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敛财之王 » 第128 蛛丝马迹

第128 蛛丝马迹

    9.28写作作业:重复听一下写作课的第6课。谈谈“输出倒逼输入”的理解。

    这是“心理建设”,最近报名完成作业的同学,有10多个同学一起共读《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且写读书笔记,写了四天,所以才有这个题目。

    今天看Alexis,把读书的数量和写作的次数用可视化表示出来,非常震撼。单独看“输出倒逼输入”,要反复看,反复听笑来的这节课,而且要做好笔记,才能正在理解。

    自己看书,听书,每天都有很多思路,根本就不怕没有写作的题目,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输入--处理--输出,这三个过程都是循环往复,不断重复,不断迭代。笑来还用了一个比喻,说吃多了就想拉屎。O(∩_∩)O哈哈~

    其实我们践行群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需要做很久才能有收益的事情,即使每天简单的短文输出,近来每天读笑来这本在他视频号天天推荐的书,读完,写读书笔记,把读书笔记归纳整理,放在“简书”或“印象笔记”上,就是一部“作品”。

    这个“作品”虽然初级,但是毕竟有个开始,而且是完成作品的开始,某种意义上看,完成一个作品的意义本身比作品更重要。

    因为我们一旦开始有完成一个作品的经验,看到自己也能有个作品,看到之前没有看到的世界,于是会源源不断有作品。所谓的进步,升级,或许就此不断开始完成一件作品。

    今天重复听课,认真做笔记,有有句话:真正有效的社交是那作品来说话。这句话非常关键,我们邀请人进写作群、践行群,我更喜欢王银班长那种方式。不少人找到罗发强,因为他做了一个可以让大家划分词性的网站;不少人找到我,因为我跟一群小伙伴每天写作输出,你只要在这个气氛中,你也会写起来。

    读一本书反复读,听一节课反复听,不要盲目自信(人都是过度自信),以为自己听了几遍就已经懂了,就不需要听了(特别是践行群退群的人,以为践行的课都听完了,box在外面也可以买,于是就退群了)。其实再听,又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时常庆幸:好在自己又重复听了一遍!

    (在学双拼输入,写作慢,且写字字数少)

    9.28写作作业:重复听一下写作课的第6课。谈谈“输出倒逼输入”的理解。

    时汝佳的作业:

    笑来在践行群有一年多的课,最近在重听,每次都有心得,我渐渐发现自己的行动起点了,笑来的“鼓动”。虽然没记住,但行动了。

    日更公众号60多天了,中间也有无话可写的时候,可坚持下来,有不同的感受,就是读书印象更深了,更容易记住要点。

    要知道,我之前读过就忘,为此很苦恼,以为自己太笨了,其实是没有输出,后来有一段时间,我读了之后就找人讲,不管别人说我吹牛啊,装啊,说大话啊,我都不管,说一遍更有感触。

    之前我看别人写的短文,就懊悔,我怎么就想不到?这话让人家讲出来怎么就这么顺其自然,这么有理?

    写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也可以做到了。

    罗振宇有启发俱乐部,他就是把一周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儿总结,看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然后讲出来,线下门票888元,场场爆满。

    做不到他那种,但在我日更的日子里,每天醒来大脑依然在思考着:

    “什么更重要?”

    “作者写得好在哪里?”

    我发现自己在思考,能感知到自己的思考了。读书能主动分析作者思路了,一个故事,一个类比,一个逻辑,能够识别出来了。

    当然也有不习惯的时候,刚开始这样读书的时候,一会儿就累了,有次不知不觉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那是高中上课时候才会有的事儿。

    Alexis作业:

    这是我开启公众号的第一天,到现在差不多9个月的时间了。

    我一共输出了42篇文章,其中每个月的发布文章数我简单画了一张表,如下图:

    然后我又整理了这9个月来我看书的数量,一共阅读了35本书。其中每月阅读书的数量也有记录,我也做了一张输入输出的对比图,如下图:

    从上述图来看,输入和输出是呈现正相关的;输入得越多,输出得就越多;但也有例外,比如3月,只看了2本书,但是输出的数量竟然有7篇之多。回过头去看,我在2月看的书质量非常高,可以连续输出很多有价值的内容,而且3月正好我参加了toastmasters的演讲比赛,感悟较多,所以也把很多想法写在了公号中。

    正着来看,输入得越多输出得也就越多。那么我们反向理解一下,我是不是因为开了公号,潜意识里有了要输出点内容给读者看的动机,所以才如饥似渴地进行输入呢?

