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执易者 » 第60章 莲花身世

第60章 莲花身世

    这一天的晚上,魏有源早早地坐在沙发上,喝着茶,等待佳都本地电视频道《文化沙龙》的开播。

    时间一秒一秒地接近,魏有源的心中凸现一股从未有过的焦灼与不安。

    “用情感烛照梦想,让文化点亮生活。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节目主持人韩璐,欢迎观看这一期的《文化沙龙》节目。”

    一位面容娇美身材嫚妙穿著时尚的女主持人,伴随着背景音乐缓步走进荧屏,她熟套地说着节目的开场白,脸上始终洋溢着温情甜美的笑容。

    主持人的身后,摆着一张茶桌和一对暗红色的长条皮质沙发。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这么一族人,他们秉承祖先的遗训,全身心地去守护着一件物品,无论饥荒与战火,灾祸与劫难,从不言弃,四百多年来薪火相传无怨无悔。它,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物品?

    观众朋友们,不久前,我市博物馆意外地接收到这件物品,它就是屏幕中所展现的一套被珍藏了四百多年的书籍。那么,在这套书籍背后,究竟隐藏了一段什么样的传奇故事?书中到底又记载了一些什么内容?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两名嘉宾,他们分别是书籍的捐赠者沈国轩先生和市博物馆馆长陈兴华博士,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话题,共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这时,沈国轩和陈兴华一前一后闪亮出场,主持人分别与他们握手。

    “沈老,您好……陈博士,您好。请坐!”

    沈国轩穿着庆生当日的礼服,精神爽朗,待主持人说完,他点着头回道:“美女主持好。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谢谢。”主持人韩璐掩口一笑,“听说,不久前,沈老刚过八十寿诞。在这里,我恭祝您健康快乐,福寿绵绵!”

    “谢谢!”

    “沈老,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套书的来历吗?”

    “这套书,是我的一位故友所赠,它在我手上已越三十春秋。每次翻阅它,我必先焚香净手。经过我多年来,所考证过成书之时相关人士的书简资料,对它略有一些眉目。待会儿,再容我细细说来。”

    “好的。那么,陈博士,您能从专业的角度来告诉我们,这套书的文献价值吗?”

    “这是一套非常珍贵的中药汤剂医理的手抄本,其中所记载许多处方的诊治疗效还有待考证,所以,它的医学和研究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这套书籍跨越四百年之久,却依然保存得安好无损,的确非常难得。这也是我们佳都市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一件文物。”

    “听陈博士这么一说,让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有关这套书籍的遗文轶事,亲爱的观众朋友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沈老对它身世的揭秘吧。”

    而接下来,沈国轩讲述了有关这套书籍鲜为人知的一段传奇故事。

    明嘉靖二年,也就是公元1523年,发生了史称“争贡之役”,朝庭给事中(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部长)夏言上奏指出倭祸起于市舶,明世宗朱厚熜采纳了他的建议,对外实行海禁。封锁沿海港口,焚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

    但禁令一出,因为利益的驱使,倭患尤如添油炽薪愈演愈烈。

    在这么一个背景下,出现了故事的主人公,他叫万民英。

    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1年),万民英出任泉州兵备道参议,如果把当时的戚继光算作集团军司令员的话,那么万民英相当于集团军的兵团长。史料上称,倭寇屡犯福建,万民英率部奉命镇守泉州,他恪尽职守,身先士卒,骁勇善战,屡战屡捷。

    万民英到泉州赴任,为能行孝膝前,携母亲和家眷一同随辕。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他的母亲第二年就患上眼疾,遍找当地郎中医治均无疗效。

    后来,听说距泉州十几公里外的青牛山上,有一名道士医术高明,万民英便专程带着他的母亲上山医治。

    青牛山,山高涧深,峰峦如牛之犄角,高耸入云。其山顶上有一道观,名为松涛观,观不大,瓦房四五间,依山而建,甚是普通。观内的道士不多,香客也寥寥。

    一则因时局不稳,到处兵荒马乱;二则山高路险,从青牛山山脚到松涛观岩石台阶三千余级,所以香火一直不盛,仅凭道观真人偶尔云游给人治病,收取些诊费得以维持生计。

    这名真人,叫寒石真人,人瘦须长,年过花甲。寒石,方言可音同憨仔,在闽南语中是傻子的意思。这名真人也怪,外出看病,无论患者病重病轻,凡请他出手治愈,他只收纹银一两,多不要少不行。

