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土豆到战国 » 第四章 土豆馒头 扩大手工业

第四章 土豆馒头 扩大手工业

    周安王22年(前380年),太康城建立一个一万五千亩的特大庄园。由于人口的增加,原来黍米和粟米主粮,现在又用一万五千亩建立特大庄子,用于扩建种植土豆。

    这个特大庄子,集种植加工马铃薯到加工一条龙,耕种人口、加工人口达到两千多人。

    陈国本土作战不用长途跋涉行军,军粮最方便就是馒头,一个士卒几个馒头就能穿过陈国,特别适合追击敌军和逃跑使用。

    用面粉太奢侈了,因为小麦的产量低,土豆馒头还是很不错,成本就低多了。

    一袋袋土豆粉末送到了陈国前线,魏国魏武卒虽然福利高,但是陈墨当奢侈品,也是吃不起的。如今土豆加工食品随便吃,无论魏武卒还是陈国士卒,那心里甭提多乐了。

    土豆的营养物质丰富比大米面粉高,对于增强士卒体质很好。

    一万多魏武卒和数千陈国士兵粮食,太康城提供半年粮食,要不是担心陈国君主收归国有,陈墨不介意提供全年。

    “好孙儿,哪里弄到这么多粮食,帮阿祖解决了大问题了。”

    陈国君主说道。

    “阿祖忘了,墨儿出使五国一朝,这是周天子和各国君主赏赐给孙儿的金玉绸缎换了粮食。

    还有一些量的箭矢,铁矿路途运输遥远,所以铁产量并不高。

    我们陈国没有矿产,即使有一些也被占领了。”

    陈墨说道。

    “这几天魏国说粮草运送太远让阿祖筹粮,魏国愿意用盐来换粮食,既然墨儿解决了这问题,那魏国的盐的你就带回你封地。”

    陈国地理位置比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还要恶心,处在平原上,没有屏障,也没有矿产。最为可恶陈国大多高低落差不到五十米,水涝灾害严重。一旦敌军进行围城水攻以战国时期的夯土墙,用不了几天就崩塌了。

    所以陈墨在建筑城墙同时就开始花钱雇佣郑国水利工匠,这是大周最好的水利工匠。

    逃荒避战的平民不少,陈墨建造方城长墙把整个太康城一千多平方公里都给围起来。

    一、可以解决解决路过太康城的平民百姓生计问题。

    二、可以解决治安问题,当做超大的城管理。

    三、太康城老城过小,如果重建或者扩建都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直接把太康耕种的地也圈起来变成一个巨城和众多小邑(镇)城乡结合,这样围城也不用担心粮食不足了。

    因为躲在城里,马铃薯被大量抢走之后,陈墨也就完了。

    建造方城的人越来越多,经过一年,就达到了两千多人,看来韩国和郑国打仗也是越来越激烈了。

    仅仅一年郑国国力减退经济下滑很严重,居然有不少郑国人跑到了太康城。

    陈墨年纪虽然小,但是陈国君主派来一个中大夫做副手、卫国外祖父派来了经验丰富的家老、齐国派来了一个下大夫,加上陈墨封地推行魏国变法的陈家老。

    出使一朝五国一年时间更慕名招揽食客十多人。里面有能出锦囊妙计的智士,也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侠客。