    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输出倒逼输入”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策略,当你希望有一个恒定的推文输出量的时候,你必须要有素材,而素材来自于哪里,就是来源于生活和阅读。

    一直以来我们对如何早睡有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只要一到你希望睡觉的点,然后躺到床上,日复一日就能养成早睡的习惯,其实不然。最好的养成早睡习惯的方法是早起。用“早起倒逼早睡”,这一原理就和“输出倒逼输入”如出一辙。

    持续输入,持续输出。

    Celine作业:

    我个人体验下输出的好处大致有以下三种:

    1.加深理解。

    2.形成长期记忆,并且吸收纳入思维体系。

    3.加快输入速度。

    去年我大概看了97本书,但是大多都忘得差不多了。这97本书我就写了四五篇书评,只有写过文章的那些还记得,并且甚至有应用。但是更多的书只得是再摆在面前才能回忆起来了。

    今年到目前为止看了45本,但一直在断断续续的写。有一段时间很有写头儿,但写完那一阵,感觉这些年思考的东西都被掏光了。于是再去看书,感觉自己就像倒空了的杯子,终于有地儿装水了。所以我感觉输出就像是倒水,没倒之前总觉得自己还有点儿东西,输入也不够积极,但倒空了就发现自己啥也不剩,于是赶紧再找水去。这一来一回就是个有效率的循环,进步得自然也快些了。

    黎玲娟作业:

    今年一月底看完《成为作家》,于是二月份开始激情满满的按照书中作者建议的,成为作家的第一步,从每日晨记开始书写。第一天写了500多字,后来越来越多,到半个小时的1500多字。因为很多年没有写东西,于是肚子里积攒了好几年的东西,犹如盛满瓶子的水,呼啦啦倒出来了。

    每天醒来如打了鸡血般的写呀写呀,写了一个多月,我忽然发觉没什么可以写的了。这几年遇到的人和事,未来的梦想,每日感悟,等等,都写完了。还能写什么?挤了半天也才写了两三百字。于是我决定多读书。一有时间就读书,于是三月份读了八本书,早晨的输出又开始变多。后来有段时间太忙,没空看书,一个月就读了一本书,那个月的输出量也少的得可怜。

    现在的我也持续读书持续写作,已经变成习惯。哪天不读书不写作就浑身难受。从二月份到现在八个月,每天平均书写1000多字,算起来也有二十多万字。这跟今年读了三十多本书是分不开的。这两年开始认真读书,去年只读了十几本,今年计划读70本,也完成了一半。相比毕业后那十年总计不到十本,输出的字加起来不到一万,是多了不止一点点。输出输入这是相铺相成的,输出倒逼输入,而持续的输入也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一如小河流,有进有出,这水才能清澈有活力,不进不出如池塘死水混浊不堪。

    虽然我写了那么多字,但大都停留在自嗨阶段。没有开公众号,也没公开发表过文章。一来是觉得自己的阅读量还远远不够,我买了一百多本书,还没看到一半。书籍涉及面广,名人传记,心理学,养生方法,育儿书籍,学写作类,文学类等等,凡是感兴趣的都想读一读。我大学时也常泡图书馆,看了些书,但那时还没有开启心智,还不懂看书。看过的书就如水过鸭背,完全没有印象。去年看了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渐渐开启了心智,整个人像是重新活了般,如饥似渴地阅读和学习。

    二来内心的自我建设还不足。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大学专业选择,甚至婚姻大事都受家人掌控,而我也是今年才意识到。也才明白原来我的人生一直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我必须冲出原生家庭的束缚,才有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是读了《被忽视的孩子》,才明白原生家庭在自己生命中的烙印有那么深,以及找到了如何走出来的方法。而《重塑心灵—每个人都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指引我如何通往梦想的道路。这些心里建设,犹如盖房子的地基,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能盖好高楼大厦。所以我不急,慢慢来。在自嗨这一阶段打好基础,以后才能写出有趣有用的文章。

    因为想要我手写我心,能够自如地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见所闻写出来,所以我需要不停的输入,这样才有源源不断的灵感输出。这就是输出倒逼输入吧。现在的我,也没做到笑来老师的“深狠久”,在写作这条路上,我还需要至少七年,也就是一辈子里,写得深,狠狠写,写更久。

