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造反录 » 第十章-论语著我与我著论语

第十章-论语著我与我著论语

    大家好,我叫李泰,是老李家的老四。没错,我是个穿越者,在老爸造反的前一天,也就是太白经天那时穿越过来。作为一名文科高材生,我穿越成素以才华横溢著名的李泰,实至名归。

    不过,为啥是穿越成李泰?这身体特么的喝水都能长肉,搞的我必须每天大量锻炼,少吃肉多吃菜,勉勉强强把体重维持在一个及格线——大概1.5倍左右的水平。

    作为一名穿越者,熟读历史的我,只需要等那个白痴太子被废后,只要自己不胡乱说话,就能出任大唐CEO兼董事长,迎娶白富美。嗯,没错,只有武则天这样的千古唯一女帝才有资格做我的皇后。

    本来我想着发动穿越技能赚大钱每天勾栏听曲看胡旋舞等太子被废。结果貌似有人在搞乱我的计划,比我早了好几天弄出了冰块(其实是刮完整个太极宫所有厕所的墙霜,也没制作出来)。本想搞煤炭的,结果老妈把煤炭矿都没收了。酿酒的事也被人截了胡。

    我查了几天,怀疑对象锁定在那个白痴太子身上。但是只是怀疑,还没有证据。不过,中秋节的一首凉州词确定了证据,特喵的你个文抄公,你死定了,名诗只能是我李泰来抄!

    。。。

    “卫王在想什么,如此入神?”王珪在给李泰上课,见他发呆,问了一句。

    李泰回过神来,说道:“王师,小王在想这论语的注释,有些不同的想法。”

    王珪问道:“卫王对哪句话有不同的想法?”

    李泰说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王师是如何理解?”

    王珪说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泰说道:“王师,小王想的是,如果断句的方式不一样,那就会变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王珪说道:“卫王,先贤有云: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所以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泰还想说些什么,王珪打断道:“卫王,你作为皇子,先贤之教诲要熟记在心。若是将来卫王有那么一丝机会,记住民不可使知之,国才能长治久安。”

    李泰不想反驳,因为王珪是太原王氏在朝堂里的代表,他们五姓七望的宗旨就是愚民、垄断。作为后世穿越者,天然对这些蛀虫一样的世家没有任何好感。所以,这事要去找老爸,顺便刷刷声望。

    傍晚,御书房

    李世民和孔颖达在讨论太子的教学问题。那个太子简直就是个问题儿童,两个月下来除了顶嘴就是各种歪论,最气的是,作为一名大儒,竟然还辩不过太子那些歪论。

    “儿臣给父皇请安。”李泰恭敬地行礼。

    李世民看着李泰,说道:“青雀瘦了。是膳食不合胃口吗?”

    “不是不合胃口,儿臣听闻太医说,身体肥胖容易得病,所以就锻炼身体,没有过多吃食。”

    李世民点头,这儿子自小就特别胖,容易长肉,瘦一点好。

    “青雀来找朕有何事?”

    “父皇,今天王师教授儿臣论语,儿臣有一些想法,与王师相勃。但是王师又不愿教儿臣,所以儿臣想来找父皇讨论下。”

    李世民点头,孔颖达正好也在,那就一起讨论下。孔颖达乃是孔子后人,当世大儒,论语可是3岁就能倒着背。

    “儿臣想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如何断句的?”

    孔颖达听到立马说起来:“先贤有云: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所以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世民也点头,示意确实是这么说的。

    跟王珪说的一模一样,李泰想着,他们是不是都是背的同一本书?

    “儿臣有不同的想法。”

    李世民来兴趣了,这儿子竟然对先贤注解有不同意见:“那你说下有何不同的想法。”

    “儿臣发现,先贤古书每字之间相连,个中意思全靠后人断句理解。断句不同,意思则是天差地别。比如这句话,儿臣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意思就变成了: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而不可者亦使知之。”

    李世民和孔颖达听到,这,竟然可以这样断句?意思与郑玄的注解完全不同。

    李泰没有去理会李世民和孔颖达的表情,继续说道:“还可以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又变成了另一个意思。甚至还可以断句成这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颖达不是那种酸儒,是真正的大儒,从李泰这三种断句的方式,听出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意思。原来论语还可以这样玩?这一刻,孔颖达内心打开了一道窗口,望过去,外面是一片新的大陆。

    “陛下,卫王有大才,微臣建议,由卫王协助微臣重新给四书五经注义。”孔颖达建议道。

    “嗯,准奏,青雀,你辅助孔博士给四书五经重新注义。”李世民也是听出了这三种意思,一种愚民,一种管民,一种导民。不同的断句,竟然可以如此解释。从汉代开始,直到现在,论语的解释就只有郑玄一言堂,现在可以多一个贞观言堂了。到时自己再写段感想上去,冠个名,哈哈哈哈。

    “父皇,这种功在千秋利在后世的事,自然是要由父皇您牵头进行。儿臣从这次断句中获得启发,还有一件事。”

    李世民问道:“还有何事?”

    李泰拿起毛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一段话:张一非吾子也家产尽与女婿是外人不得侵占。

    “父皇,孔博士,如果这是一份争夺家产的状纸送到县令手上会如何断案?”

    李世民和孔颖达两人看完,说出自己的判断:张一非吾子也,家产尽与女婿,是外人不得侵占。

    李泰拿起笔,在上面点了几下,然后说道:“父皇,孔博士,请再看。”

    李世民和孔颖达再一次看:张一非,吾子也,家产尽与,女婿是外人,不得侵占。

    这就很无语了,本来想把家产传给女婿,结果被那个张一给抢了,如果真是发生了这样的事,张一如果与县令串通,家产就此所传非人。

    李世民当即就想到,大唐对于断句没有固定的定法,很多政令都是中书省用各种春秋笔法写出来,颁发下去如果断句不同出现两三个意思的,那些世家只会按照有利于他们的方式去解读,然后执行。怪不得王珪不愿意教青雀。

    李世民与孔颖达对视,两人同时心里想到要定下断句的规矩。

    “传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进宫议事。”李世民当即决定,断句的方式,断句出来的意思,必须按照我大唐皇帝的意思来断。

    李泰知道,接下来就不是现在自己能参与进去的了,当即告退,回去把前世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四书五经注释写出来。

    世家?垄断读书?到时让你们知道什么叫论语著我、我著论语的爆炸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