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再去西游 » 第三章 金山法明常挂心 忠孝信义重如金

第三章 金山法明常挂心 忠孝信义重如金

    诗曰:秉承大乘佛法台,远播盛世朝国来。

    滴水之恩常牵挂,牡丹花贵它花白。

    唐圣佛师徒辞别洪江龙王,行至渡口,孙圣佛问道:“师傅,我们意欲何往?”

    唐圣佛沉思片刻,道:“我身生不足一月,便被迫抛江,幸得我恩师金山寺法明大师相救,才有我今日之幸,此恩金山不换,至终不移。今虽已修得正果,其功法明大师为重,今要西行,年月难定,我欲拜别恩师于金山。”

    众人闻听此言,皆愿随师前往。

    途中,孙圣佛双手合十,歪头看着坐在马上的唐圣佛,谨问道:“师父,我有一事不明,愿当面请教。”

    唐圣佛道:“悟空啊,你我师徒亲如父子,做事有过,师傅尚且不究,况有事不耻下问,本该夸赞才是,哪有责怪之理?”

    孙圣佛喜道:“师傅,我们自入佛门以来,逢人便道‘阿弥陀佛’,何也?”

    唐圣佛微微一笑,看了看孙圣佛,道:“阿弥陀佛,真是慧根顿悟,大有长进了!”

    孙圣佛笑道:“师傅莫笑,小徒愿闻其详。”

    唐圣佛道:“徒弟们,你们都听好,你们大师兄已慧根顿悟,汝等当效之。”

    众人称是。

    “大乘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均有详述,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等。阿弥陀佛是诸佛之一,其名曰“阿弥陀”。阿弥陀,意为无量光,无量寿。佛之光明横遍十方;佛之寿命竖穷三际。《阿弥陀经》曰,因其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阿弥陀。参佛之人互曰‘阿弥陀佛’,有相约往生极乐世界之意,与路人曰‘阿弥陀佛’,种善根,日后学佛修行,离苦得乐也。”

    众人皆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

    说话间,前方到了金山寺。

    见金山寺庙依山而建,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宝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山麓至顶,殿阁层层,楼台座座,密包金山,山寺一体。

    孙圣佛道:“好去处!”

    唐圣佛道:“阿弥陀佛,金山寺乃我大唐佛教禅宗四大名寺之一,始建于东晋,是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之发源地。金山寺大门西开,面向极乐。寺内殿堂楼阁皆散其上,有大雄宝殿、迦兰殿、祖师殿、画藏楼、镇江楼等。远望金山,只见寺庙不见山,故以“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之风貌而闻名遐迩。”

    天蓬使者闻言,急不可耐,道:“师父,既然金山这么好,赶快进寺把佛找!”

    近至寺门,八部天龙亦化人形。法明大师早已得知众人前来,已迎候多时。

    唐圣佛见法明大师近在眼前,往事历历在目,欲行大礼,被法明大师扶住。两人噙泪握手,欲言又止。

    法明大师将众人引进寺内。见寺内群殿雄伟,树影婆娑,古木参天,楼阁迂回,如入迷宫。

    再看法明大师步履蹒跚,摇摇晃晃。

    唐圣佛见状,连忙问道:“阿弥陀佛!恩师为何行走不稳,何疾所致?”

    法明大师道:“阿弥陀佛!自你拜别之日,吾心极痛,心情烦躁,寝食不安。忽一日,脚滑坠地,便致右腿如此。多日医治终不得愈。”

    唐圣佛道:“恩师莫急,小僧愿为师解忧。”

    众人在法明大师禅房落座,唐圣佛让法明大师坐好伸腿,细观之。随让弟子拿来笔墨纸砚,随手写下药方:艾叶、伸筋草、透骨草各30克,磨粉后放半斤白酒中,浸泡即可。

    法明大师随命弟子采药。

    药到,如方炮制。

    室内只剩师徒几人,唐圣佛将药酒敷于腿上,让大师闭眼感受。唐圣佛手悬腿上,念念有词。但见唐圣佛手心射光,如闪似电。

    片刻,唐圣佛道:“恩师感觉如何?”

    法明大师微睁双目,慢慢起身,翘脚蹬腿,手抚拳砸,不痛不酸,恢复如常。

    法明大师大喜,道:“玄奘不愧成佛,如此难症亦能医治,可喜可贺啊!”

    唐圣佛道:“阿弥陀佛,惭愧,惭愧!”

    法明大师随邀众人入席就餐。席间,谈及唐圣佛儿时诸事,感慨万分。

    唐圣佛道:“阿弥陀佛!若非恩师再造,我命休矣!”

    法明大师道:“哪里话来,是汝不当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现已灵验,汝之大成,我大唐之幸也!”

    唐圣佛道:“阿弥陀佛!善信当辅,恶贼当诛,我佛慈悲,能辅则辅,能化则化,愿我大唐盛世普惠四方,大乘真经布浴众生。我等此番西去,重任在肩,时日不定,为报答恩师再造之恩,愿在金山寺普法一日,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金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

    法明大师道大喜,随命弟子净扫讲法之所,遍邀敬法之众。

    暖阳高照,微风习习。唐圣佛坐于法台之上,孙圣佛、天蓬使者、金身罗欢和八部天龙分两旁坐禅。其他众人坐于法台之下,静听法讲。

    “各位听了!”唐圣佛开始讲法,“贫僧自东土出发,远至西天取得大乘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三藏:有法一藏,谈天;有论一藏,说地;有经一藏,度鬼。共计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可超脱苦恼,解释灾愆。”讲经之时,天飘祥云,香风阵阵。

    “佛教近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佛法之核心就为渡己、自渡,讲究自身为发展目标;大乘佛法,修行之目标由渡己、自渡的个体修行转换为普渡众生、众生为本。看我泱泱大国,大乘佛法更合发展之需,更贴国情。自取得《大藏真经》,太宗皇帝大悦,随作《圣教序》御文。为广播我大唐盛世之法,普惠四方,今诵太宗皇帝《圣教序》御文,与我大唐子民共享。”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三乘六律之道,驰骤于心田;一藏百箧之文,波涛于海口。爰自所历之国无涯,求取之经有数。总得大乘要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译布中华,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金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自作。譬之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染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矧乎人轮有识,宁不缘庆而成庆?方冀真经传布,并日月而无穷;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也欤!”

    唐圣佛正诵《圣教序》御文,忽来一阵香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只让人闭目不睁。

    待众人慢慢睁眼,法台之上已空无一人。天空祥云袅袅,传下一个声音:“大乘佛法,玄妙精奇,博大精深,愿世人勤修之,普度众生,拯救世人。大唐盛世普惠四方,愿世人远播之。”

    唐圣佛众人去了哪里?敬请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