    陈墨以陈国复国大计、远大报复与他们逐一交谈,对他们财色酒气出手大方,并且画饼给他们,许诺成大事高官俸禄奉上。

    一个十二岁小孩出使各国本就不是简单之事,又有此魄力,什么高智什么侠客。只要一路上打听到的,陈墨都要去拜访一番,通通被财色酒气拿下。

    太康封地最大的秘密就是壮志凌云庄子。这里就是马铃薯种植基地,也是加工基地。虽然是不足三米的单体矮墙,但是壮志凌云庄子四周驻扎着两百齐技击和三百训练的“陈武卒”。

    为了不扎眼,不让人看出陈武卒的实力,除了两百人的齐技击穿盔甲,三百的新兵“陈武卒”没有穿上盔甲。

    盔甲制作非常不易,即使魏武卒和齐技击这样精锐中的精锐,那也是有几个等级的盔甲。

    纯皮的、多皮加一块护前胸的铁甲,少皮加前后胸铁甲,多皮加全身甲片。

    齐国送的两百人齐技击,就是全身甲片的盔甲,最好的一种,看来齐国还是很重视陈国合作的。只是铁甲片质地普通,防御力比百炼钢甲片差不少。

    但是放眼大周王朝,陈墨手里这两百齐技击可以击败魏国的两百魏武卒,可以击败郑国、宋国一千兵力。

    太康城封地治安还有陈家老建立的“护法卒”推行《法经》,这种法律就是贵族特权,专门给穷人底层人制定的。便于太康对封地管理,从父亲陈扬开始到现在已经推行了五年了。

    因为大量工匠增加、连带他们的家人,太康城增加了八千人,原本可住四千人。新来的后来的太康城达到一万二千人,根本不可能全部住下。

    所以陈墨调集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城外建立了大量房子,并且在郑国招募两百兵力,生活急剧下降穷困潦倒的郑国人很踊跃就应召了。

    每天就是常规训练,每天在太康城周边巡查。

    这些外地没有熟人就没有什么后门,因为没有城墙,但是单体矮墙还是要建造的,这样对城里的人有安全感。

    人口达到了三万,城市人口达一万两千人到了百分之四十。工匠增加以后,产出了不少的商品,都很有技术含量的,很多都是高端产品。加上陈墨母亲纺纱和织布工具进一步改进,比以前效率不少,不但可以满足了太康封地所有人的穿暖问题。

    马铃薯解决了吃饱问题,母亲最大的纺纱织布坊解决了穿暖问题了。在战国时期,能在自己封地解决封地的吃饱穿暖就是很牛叉了。

    太康城开始有了商丘、新郑和新蔡、宛丘商人来此买卖,有了勃勃生机欣欣向荣景象。

    陈墨自然很高兴,为了进一步扩大手工业产量。

    “母,城里作坊小三百多人就拥挤不堪,我在外城建立最大的作坊,可容纳两千人。

    我让工匠制作了数百架纺车和织布机,已经招了五六百人,您派技术好的女工匠到外城作坊指导他们。并且城里的作坊毕竟太小了仅能容纳三百多人,这里比较适合教导新人。”

    姬氏虽然不擅长治理封地,但是对于纺纱、织布有点天赋,教出了很多纺纱、织布能手。

    “行,等明日让熟练女工匠去外城的作坊,我让侍女去选一些新手来此培养。”

    姬氏能帮到儿子很开心,何况陈墨干出超乎年龄不少的事情。

    太累不仅仅有作坊这些人纺纱织布,还有不少在乡下家里纺纱织布,但是他们不是纺车落后,就是织布机该淘汰了。

    这一更换纺车和织布机,工匠就有干不完的活,商贾也开始对太康城的纺车和织布机感兴趣了。

    现在郑国一年有数百个工匠来到太康城,虽然他们不是手艺精湛的。这也说明,郑国已经人口与亡国的陈国一样,人心惶惶开始向外输出人口了,而最有能力到他处混口饭吃的就是工匠。

    即使每天都起早贪黑加快建筑更多的房子,甚至不惜从修建方城劳力,调来五百人加快外城的盖新房,从耕种的平民里征用三百人加盖房子。

    实在想不到哪里还能增加人口了,要想成就太康城为中原商业中心,首先得有人口。商丘人口达到四万户二十万人,新郑人口三万户十五万人。就连人口最少陈国都城宛丘也有一万两千户六万人。

    有马铃薯,太康封地只需很少土地就能养活很多人,大量种植会降低马铃薯价格,还容易被盗走。

    农业不行商业也不行,一个靠买卖的发家的,一旦别人眼红,或者与你矛盾,围追堵截无路可逃。

    所以要发展壮大,还得靠手工业,大力发展手工业首先得有大量人口,才能培养技术,成为工匠。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