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龙潜四海 » 第一章 身临梵境

第一章 身临梵境

    朱元璋历经多次大小战役,终于洪武二年赶走蒙古鞑靼,建立了统一的大明王朝,天下迎来了难得的太平。于是他大赏随他出生入死的有功将士,并在鸡鸣山上修建了一个功臣庙,以徐达为首,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二十一人,死者摆挂画像祭祀,生者则虚位以待。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至于对协助明军的各个江湖门派和其中的武林人士也同时进行大加封赏。

    朱元璋将武当派及武当派张三丰列在武林有功门派与江湖豪士之中第一位,多次派官员前来封赏,武当派由此声望日隆,大有超过少林之势。但对张三丰的封赏,张三丰却坚持不授,朱元璋于是派遣朝中大小官员前来说服。

    张三丰在不堪其扰的情况下,与门下弟子已是武当派掌门的殷梨亨商量,打算云游四方,找一安静之处修道。此时张三丰众弟子中,除了殷梨亨稍微年轻些,其余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等皆已须发尽白,宋远桥为了安心修练,不被派内事务打扰,将掌门之位于洪武初年传给了殷梨亨。张三丰刚跟殷梨亨一提出游之事,殷梨亨以师傅已经一百多岁为由,担心他出游身体承受不了进行劝阻,张三丰却不为所动。于是殷梨亨只好将师傅打算出游之事告诉众位师兄,要大家都来劝阻,哪知张三丰竟不告而别,自己一个人悄悄下山。殷梨亨与众师兄同样担心师傅脾气火爆,如果大张旗鼓的派弟子去寻找,师傅必然认为他们劳师动众且小题大做,反而惹师傅不高兴,于是只好暗地里挑了几个身手不错的弟子下山寻访,以便随时掌握师傅的行踪好给之照顾。

    张三丰下山后没有了俗务与俗人的打扰顿感轻松,心情自然难免舒畅许多,心想自己已然一百多岁,在江湖上行走几十年,认识或者知道自己的人太多,既然修道,只能寻一处清静优雅之处,且少有江湖中人涉足的地方,这样才不会被熟人知晓。思来想去才发觉中原那么大,到处都有武林中人,要想寻觅这样一处安静之地居然无法找到,这时他才意识到想在中原隐身修道根本不可能,只有到偏远之地才行,这时他突然想到一个去处,何不到黔地去,黔地苦寒,且人烟稀少,那里许多人仍未开化,认识自己的人应该微乎其微,遂决心朝黔地而去。

    张三丰银发白须,身着一袭灰布道袍,腰悬酒葫芦,手拄一根被雷劈过、枣木制成的油黑手杖,感觉心中没有了武当派的俗事杂务与徒子徒孙们的牵绊,于是避开人多的地方,沿着武陵山脉朝黔地而去。行走途中,他饿了便化些缘,化不了缘的时候就寻一些野果充饥,渴了便找些水喝,找不到水的时候便喝口酒,心中只感觉这种风餐露宿、自由自在的日子无比惬意。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已离开武当一月有余,而他也已进入黔地地界。

    这日正午,他刚好行至云雾山东延之武陵山主峰下,只觉阳光火辣,本想找一树荫下躲躲太阳,但平目望去发现附近没有大树,于是抬头向山上看去,却发现在如此强烈阳光下的此山山峰竟直入云端而望不到顶,于是心中豪气顿生,想要到被云雾遮蔽的山顶去欣赏一下这种凌驾于云雾之上的美景。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把气屯于丹田之中,拎起手杖从山脚开始,一路腾挪攀跃,穿过云雾缠绕还伴着山雨的半山后,一口气直登山顶。到得山顶他才发现此山也有三个山峰,他所在的这个山峰只是其中一个,峰顶上有几块突兀出来的光秃秃的巨石,便如山顶上长出的几个巨大蘑菇。他提气跃上其中一块最高的巨石顶,向山下望去,只见除了这三个山顶悬于空中、飘于云雾之上,四下全是白茫茫一片仍在翻滚的云雾,发觉自己犹如在那仙境一般,而眼前这三个山峰竟然恰好对印自己的名字“三丰”。他惊讶于眼前美景,于是长啸一声,从巨石上跳下,运起修练了将近百年的华阳心经内功,将功力集于手掌,握紧手杖朝前指,犹如手执一支长笔般,轻轻一跃,用杖尖在巨石上写起了字,只见杖尖碰上巨石宛如利剑遇到泥沙,巨石上的石屑纷纷掉落下来,几起几落间,不一会巨石上便留下“梵天净土”四个大字,写完后他从腰间解下酒葫芦仰天朝嘴里灌了几大口酒,然后得意洋洋地对着上天大声说道:“从此以后,这山就叫做‘梵净山’了,”似乎是在告诉给天上的太上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