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龙潜四海 » 第六十六章 朱允炆听闻恶耗

第六十六章 朱允炆听闻恶耗

    张安听何谦说完,紧接着笑着说:“我们都只是练的硬功,行军打仗还能将就凑合着用,放在江湖里和高手比那只能算是三、四流。公公可不一样,公公练的是内功,天云纵的轻功独步天下,八臂拳就如有八支手一样更是无人能敌。”

    何谦微笑着听张安说完没有反驳,论武功他的确要比张安等要高出一筹。

    朱允炆自幼就听皇爷爷说过他以前的故事,如果论武功,在江湖上单打独斗,应属那些少林、武当、峨嵋、华山建派时间长的名门正派的武功强,当然也不乏一些武林奇才,将所学的通过自己钻研,创造出新的招数而一时名震江湖,但如果论行军打仗,在千军万马中冲杀,就要讲究排兵部阵,所以皇爷爷只要求他练一些能够强身健体的武功。方才听何谦又将护龙卫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才知道原来护龙卫组织架构是这样。于是问何谦道:“何叔,那你是怎么联系他们的,”

    何谦答道:“通过信鸽,我们有一套专属的信鸽,燕王攻城前我便命赵淳将宫中金银财宝由地道秘密运送出城,送往贵州境内的都云府,那里山高水远,多是少数民族在那定居,京都对那里的控制还不是太强,太祖建宫殿时所用的木材便有许多是从那儿运出。建立护龙卫后,赵淳就命所属护龙卫在都匀府深山里寻了一处人迹罕至、非常隐避的洞穴,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谁知现在还真派上用场,赵淳正将这些财物秘密往那运,现在应该还在路上,以后我们就是要到那儿同他汇合。燕王快进城时,我便命张安进宫同奴婢一起保护陛下,命刘全提前到城外准备军装和马匹,命刘德和王德全暂时不要动,等我们离开杭州时再通知他们往贵州都匀府汇合,而且人多同时走的话太惹眼,所以我命他们将所属护龙卫分成两三个一组,这样即不惹人怀疑,彼此间相互还能有个照应。”

    朱允炆听何谦安排得非常到位,如今自己大难不死,多亏他组织得力,要不然自己现在肯定已经身首异处。

    第二天下午,丁满火急火燎、满头大汗的从外面回来,一进院子就急急忙忙地跑到朱允炆面前跪下禀报,信鸽传来消息,说燕王进宫后,马皇后还有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和一众嫔妃全部死于宫内大火,只有建文帝的二儿子朱文圭幸免于难,方孝孺本人被车裂于市并被株连十族。

    朱允炆逃出来时,心想燕王毕竟是叔父,况且还是篡逆,自己与他同是太祖一脉相承,怎么应该他也会网开一面,不会难为自己的妻儿。而自己却忘了这可是帝王之家,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如果燕王不把自己斩草除根,那以后肯定会后患无穷。虽然逃出来这几日自己也想过燕王可能会对他妻儿有所报复,但怎么也不会想到会做得如此惨无绝伦,这时突闻噩耗,可以说是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悲恸之情不由言说,几次哭晕过去。

    何谦劝了一会,见无法劝解,就让他这样哭了两日,每天茶饭不思,哭累了睡、睡醒来又继续哭,嘴里不停叫着朱文奎的名字。

    两日后丁满又回来禀报,说燕王已诏告天下登基为帝,改年号为永乐,并在诏告里说朱允炆德不配位,已自焚于列祖列宗面前。

    朱允炆哭了两日,渐渐也想清楚,想着燕王刚起兵时自己还下令将士不得伤害于他,以免背上杀叔的骂名,而此时燕王竟如此残忍,将自己全家屠戮殆尽,只留下小儿子朱文圭作为人质,对自己的妇人之仁悔之莫及,同时对燕王更是恨之入骨,心中立誓定要将燕王碎尸万段方才解心中之恨。

    这日听丁满回来禀报燕王已登基称帝,朱允炆忍住内心强烈的伤痛,同何谦商量,打算用宫中带出来的金银财宝广招武林中有识之士,暗中秘密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何谦建议他先逃离困境,同时通知所有护龙卫,让他们一起发展信得过且对建文帝报有同情心的武林人士,一齐到云贵一带朝庭管理薄弱的地方后才好积蓄力量。

    两人商量好后,何谦派出信鸽,命令所有护龙卫,除了京城的肖柱和黄道安仍然留在京城刺探消息,其余所有护龙卫可以发展武林人士,并同所发展的人一起必须于建文五年正月赶往贵州都匀府集中。

    当何孝全将各地藩王被削的消息一封接一封传来之时,天灵子与秀钟道长难免感到事态严重,每日忧心忡忡,知道在当今皇帝的这种强势逼迫下,想要各地藩王不反都难,所以没过多久燕王就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起兵,到建文三年中,当战事于朱允炆不利时,天灵子与秀钟知道,到了应该早做准备的时候了。

    于是天灵子命门下弟子到各派传信,请各派掌门派得力弟子混入京师,由丐帮弟子居中联络,待城破之时,如果朱允炆能逃脱出来,各派弟子当于暗中保护,直至将他送到安全的地方。而秀钟道长终放心不下,于建文三年底以云游为名,带领天灵子的几个师弟到离京师金陵较近的苏州正一从林观找澄海道长,客居于此,以便临机行事。

    其实燕王朱棣起兵时,兵少将寡,燕王的兵力与朱允炆的兵力相比是非常悬殊的。然而朱元璋将开国功臣基本屠杀殆尽,朱允炆已到了无将可用之地,经过大大小小几十场战役,燕王基本上胜多败少,慢慢战争的天平便倾向于燕王,至建文四年六月十三,燕王大军直抵京都,守卫金川门的朱橞与李景隆开门迎降,燕王得以进京,此时宫中已燃起熊熊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