲了上去。

    “据我们所知,您的能量较大,而且您是以私企和个人身份露面,比我们的目标要小许多,有些事不上台面第三方肯定不会知道的”。

    “啥意思,我有些事儿上不了台面是吧?”,海东显得略有恼怒。

    这时,对面的另一个人插话了,“我同事的意思没表述明白,他的意思是说您的私企身份去办事更方便一些,有些事我们要是事先通过您去办,可能比我们直接出面办要顺畅一些”。

    没东没言语,对方急了,自己不能急,这是谈判时的策略和技巧。

    话题有些冷场,这时旁边的秘书适时起来端茶倒水,缓解了一下气氛,也给了海东和对方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我们先假设一下”,对方喝过茶水之后,先开了口。

    “我们先假设您愿意帮我们的忙,引进了相关的技术和生产线,对您企业也是一大块收益”。对方提出的假设,让海东眼睛一亮。

    “哦,愿闻其详”,海东说。

    “如果您时间方便的话,想请您出马,把飞机发动机的生产线谈下来,然后再运回来,我们愿意出钱,可以共同拥有或者其它的合作方式也可以”。

    “共同拥有就免了,我可跟你们耗不起,也不想沾这个光”,说完,海东感觉不对劲儿,有点儿掉坑里的感觉。

    果然,对方见缝就上,机会利用得挺好。

    “那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其它的合作方式”,对方说完,海东更后悔了,但话已出口,收不回来,只能硬着头皮接着往下听了。

    海东选择了沉默。

    “比如,我们可以另外加付一笔酬金,感谢您的大力相助;或者我们每生产一台机器,就给您抽取相应比例的利润做为回报,这都可以”。

    海东直指第二个方案的弱点,“你们生产多少我可不知道,到时候别再涉及到什么机密,你让我最后一分钱也收不到,这个方案么,呵呵”。

    海东说的是实情,一个民营私企去到国营的大厂查帐,看人家生产多少?等着喝茶呢。

    “这个,这个,这个我们理解”,对方意思到了海东说的是实情,配合着笑了笑。

    其实海东的话里已经留了空隙,他更相信加付酬金的说法,要是价格合适,直接在国内把生产线卖了,赚钱来得多快。不过,物以稀为贵,得价格合适才行。

    没想到,对方直接抛出了一个不可能拒绝的第三方案,让海东倍感震惊。

    “其实,还有一个方案,那就是代工”,对方说完,停顿了一下,然后二人互相看看。

    海东知道,这应该是底牌了。至少技术组的分析报告上是这么写的,这些人在出发前商讨的最后结果,就是这个了。

    “就是说您引进生产线和技术,然后在国内生产制造我们需要的发动机,最后以贴牌的形式给我们”。

    “贴牌是什么意思?”,海东问道。

    “这个是对我们双方都有益处的”,来人叹息一声,看来是极不情愿的样子。事已至此,不得不说。

    “对外,这东西是我们生产的,我们可以申请国家专项资金的补助,这个您是申请不到的,只有国企才有;对内,您生产的设备,不对外销售,只卖给我们,这样外方或者第三者找不到货源,追究不了那边厂家和您的责任,想制裁也没有证据”。

    “我倒是不怕被制裁,我也没有什么好用于出口的”,海东说。

    “这长远看,可不一定,比如您将来要造的汽车,很有可能会出口到国外,到时候被制裁了就不好了”。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你怎么知道我要造汽车,还要出口?”,海东追问。

    对方知道自己言失,马上掩盖着“您在这边政府立项不是汽车制造厂么,而且将来做大了肯定立足国内、面向全球,走遍亚非拉”。对面的人用极夸张的说法掩盖着一个事实的真相他们可能比海东更清楚这边工厂里的计划和未来。

    前几天,海东才布置的面向国际市场开发新产品,做技术前期准备和型号规划,今天就有人知道,这尾巴得多长才能够到?

    厂院里又出间谍了?

    海东的脑袋“嗡嗡”地作响,恨不得立刻出去让虎生去把人找出来痛打一顿解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