    陈小熊作业:

    今天看Alexis,把读书的数量和写作的次数用可视化表示出来,非常震撼。单独看“输出倒逼输入”,要反复看,反复听笑来的这节课,而且要做好笔记,才能正在理解。

    自己看书,听书,每天都有很多思路,根本就不怕没有写作的题目,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输入--处理--输出,这三个过程都是循环往复,不断重复,不断迭代。笑来还用了一个比喻,说吃多了就想拉屎。O(∩_∩)O哈哈~

    其实我们践行群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需要做很久才能有收益的事情,即使每天简单的短文输出,近来每天读笑来这本在他视频号天天推荐的书,读完,写读书笔记,把读书笔记归纳整理,放在“简书”或“印象笔记”上,就是一部“作品”。

    这个“作品”虽然初级,但是毕竟有个开始,而且是完成作品的开始,某种意义上看,完成一个作品的意义本身比作品更重要。

    因为我们一旦开始有完成一个作品的经验,看到自己也能有个作品,看到之前没有看到的世界,于是会源源不断有作品。所谓的进步,升级,或许就此不断开始完成一件作品。

    今天重复听课,认真做笔记,有有句话:真正有效的社交是那作品来说话。这句话非常关键,我们邀请人进写作群、践行群,我更喜欢王银班长那种方式。不少人找到罗发强,因为他做了一个可以让大家划分词性的网站;不少人找到我,因为我跟一群小伙伴每天写作输出,你只要在这个气氛中,你也会写起来。

    读一本书反复读,听一节课反复听,不要盲目自信(人都是过度自信),以为自己听了几遍就已经懂了,就不需要听了(特别是践行群退群的人,以为践行的课都听完了,box在外面也可以买,于是就退群了)。其实再听,又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时常庆幸:好在自己又重复听了一遍!

    (在学双拼输入,写作慢,且写字字数少)

    陈标作业:

    看到这句话我首先想到的是笑来老师在第一节课讲过这么一句话:人在诚实的情况下,他无法描述感知不到的事物。为什么想到这个呢?因为写作的本质就是对感知的描述啊,感知有限,写作也就有限。

    因此我想到,我们在输出的时候,其实是在输出感知,然后,等我们把自己的感知都输出了一遍,再想输出新的感知就难了,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词,但表达的效果不会有太多的变化。

    那应该怎么做呢?就是去输入感知,去增加自己的感知,怎么增加自己的感知?去感知他人的感知,然后把自己感知到的新的感知作为输出。

    我还只听完第二节课,后面的课还没听过,看到这“输出倒逼输入”这句话,我感受到了每一节课都是有逻辑关系的。

    从这句话里也看到了一个正循环,那就是:输入促进输出,输出倒逼输入。是这个机制,我们需要持续地去输入;也正是这个机制,我们亦需要持续的输出。

    如此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剑宁作业:

    思考是反复的表达,表达是反复的思考。要想输出,表达,就要反复的去思考。而思考需要材料,需要思考的方法。如果漫无目的的材料,漫无目的的思考,是无法形成有效的思考,有效的输出。所以需要输出来倒逼输入,这样输入就有方向。

    比如说阅读,如果没有目的的阅读,这翻翻那看看,看得多看得杂。看似有很大的阅读量,但是却不能形成知识体系。要表达时,只能说出一些金句,一些作者的观点,而无法说清楚到底在表达什么。

    而有目的的输出,围绕一个主题,围绕自己喜欢的领域,围绕一个想要专研的领域去输出,那么就限定了输入的范围。会去找相关的所有资料,然后去阅读,去对比,去实践,实践也是输入的一种。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洞见。这种以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可以输入更有效的组织。

    在语言学中,提到人们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会误把文字字面的意思当作对方或者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文字只是文字,绝大多数时候,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都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其背后的意思。而上下文有两种,一种是文章的上下文,还有一种是现实世界中指代的上下文。

    另外,笑来老师说,做事要全面而完整。光输入不输出,是不完整的,不能形成闭环,不能产生作品。而要完整,输出倒逼输入是非常好的方式。

    在进一步说,输出倒逼输入不仅仅只是说写作。在做任何作品的时候都是输出倒逼输入。全面而完整,还有一个层面,是做小而完整。因为全面而完整很难做到,所以要从小做起。即使是从小做起,也会遇到很多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也是需要去不断输入的。

