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文风武韵 » 第十九章 后天境

第十九章 后天境

    下午两点,两人来到历史博物馆门口,作为学历史专业的人,自然不能错过这座国家级的博物馆。

    孔风早已提前预约好了全套门票,两人跟着讲解员仔仔细细参观了一遍,又自己着重逛了一些感兴趣的区域。

    “风哥,这里面真是浓缩了华夏古代历史精华和巅峰成就啊,若论庄严厚重或许比不过京城,要论古老辉煌,可以称最!”

    看着一件件国宝和历史文物,柳韵忍不住赞叹道。

    “是啊,周秦汉唐,华夏历代文治武功最盛之朝代,其巅峰时期都是在这里成就!”孔风也是感慨道。

    “不过京城也不遑多让,如今的华夏已是世界最强,重现万国来朝指日可待!”

    说到京城,柳韵也是赞叹道。

    “是的,唐以前看长安,唐以后论京城,辽金元明清,直至现在,称雄之久也不亚于长安了。”孔风道。

    “说起万国来朝,京城在明清早期也曾有过如此盛况,或许繁华比不过昔日汉唐之长安,却也辉煌过,无奈后继之君尽皆海禁,辉煌持续时间太短。”柳韵感叹道。

    讲到清朝,孔风长叹一声道:

    “清圣祖郑风一代雄杰,继承其父祖基业和遗志,以弱冠之龄挫败其兄政变阴谋,聚拢部众,团结人心。”

    “三年之间便剿灭后金,克复中原,定鼎天下,是何等意气风发。”

    “当时明永历帝已亡,无后继之人,清圣祖携恢复中原之崇高威望,登极称帝,又追尊其祖郑芝龙为太祖皇帝,其父郑成功为太宗皇帝。”

    “最巧妙的是,他直接沿用了大清国号和康熙年号,宣称承继大明法统,否认后金所建清政权之存在,历史性将其定性为战时割据势力。”

    “在位六十余年,大清海晏河清,一度称霸天下,万国来朝,文治武功之盛,比秦皇汉武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奈后继之君转而保守禁海,闭关锁国,终至近代之祸,惜乎!”

    说起清圣祖之事,孔风颇为惋惜。

    “是啊,民间传闻清圣祖是武道奇才,武功高深莫测,时常亲征破敌,在位六十余年容颜不老,后来禅位求道而去,不知真假。”

    柳韵也是感慨,以前她觉得这些是讹传,现在倒是有些相信了,想到模糊的史料记载,随即又说道:

    “清史对此也是讳莫如深,含糊其辞,官宣其是驾崩传位,却又颇多漏洞,仿佛故意掩盖什么一般。”

    孔风自然也是知道此事的,点了点头道:

    “此事颇为蹊跷,若传闻是真,我怀疑清圣祖恐怕是先天之上了,甚至有可能破空飞升!也不知其是否有传承留下?”

    “为何清朝官方不仅不大力宣扬其武道事迹,反而似乎极力隐瞒,甚至篡改历史?又为何大改圣祖国策,实行闭关锁国?”

    “此事值得好好探查一番,若是能得到先天之上的传承,武道可期也!”

    孔风道出心中对清圣祖的疑惑,决心要查个清楚。

    “嗯呐,希望如此!”柳韵点头应道。

    “扯远了,这事儿咱们回京城之后慢慢调查就好,还是说说这座古老的帝都吧。”

    “韵儿,从刚刚的参观来看,这里可不仅仅是世俗封建王朝辉煌历史的见证,更是修行界兴衰的见证。”

    孔风拉回话题,感叹道。

    “什么?这我怎么没看出来呢?”柳韵吃惊道。

    孔风摇摇头,详细解释起来。

    “你境界尚低,自然看不出来,何况武修虽然战力偏高,但没什么神通手段,并不擅长此道。”

    “我之前仔细探查过,这里面有很多三教法宝,乃至三教未生前更久远时期的宝物,虽然大多已经失去灵性和效用,但绝非普通凡物。”

    “从远古时代的一些石器中便可看到一些修士存在的痕迹,或许如今的人类文明诞生之前曾有过修行文明也不好说啊。”

    “夏商周至秦,炼气士比较活跃,那些看起来只是单纯文物的青铜器,有些是炼丹之鼎,有些是炼器之炉,还有些我也不明用途的法器。”

    “秦以前,虽然已有道家和儒家,但未成宗教,或许百家修士都一样,统称为炼气士。”

