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四海贼 » 第13章 江海县令

第13章 江海县令

    李四海回到了四海村以后,召集了各村的管事,宣布了一个决定。四海村建设也快一个月了,房屋建了百余间,四条堤坝的坝基已经和龙,高度也超过了吴河。为了答谢大家这段时间的辛苦劳动,等到堤坝修筑完成,所有人都会提前得到一块房基地。管事工匠半亩,青壮三分。

    李四海后面买的河滩地,有十几块高地,其中面积几十亩的有四块。加上四海村的两块,可以建六个村庄。等到堤坝完工,所有人都会被打散了安置,每个村庄安置五十人。每个村庄都组建几支建筑队,为自己建房子,大家互帮互助。

    当然给自己建房子是没有工钱的,购买材料和吃饭还可以跟李四海借贷,并且不收利息。房基地地价银和建房的花费,还可以在以后的工资里面扣除。为了加快建房速度,青壮们可以把家人接来一起劳动。几家人为一个互助组,互助建房。

    目前四条堤坝坝基都已经完工了,围垦的土地由一些小堤分成了网格状,每百亩一格,共计十五格,相当于围垦了一千五百亩地。接下来堤坝将会继续加高,一直要超过高潮线。然后把围垦土地里面的水用水车排干,平整土地后分为五亩一块的小格。

    通常五亩水田足够一家人生活了,这边水稻一年可以两熟或三熟,亩产两三石到三五石。以后普通家庭可以购买或者折价五亩水田,想要更多就不会有折扣了。当然部分水田今年还不能种植水稻,需要用耐盐碱的作物改良土壤。比如种一些高粱,葵花,棉花,西瓜,等作物。

    短时间之内四海里不会分配土地,而是成立集体农场,农闲的时候会民兵训练,也会去从事一些副业。比如养蚕缫丝,纺纱织布,手工作坊,建房筑坝等等。如果想要自己经营也可以,不过不能享受长工的优惠政策。

    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四海里将会成立民团,所有的男丁都要去参加民兵训练。每三丁里面抽一丁,长期执勤,村庄遇到事情可以迅速集结。每十丁里抽一丁,长驻四海里,做为机动力量。

    目前四海村已经建成百余间房子,这些房子分为了四个院子,东村在北头建成了一个五亩的院子,这是李四海给自己的兄弟张英建造的。在南头也建了一个五亩的院子,这是四海村的工坊。西村北头也建了一个五亩的院子,这是李四海自己用的。南头五亩的院子是给赵真建的,目前还没有完工。至于土方的院子,还要往后面排了。

    目前四海村的三百多青壮,基本上都居住在除了赵真家的三个院子里面。原本准备要给他们建造的房子,还没有动工。不过以后也不用给他们建造那种小房子了,这次把他们打散安置,每人都可以分到一块地皮,几户人家会互助建房。以前设计的那种小房子,还没有建设就被淘汰了。

    这次把大家分为了六个村庄,加上徐家庄和船厂村,四海里已经有了八个村庄,呈扇形包围了陆家里。以后他们想要建码头,只能高价跟自己买或换。

    李四海对于四海里跟陆家里,烂泥渡里,许家里之间的那块地皮很羡慕。那块地皮有几千亩,高地很多不过面积都很小,都是十几亩几十亩的。把那些高地加起来,估计也会有几百亩。不过那边的地价比较高,想要买下来估计要上千两。

    还是要想法弄一笔钱才行,现在的自己发展的有些慢。只要再把那几千亩土地买下来,四海里就真正有了底气。土地是承载一个势力的空间,当然是和尚老道不爱财,越多越好了。

    想要弄钱,还是要去有钱的地方,附近哪里最有钱?当然是江海县城了!两地只有一河之隔,李四海却一直没有去过。原来是因为杀了那对奸夫淫妇,害怕去那边被抓。现在自己已经成为了有身份的人,过去那边不会有问题了。

    东沙守备这边的民户,其实是属于双重管辖的。房产土地户籍虽然都是在东沙守备那边,不过行政上却属于江海县管辖。如果你是平民百姓,完全可以不理会江海县,因为你跟那个层次的人打不着交道。

    不过现在李四海已经成为了里正,又建立了民团,就要去江海县那边去见上官拜码头了。当然,江海县对于东沙守备的民户管辖能力很弱,双方只是走一个过场,江海县令的手再长也伸不到这边来。

    陆家里镇区有三百户人口,再加上附近的村庄,人口共有五百户,达到了总人口的一半。烂泥渡有一百户人口,加上附近几个村庄,也才有一百五十户人口。许家村人口只有七十户,再加上附近的几个村庄,也只有一百三十户。

    四海里名义上有三百户人口,不过即使他们把家人都接来,也不过跟烂泥渡里和许家里人口差不多。因为这些人多半是夫妻户和光棍汉,三代户不多。

    所谓的三代户,就是一家三代住在一起叫一户。一对老人,下面一到几个孩子,甚至兄弟几个也都建立了家庭,下面还有孩子。这样的家庭少的有五七口人,多的甚至有十几口人。

    夫妻户就是结婚以后单独生活的,没有跟兄弟们在一起,可能会有一两个孩子,或者还有一两个老人,但是没有兄弟。这样的家庭一般都是两人到五七个人之间,平均三口人。光棍汉通常是没有家人,或者家人不在身边。这样的两三户,都未必有人家一户人多。

