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母亲的故事 » 母亲的故事;第十一章;过年

母亲的故事;第十一章;过年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过了大寒我和哥哥姐姐们就开始盼望过年,母亲说银河顺房檐儿家家过小年儿。天气晴朗的夜晚,四野漆黑只有星空显得格外明亮,千万颗星星在遥远的太空形成一个椭圆形的耀眼天河,荡漾着神秘的涟漪,银河在天上的位置每天都在变。为了看到它什么时候横到房檐的方向,寒冷也不能阻止我们天天到外边仰望星空。

    终于到了腊月二十三,果然银河顺在了房檐的边上,星星闪着快乐的眼神儿和我们一起盼到了小年儿。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早上起来我们在母亲的带领下先扫房子,母亲在扫把上绑一个长长的棍子,伸到房顶把积了一年的灰尘扫下来,接着把墙上的旧画儿扯下来,墙角的蜘蛛网和地面犄角旮旯都打扫干净。七哥和大姐到集上去买新年画,我和二姐三姐擦窗户擦玻璃,我们快乐地在干活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祭灶的活动在太阳落山后开始,七哥带领我们把高粱、小米、大豆、还有麻糖各装一碗,供在灶王爷的神龛前,七哥嘴里念念有词:“灶王老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堂见玉皇,多瞒瞒少告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明年来了高粱谷子多带点”。念叨完我们就把灶王爷的神像拿下来在灶膛前烧了。等到大年初一接灶王爷回府,一张全新的灶王爷神像,又被毕恭毕敬的贴在灶头神龛上,希望他保佑我们一家,新的一年五谷丰登衣食富足。祭灶活动一结束我们就迫不及待的把供神的麻糖吃个净光。

    第二天早上一起来我们就开始张贴年画,两个胖娃娃在荷花池里骑在鲤鱼背上的年画,司马光砸缸的年画,汉代丞相匡衡小时候‘凿壁偷光’,借着邻居家的灯光刻苦读书的年画,我们一边贴,母亲一边把这些画儿里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还有很多好看的年画都光彩夺目,竖版的红楼梦连幅故事彩画儿富丽堂皇的,这些年画贴在墙上,亮丽的色彩让晦暗的墙面一下子亮堂了许多,整个屋子都漂亮了,一种欢天喜地的感觉到处荡漾。

    这几天七哥在院子里支上桌子写对联,他的毛笔字在我们‘平房店’小有名气,前街后街的亲戚邻里都来找他写,什么‘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三阳日照平安宅,五福星临吉庆门’,对联的词儿太多了,乡亲们拿着写好的对联高高兴兴地走了,七哥的能力得到认可自己也乐不可支。我家的对联是‘常教子孙勤善俭,诗书传家礼当先’,横批是‘吉庆年年’。容颜老旧的大门框,贴上鲜红的对联马上有了生气,黑漆的大门中间威武的门神一贴也焕然一新了。

    贴对联的时候我想起去年春节父亲讲的一个故事。

    传说清朝时春节期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偶见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口气很大,可看这户人家却很贫寒。

    对联是这样写的:

    “数一数二的门第,惊天惊地的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

    乾隆有些不快,随从向门内叫到,是谁写的对联,敢出此狂言。从门里出来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皇帝一看这孩子长相十分机灵,就有几分喜欢,问他:“这对联是你写的”?小孩眨眨眼睛说是啊,随从说你好大的胆子,小孩说:“我这春联写的是我家的事儿,碍着谁了。上联是写我大哥,他是个在集市上量斗过秤的,当然要数一数二了。我二哥是个为婚丧事放炮的,这炮引一点,当然要惊天惊地了。再说横批,'先斩后奏’那说的是我三哥,他是个杀猪的。我们穷人家过年,写几句让自己开心的话呗”。乾隆听了觉得有理,让人赏他十两银子。

    父亲每次过年回来,有空儿就给我们讲点历史故事,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的片段,最初都是听父亲讲的。讲到封神演义里的商纣王、宠信妲己而亡国的事,父亲的脸色突然就沉下来,愤愤地说女人没有好东西。

    有时候父亲会给我们几个孩子,出几道有趣儿的智力题,像韩信走马分油了,羊和老虎同船过河了。有谁答对了,父亲还会表扬几句,我一直对父亲又崇拜又敬而远之。因为他发起火来又换了一个人。