    万民英带母亲来到观中,正巧寒石真人于昨日云游归来。

    真人给万母号脉之后,从药柜中抓了三贴药,嘱咐他们回去,分三天浸泡煎熬,饮其汤,即可。

    遵照真人的医嘱,三天后,万母目疾果然得愈。

    半旬后,寒石真人下山路过万民英的府邸,对万母的眼疾又进行了复查,确诊无恙。但因南方湿气较重,万母的膝部关节经常发酸,真人又给开了一记药方,让万民英到附近药铺按方抓药,还是三贴三天,如法炮制。

    至此之后,万家人只要有个头昏脑热伤风感冒的,都请寒石真人过来诊治。

    如此一来,真人就常在万家府邸走动,除了给万民英的家眷仆人医治病患,他还会给他们起卦算命,找寻物件、预判吉凶,百灵百验。

    万民英问真人所用是何门绝技。真人一笑,说是雕虫小技纯属娱乐,不足挂齿。

    然相处时间一长,寒石真人方循序渐进地向万民英传授相关的一些技法,同时,又赠送一些易学之类的书籍。

    再后来,万民英竟然触类旁通地将此技法运用到行兵布阵中,战术上常出奇兵,打得倭寇是落花流水防不胜防。

    当时的沿海地区,人员环境较为复杂,有鱼目混珠神头鬼面的,也有官商勾结暗通款曲的,更有见利忘义卖主求荣的。

    十六世纪中叶的RB正处于战国时代,群雄争霸,时局动荡。当时,有一名东洋青年叫柴田胜源,带着他的汉学老师郭崇义一起来到泉州定居。这位柴田胜源,他有一个中国名字,叫龚树青。

    他们来泉州不久,就着手在当地一连开了几间作坊,有酒坊,酱油坊和面坊。这位龚树青头脑灵活出手阔绰,并常在府衙间走动,所以,生意做得是如鱼得水。

    但暗地里,他也走私海货。

    长年以来,他手底下所掌管的倭寇不下百来号人,但却屡屡遭受万民英的痛击,损兵折将不说,士气也是一落千丈。

    后来经过多方探听,龚树青得知万民英乃得益于一名道士的授技,这让他对中国传统易学产生了好奇,更想将此秘技攘为己有。

    龚树青曾借求医之名,多次探访松涛观,但每每不见寒石真人的踪迹。

    退而求其次,龚树青便在万民英的身边安插眼线,但终究还是隔靴搔痒、劳而无功。

    一直到嘉靖四十三年,也就是1563年(干支记年为癸亥年),性情耿直的万民英罢官丧母。按命理的推断,这一年太岁天干的癸水伤官把他时辰的丙火七杀给困住,因此,他的官也做到头了。

    史料上称,“(这一年)万民英因直言得罪权贵,由此遭人陷害,借机扶母灵柩回到故里,从此远离仕途。”

    在万民英扶棺回乡的路上,临近一处渡口时,已近傍晚,天上乌云密布,眼看大雨将至。老话说:“雨淋棺,辈辈穷;雨淋墓,辈辈富。”所以,正当万家人张罗着搭棚设帐以避风雨之时,寒石真人带着两名道徒来到车队跟前。

    真人告诉万民英,他们在前方不远处搭好帐篷,请他们速速过去。

    等万家人来到帐篷处,才发现,真人早已在此设好醮坛道场,立好经幡,只待金棺入位。

    寒石真人说,他是特意赶来送万母一程的。前方乃阮家渡,洪水暴涨,借此机会,他与徒弟一起要为万母做三天超度法事。

    万家人为此感激涕零。

    这阮家渡,也就是现在的佳都市。

    在这三日里,白天,寒石真人照常带着徒弟一起做着法事,而到了晚上,他便与万民英两人彻夜秉烛长谈。

    帐外夜雨绵绵,帐内两人谈兴甚浓。万家人时不时地看见,在战场之上叱咤风云铮铮铁骨的万民英,不时地起身向寒石真人长跪叩谢。

    三天后,雨过天晴。

    临别时,寒石真人赠送给万民英一箱书籍,另外,他还让万民英收身边的一名道徒为弟子,随行北上。

    这名道徒年龄在十二三岁左右,聪慧过人,尤为喜好武术,他的名字叫雷重云。

    回到故里,万民英一面着手“建乡学,收弟子”,一面开始钻研起易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可谓桃李满门。