    李四海虽然是里正,但手里的人口和土地,还没有人家一个村庄多。所以也不要想什么礼遇了,人家愿意见你就不错了。李四海根据陆里正指点,献上了十两银子,果然得到了接见。

    江海县的县令叫周济,长的是一表人才,四平八稳的好像官架子。所谓的官架子,就是自带着官气,看起来有些威严的样子。

    李四海来到了这个世界还是第一次见到县令,也算自己见到最大的官了。天元帝国不行拜礼,这点还比较不错,如果见人就磕头,真是太恶心了。

    两个人寒暄了几句,没想到两个人居然还是同乡,不过不是一个县。好在不是一个县,如果离的近,自己的跟脚就暴露了。凤鸣府是帝乡和陪都,两个人聊起来很是亲热。

    一转眼两个人聊了半个时辰,周县令问李四海:此次过来可是有什么事?

    李四海知道人家是要端茶送客了,于是赶忙说道:学生这次过来,的确是有些事要办。学生在四海里围垦了十五顷土地,准备发售出去几顷,一方面是想再买一些土地回来,另一方面是想再围垦一些土地。

    要知道围垦土地开支巨大,一天的开销几十两,一个月就是上千两,时间长了谁也扛不住。我可是磨破了嘴皮子才跟家父借来的本钱,还要还回去的。学生想请老师召集江海县的士绅富商,一起过去看看,如果能卖掉几顷,也能抽回一些本钱。

    周县令心中一动,自己一直有心思在这边置一份家业,不过自己刚刚过来不久,跟这边并不熟悉。老仆出去打探过几次,这边大块的土地都是有主的,就是小块土地也多数有主了,想找一块几十亩的土地都不容易。

    那些几亩十几亩的土地,对于自己没有什么用处,跟自己的身份不匹配。如果给人知道自己购置小块土地,估计会给人耻笑。这边想要大块土地必须要围垦,不过自己打听过,必须大族富商才有气力做到。既要有大笔钱粮,还要有大量人力才行。

    通常围垦百亩,需要百工,日费十金,食粮两石,三月乃成。也就是说,想要围垦一百亩土地,必须要一百个青壮干活,一天开销十两银子,要吃两石粮食,三个月才能建好。总计需要花费九百两银子,一百八十石粮食,九千个工才能建好。

    于是他问道:贤侄,你那边的土地作价几何啊?

    李四海一听有门,这是想要买地的节奏啊!不过周县令还有用途,就是送给他一顷都值得。所谓官商勾结,如果我送你一顷地,你不要说还我十顷地的利益,三五顷总是要的。

    于是他说道:由于围垦开销巨大,地价不会便宜。如果是内部的人购买,一亩十两,一顷一千两,另外附送一亩宅院,如果想要更大的院落,就要加钱才行了。如果是外部的人购买,再提价两成。

    周县令盘算了一下,如果按照书中所说,那么一顷一千两银子,的确是个良心价,即使赚钱也不会多。看来他所说的内部的人购买,说的就是给自己的优惠了。不过自己只有几百两的贪墨,仍然是不够啊!说不得自己需要找几个绅商拆借一二了。

    不过他转念一想,刚才李四海说过还想购买土地,于是眼珠转一转说道:贤侄,刚才你说还想再购买一些土地,大概需要多少啊?

    李四海心中转念,看来周县令手里的钱不够,这是想用国有土地来换我的私人土地了,不过就是送给你一顷土地又何妨,将来总是会几倍讨回的。

    于是他说道:老师,我的四海里并不大,所以我准备跟陆家里购买几千亩土地回来。东沙守备只计算高潮线以上面积,沿吴河每亩一两,内陆每亩需要二两,大概需要花费一千两。

    老师来此做官造福百姓,但朝廷的俸禄又不多,学生担心老师的晚年生活困顿,因此奉送老师一顷田地,再外加五亩宅院,等老师将来致仕以后,好能够安享晚年!

    周县令一听,这个家伙上道,而且还是大手笔,一送就是一顷地外加五亩宅院,他简直是心花怒放,不过嘴里面仍然说道:这如何使得!贤侄,既然你准备买一些土地,我也不好让你吃亏。在城北吴河西岸和苏河两岸,大概还有上万亩河滩地。

    不过几十亩的高地都没有了,剩下的都是几亩十几亩的那种,大概有几百亩。这样吧!我把高地面积折半,你只要缴纳一半地价款就行了。要知道河西的土地价格,要超过河东的一倍,这笔生意你并不亏!

    李四海高兴坏了,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这可是上万亩的土地。虽然需要围垦,不过自己就是干这个的。这可是河西的土地,地价高过了河东的一倍。江海县人口稠密,地价自然也高,而且这些土地都离城不远。

    于是他赶忙说道:谢老师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