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龙潜四海 » 第四十五章 过寿之名

第四十五章 过寿之名

    天灵子将请来的各大派掌门安排于天真观内的偏殿里休息,便与秀钟道长一起来到膳堂,从中午开始招呼前来贺寿的各路英雄好汉,直至送走最后一桌客人时已差不多天黑,然后与秀钟道长一起又回到偏殿,与仍留在观内所请的各大派掌门会面。

    其实相请各大派掌门前来青城山相聚,是这两个月来一直缠绕在秀钟和天灵子两人心里一直比较烦心的事。

    这事又不得不从当年张三丰带领武当派和武林各派英雄好汉一起相助朱元璋赶走蒙古鞑靼说起,当时青城派也参与其中,同武林各派一起,到最终协助朱元璋驱除蒙古鞑靼。后来朱元璋称帝,大犒群臣时不禁想起助他驱除蒙古鞑靼的江湖各派英雄好汉,于是也要犒赏他们,排在第一位的张三丰却坚持不授,其他武林各派本就过惯了在江湖中无拘无束的日子,也不想和官府有任何牵连,哪怕是朱元璋的赏赐,各大派全都一起集体辞授。哪知后来张三丰干脆于洪武二年便从武当山出走去云游四方,殷梨亨派去跟踪的弟子也全被张三丰甩脱,至今再没回过武当,并且音信全无,就连他的几个弟子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等相继辞世他也没有出现过,江湖中传闻以他当时差不多百岁高龄仍外出云游,肯定已不知仙逝于什么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才至今没有音信。

    而从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开始,国家终于回到正轨,百姓也得到太平日子,可以安居乐业,武林中更是少了许许多多的打斗与相互之间的恩恩怨怨,武林各派在经历战乱后至今得享了三十年的太平,各派在这太平日子里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江湖就此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就在两个月前,秀钟突然收到一封由“正一从林观”(今苏州玄妙观)主持澄海道长的一封信。信的第一段内容说由于苏州离南京近,朱元璋病重便请他前去布道做法,他去后朱元璋却叫他帮朱元璋办一件事,因为“正一从林观”是专门修道而不习武的一处道观,并不属于江湖中的武林派别,但澄海在道教里的地位除了云游的张三丰外便要属他,所以请他帮忙转告才不会引起别人怀疑。而信的第二段内容便是朱元璋请澄海转告秀钟,说由于太子朱标过世得早,他死后会将皇位传于皇孙朱允炆,但现在朱允炆年纪尚小,对治理国家的经验尚且不够,而他的叔父们却又正当壮年,特别是燕王朱棣更是手握重兵驻守边疆。他担心朱允炆如果处理不好与自己叔父们的关系,最终朝廷将会演变成一场灾难,而朱允炆肯定不是自己叔父们的对手。他为了以防万一,但又不能让自己儿子有所查觉,便于五年前暗中准备了一支五百人的护龙卫,怕将来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朱允炆如果不敌自己的叔父们,那么这支护龙卫可以负责帮助朱允炆逃出京城。但他知道护龙卫能起的作用有限,为了更周全些,他能想到的便是曾经相助他赶走蒙古鞑靼的各派英雄好汉。然而以当今武林来说,想要请张三丰,但张三丰已经销声匿迹多年,而除了张三丰以外最让他信得过、并且在江湖中地位比较高的便是青城派的秀钟道长,所以他请秀钟道长帮他组织一批信得过的江湖人士,如果真到了那么一天,要他们一定暗中相助并保护朱允炆的性命,这样也能了却他心中最后的心愿。

    秀钟收到这封信后,整日忧心重重,不禁想到以前与朱元璋一起赶走蒙古鞑靼、在战场上并肩战斗时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朱元璋对他一直以大哥相称,足见朱元璋对他的情意之深。如今朱元璋在弥留之际却将这唯一记挂于心之事相托于他,无论如何他都要将朱元璋所托之事办好,但他同时知道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江湖从此必将又要经历一场血雨腥风。

    秀钟将此事与徒弟天灵子反复商量,拟了一个自己认为信得过的江湖各大派掌门的名单,觉得想要暗地里与自己熟悉又放心的各大派掌门相聚,然后共同商量朱元璋所托之事,却又不能让朱元璋的儿子们和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江湖帮派查觉,如果没有个名头必会让他们起疑,于是思来想去只有过寿这个法子要稳妥一些。二人商量好后,才由天灵子以给师傅过寿的名义发贴相邀各大派掌门,暗中却又叫门下弟子故意装作不小心将给秀钟过寿的消息泄露出去。兴许是江湖上太久没有大事发生,而秀钟在江湖中的地位又极其高,凡是知道此事的其它江湖各派的不管帮主还是掌门,虽没有接到天灵子的邀贴,但觉得能有这么个机会来巴结青城派也是求之不得,至此终使这次相邀各大派掌门前来相商此事,却能在这样大张旗鼓的掩饰下又不会让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