    “因为我在先秦文物中,看到了诸子百家的法器,按现在的标准来分的话,大多属道家,少数为儒家。”

    “应该是秦汉时期,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百家合流,相互融合,所以导致百家消逝,仅剩道儒两派显学。”

    “后来佛教东传,三教相互竞争又彼此交流融合发展,渐成三足鼎立之势。”

    “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道家修士活跃,道教大发展,武帝后渐居次位,但仍然可称长盛不衰。”

    “魏晋时玄风鼎盛,道家短暂巅峰后修炼变得愈发艰难,虽有兴衰起伏,总体逐渐没落,步入末法时代,到唐初也只是小兴一番。”

    “武帝独尊儒术,儒家开始兴盛,儒修渐多,当时之儒修允文允武,六艺精湛,出将入相,至唐朝达到巅峰。”

    “宋以来虽然文教鼎盛,但儒家已被变革,重文轻武,偏离圣人教导,儒修虽盛不强。”

    “宋以后更是逐渐没落,沦为帝王统治工具,失去君子之风,重空谈轻实修,经典仍在,真儒难寻。”

    “近现代以来又连遭冲击,儒家至今已算是彻底消散。”

    “佛门于汉时传入华夏,逐渐扎根本土化,南北朝时期初至巅峰,后经多次兴灭,教义不衰,却也修行渐难。”

    “从这些法器的强弱变化,和史料记载对比,不难看出古代修行界的兴衰变迁。”

    柳韵闻言若有所思道:“玉泉院陈道长说道家魏晋之后修行艰难,重阳宫张道长也说儒家宋元之后逐渐没落,佛门清以后衰落,倒是与你的分析相互印证了。”

    “只是,纵使修行渐难,历代也有天才俊杰,为何正史中从不提修士之事?”柳韵又疑惑问道。

    孔风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摇了摇头说道:

    “此事我也颇为疑惑,若说道家隐世,佛门出家,真正得道之人往往不在乎名利,正史不记载倒也说的过去。”

    “可儒家重在入世修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儒士追求,应当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才对。”

    “可为何只有治政功过评说,并无修行成果论述,奇哉怪哉!”

    “对啊,即使有些痕迹,也是以民间传说形式留下的,所以在普通人看来这个世界并无什么神秘色彩,就是个凡人世界而已,也正因为如此,一开始我根本接受不了修行之事。”柳韵点头应和道。

    孔风沉思了一会,心中有所猜测,随即说道:

    “或许是我们受影视和小说等影响,形成了惯性思维,觉得修仙者都神通广大,必然主导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

    “但是这个世界的修士可能根本不是这样的,他们并没有实力做到这些。”

    “根据我从这些法宝等级观察来看,三教修士修为似乎都不高,尤其是秦汉以后鲜有达到第三境者。”

    “道家受灵气环境所限,而儒释两教却不知为何也会如此,或许真如陈道长和张道长所言,受到了上天的压制吧!”

    “如此数量稀少又修为低微的修士群体,自然主导不了人类文明,在大军面前也免不了灰飞烟灭。

    “因而古代修士只能选择隐世修行或者入世为帝王驱策,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秦始皇才能征召众多修士为其修建陵寝。”

    “帝王或许真如电视中演的那样,有气运庇护,一言可定修行界兴衰。”

    “或许有些惊艳之才能突破天地所限,但这种高人必然不会对世俗权势有什么兴趣了。”

    “你说的有道理,也许真的是这样,就是不知道儒释两教到底为何被限制了境界?不知道我们会不会被限制?”柳韵有些担忧的问道。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寻答案,但现在还为时尚早,不用忧虑!”孔风安慰道。

    “也是,祸兮福所倚,正因为三教修行艰难,才会去钻研武学,从而才有这少了诸般门槛,人人可修的武道。

    不过武道想要入先天也是异常艰难,古代历史对武者之记载就更稀少了,也不知道是否存在先天之上,先天之上的风景又是怎样…”

    柳韵有些唏嘘和憧憬的说道。

    “韵儿你放心,一定存在的,你也一定能看到先天之上的风景!”孔风鼓励道。

    “嗯呐,一定会的!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走吧!”柳韵点头道。

    “嗯,这一趟出来收获满满,眼界大开,该回学校好好学习和修行了!”孔风点头应道。

    两人离开博物馆,又逛了一圈,吃吃喝喝,很晚才回到了酒店休息。

    七号上午,返程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