    过年的事情还很多,接下来生产队豆腐房粉条房都开工了,各家自己拿原料只交一些加工费,排队做豆腐做粉条,熙熙攘攘的人们,在生产队进进出出好不热闹,我们家做了一锅豆腐用水桶担回来,晚上我们把已经切成,巴掌大方块儿的豆腐,一块块拿到外边,放在高粱杆儿窜成的帘子上摆好,一小会儿就冻的硬邦邦的了,我们把冻好的豆腐快儿捡起来,装在外边酱栏子的大缸里。从小年儿开始每天都很忙,这天母亲又开始蒸粘豆包了,红高粱粘面儿豆沙馅儿的粘豆包,在灶房的锅上热气腾腾的蒸着,把过年的气氛烘托的越发浓郁。蒸好的粘豆包晚上放在外边冻硬了,也是放进酱栏子的大缸里,这些食品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走街串巷的理发匠,支起冒着热气的炉子给大爷大叔们剃头刮须,街上买卖人的吆喝声也多起来,花生、瓜子、吹糖人儿------,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

    很快就到了腊月二十八,父亲坐火车从沈阳回来了,第二天村里的叔叔大爷都来帮父亲把我家喂了一年的大肥猪杀了,猪头供在先人的牌位前,猪肉除了分给亲戚朋友一些,余下的就塞在酱栏子的雪堆里冻上。

    我们期盼已久的大年三十儿终于到啦,父亲母亲从早上起来,就开始忙忙碌碌的准备中午这顿饭,村里各家各户也都和我们家一样,灶房里热气腾腾,房顶上炊烟缭绕,我们迫不及待的等到了中午的盛宴,丰盛的饭菜真是太好吃了,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有我最爱吃的红烧肉、粘豆包、酸菜冻豆腐、猪肉炖粉条、还有汆丸子、蒸猪血、最特殊的是母亲灌的香肠,一半是肉一半是鸡蛋,这可是要有点大厨儿的手艺才能做得出来的,这顿饭我们一直吃到后半晌还不愿意离席,想把一年当中最快乐的一天牢牢地抓住不放,让这种过年气氛慢点过去。

    吃罢团圆饭天很快就黑了,七哥拿着母亲给他做的灯笼在村子里游历,别人家的半大小子也都提着灯笼出来了,女孩子们没有灯笼也乐不可支地跟在后边,满村儿的孩子们汇在一起,组成一条闪亮的灯笼长龙,从前街蹿到后街,一路走一路放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动,让平日里漆黑寂静的村庄亮堂堂儿地热闹着。

    我家灶房里,点上了平时不舍得用的蜡烛,显得格外亮堂,母亲和大姐在案板上,乒乒磅磅的剁着饺子馅儿,三十儿晚上是一定要吃午夜饺子的,村里每家每户都在剁饺子馅儿,此起彼伏的声响特别欢快,我屋里屋外快乐地跑着,似乎在听一首过年交响曲,满天星斗下的村庄,一栋栋小房子上烟气袅袅,窗口里闪出一簇簇橘黄色的童话般光亮,一列火车拽着一串灯火从黑暗的原野中穿过,把我的快乐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大年初一,我们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早早就起来了,母亲和大姐把蒸好的饺子端上来,我们麻溜的吃完就开始穿新衣服新鞋,穿好新衣服我们心里美滋滋的别提多麽兴奋了,那个年代的日子,穿新衣服也是过年的隆重仪式。所以那时候过年快乐特别多,母亲看着我们所有人浑身上下利索的样子,脸上漾着欣慰的笑容,一年的辛苦都在这一天释然了。跟着七哥,我们小孩儿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走家串户的磕头下拜,我当时并不觉得是一种过年的礼仪,而是想让别人夸夸我的新衣服。

    大年初二父亲母亲在家里接待亲戚,七哥带着我们去火车站电影院看电影,我们用过年得来的压岁钱,买冰糖葫芦、买炒花生带到影院里去吃,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看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出的“猪八戒吃西瓜”,和“追鱼”的动画电影。我们开心的笑着甜蜜的吃着,觉得过年真是太幸福了。现在想起来小时候过年虽然不富裕,但是一点都不缺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