    所以,输出倒逼输入,看似很简单的一个词,但是背后有很深的道理在里面。

    戈志君作业:

    “输出倒逼输入”也是“以终为始”的一种表现。现在每天在“且慢”写作群里每天提交作业,就是在用输出倒逼输入。

    以前总是害怕这种打卡行为,因为怕被这种强迫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捆绑住。就是因为对自己没有要求,所以对身边的很多事情都是没有要求的,最终造成自己什么事情都没能持续做下来。也是因为对自己没有要求,我对孩子也是处于没有要求的状态,现在就造成了孩子对自己也是没有要求的。我一直以为这就是所谓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的结果就是杂草丛生,永远也长不出参天大树。

    人都是有惰性的。为什么每次给自己立了之后都会不了了之,就是因为没有用“输出”逼自己一把。第一次写作课之后,我也曾下定决心把笑来老师建议的那些书籍都看了,然而,几个星期过去了,我还没有开始。每天我都在为自己找各种借口。要不是小熊老师带着我们一起阅读《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我还要继续拖延下去。为了完成小熊老师的作业,我必须“输出倒逼输入”。

    我曾经想过要把公众号重新启动,但是也是在找各种借口拖延。我一直觉得自己写的东西都是在“自嗨”,没有什么价值而言。我好好想想怎么让自己在公众号这个问题上倒逼自己一把。

    晓樱作业:

    输出倒逼输入,因为要输出,所以不得不去输入,你要在键盘上敲字,才会在文档上留下文字。输出什么,输出多少,完全凭借输入的品质。倘若每天看的是微博博主的一些片段或者抖音里的小视频,那输入便是没有质量的,零碎的,打发时间的内容。自然也没有什么输出。假如看的是系统的文章或者读一些相关书籍呢。那么大脑就会留下系统的知识结构。输入的内容会更丰富。

    记得八月份刚开始练习写作课打卡,我看着那一行写作标题,坐在电脑跟前一个小时也憋不出内容来,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了些,再看看文档左下角,超300了,舒了一口气,终于完成了,仿佛卸下了心头大石,轻松了很多,走路也轻盈了起来。

    如今,快两个月了,两个月来,几乎每天都在练习写作,渐渐地,从300字,到500字,800字,1000+,一步一步不再觉得每日写作是一块压在心头的大石,而是一份美餐,每天不坐电脑跟前写一些,像是今天少吃了一顿的感觉。

    我也开始精读笑来老师的书籍《财富自由之路》和《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每一篇文章都要读两遍以上,然后再逐段理解,写下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收获,以及罗列书中的事例,类比,慢慢地,我也开始有了一些些库存。

    当我开始做这些事,我发现很多从前我粗略阅读领会不到的内容,看到某个内容,常常会惊呼,咦,我明明看过这一章,这个内容我怎么刚刚发现?写着写着,突然对书中提到的某个观点有了感悟。

    比如说,《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里面》提到的开眼。昨天写作打卡群小伙伴Alexis发了一张图标,我从来没见过,好奇问Alexis是如何做出来的,她告诉我说,这是EXCEL做出来的。我从来不曾知道EXCEL居然可以做出这种图表,你看这不就是开眼吗。正如笑来老师说,:“一旦看到了,脑子就会懂,脑子开始动且不停地动,人就开始变聪明,人变聪明了就开始琢磨,开始琢磨了,就不可能不行动,就不可能不改变”

    假如我没有练习写作,看到那张图表,我根本不会去问,是如何做出来的,因为我只是一个读者,一个匆匆扫过的读者。

    假如我没有反复阅读,没有思考,那么我的大脑里不会有这个概念,即便我去问了,也不会联系到开眼这个词儿,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里说了,如果脑子里没有概念,大脑就不会往这方面思考,比如欧美人没有上火的概念,他们遇到喉咙痛不会认为自己上火了。而只能想到炎症。

    因为需要输出,所以,倒逼了我的输入—精读文章,因为精读文章,所以对书中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于是下一次写文章,我便能引用,能有内容写下去了。天上的点点繁星原本没有意义,当我们试着去连线,便出现了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一天的阅读只是一个知识点,当知识点足够多,我们的未来如同那星辰大海,广阔无边

    诚邀您和我们一起慢慢变优秀!

    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