    又大约过去十多年。

    一天,万民英自外归来,发现有人动过寒石真人赠送给自己的那只书箱,秘置于箱侧的一根青丝断为两截。

    事实上,万民英早已将箱内的书籍转移到别处,书箱仅放了几锭元宝,可那几锭元宝却丝毫未动。万民英知道,有人开始窥觎寒石真人赠送自己的书籍。

    因为当地民风淳朴,素来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所以,他隐隐地感觉到这应是自己学馆中的弟子所为。

    可如今,门下弟子过百,很难甄别。再说,此事又不便大张旗鼓,恐有碍教化。

    正待万民英左右为难之际,他忽然想起昔日寒石真人所嘱咐的话:

    “箱箧启开之日,‘莲花’南下之时”。

    万民英密制一份图纸,差遣弟子李时新到外地定制五只书匣。

    这边,他让门下的群弟子各自抄写一段经文,说是要从中挑选出五名书法精湛者,进西厢院阁楼誊抄重要典籍。

    待李时新归来后,万民英挑出五名弟子进到西厢院。

    万民英怕学馆有人心怀不轨帘窥壁听,便放出话来,说是十五天后要进行一次全馆学员的大考试,成绩优异之前五名者各得一份由西厢院内所誊抄的典籍。

    这西厢院,是早年间万民英祖母诵经的佛堂,四周环砌一道两米多高的围墙,平日里,非常清静。

    其实,万民英所挑选的这五名弟子,并非是书法精湛者。比书法,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这五人实为他经过多年考察的备用人选。

    他们分别是梁开民、林恭初、雷重云、陆怀飞和宋辉。这五人,仅雷重云是南方人,其余四人均为北方人。

    五名弟子进到西厢院,也并非为了誊抄什么典籍。

    第二天的晚上,万民英便携弟子李时新进到西厢院,他让这五人放下手中的笔。

    万民英对这五名弟子说,学馆已被人举报说私藏违禁书籍,现正被东厂盯上,不久将带人过来搜查。但这些书不能落入厂卫的手上,否则一经坐实,全馆上下人等都脱不了干系,所以,必须连夜送走,并且走得越远越好。出去之后,每人既要好自珍藏书籍,还要做到‘三不’:不返乡,不探访,不声张。”

    说完,万民英独自登上西厢院阁楼。

    阁楼上,横摆着一张大书案,案上放置五只新制的书匣和一堆旧书。

    这五只书匣,其中有四只的面板上烙有“莲花易”金色字体,另有一只烙的是“莲花经”,其为银色字体。

    万民英从旁边的香烛柜顶上取下一只拜垫,掸灰撕开裹布,取出三本古书,他仔细端详了一番,轻轻地摇了摇头,感叹道:“该是你们南归的时候啦!”

    万民英把案桌上的书籍和这三本古书分别装进不同的匣内,又逐一用黄绸布将书匣包扎好。

    然后,他吩咐道:“时新呀,让他们一个一个地上来吧。”

    背上包袱,这五人含泪向恩师作别,走出西厢院后门,坐上不同的马车,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学馆。

    这五人走后,李时新自后门又招呼进三名逃荒的汉子,嘱咐他们进院后不许声张,不得擅自出屋和开窗,一日三餐自会有人送饭进来,管吃管住,晚上要彻夜点燃着蜡烛,而且必须住满十四天后,方可离开。

    这三名逃荒汉子简直乐不可支,一再地拜谢。

    十五天过后,学馆弟子的考试名次也有分晓,万民英对前五名成绩优异者兑现了诺言。

    但随后的一周内,便有三名弟子借故离开了学馆……

    沈国轩此番讲述,让坐在旁边的陈博士和主持人韩璐两个人听得入神。

    而正是听了沈国轩的讲述,致使在电视机前的魏有源马上联想到了,一直摆放在清源观后山石室中的《莲花易》,其实,就是寒石真人赠送给万民英的一套古书——“《莲花经》”。其实,这世间并没有所谓的《莲花经》,这只不过是万民英抛出的另一个障眼法。

    窃取者,当他面对五只同样的书匣作出的判断,和面对有一只特殊书匣作出的判断是迥然不同的。因为,在后一种的谜面中,设局者一开始就偷换了谜底的概念。

    原来,这才是“不易为经”的真实诠释。

    但此时的沈国轩,他绝然想象不到,正是他在节目中的这段讲述,给某些人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