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复婚交响曲 » Part 277

Part 277

    这天晚上十点左右,薛研悄悄的起了床,听到姥姥和姥爷都均匀的打起了鼾声,于是,打开房门,蹑手蹑脚的走了出来。

    到了街上,薛研打了一声口哨,一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从另一条巷子口走了过来。

    “嗨,我给你带了一包烟。今天晚上的录像,你要请客!”

    薛研说:

    “你从哪里弄的烟?”

    “还不是偷我老爸的。”

    “对了,薛研。今天我在学校遇上了体育老师。还记得我们在录像厅见到过他吗?”

    “当然记得。咱俩还小声说,将为他和我们就是同道中人了!”

    “哼,今天,他说我的一次跳高弃权了,要重考。还被他叫去,我正想和他打哈哈,他却说:上次你偷着去看录像被我发现,我都没批评你,但你又犯错误,我不能再饶你了。”

    “他真不讲究!对了,今天晚上能不能有贾樟柯的恐怖片?我记得第一部恐怖片就是在录像厅里和你看的,印象深刻。那应该是《活跳尸》,说的是一个医学教授发明了能让死人活的药剂,于是满屏幕的群尸乱舞……当时录像厅里充满惊声尖叫,我躲在角落里吓的发抖......”

    这一切,都被披衣起床的候斌看的听的都是真真切切。

    候斌跟在薛研的后面走了一段路了。

    薛研和一个小伙伴拐进了一间录像厅,正好门口没有人,候斌也从后面跟了进去。

    这是一间二十多平米昏黑的小屋,弥漫着烟气,有种说不出来的味道。

    候斌这几天发现薛研开始去录像厅了,于是,就在最近下棋的时候,留意的问了许多人关于录像厅的事情。

    从去年开始,一些新东西不断涌入,比如说外国影片、各地的录像厅、舞厅,尤其是电视机的逐渐普及,电视台节目的大量播出,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传播时代——电视时代。

    当电视机的普及和看电视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当这种新媒体成为娱乐和资讯的主要来源时,它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人们心理的变化,不论是外国还是在中国,都堪称是一场媒体革命。

    冲击比较大的就是电影业和一些演出团体,

    比如说当地的吉剧团、评剧团、京剧团等等,都受到非常大冲击。

    一段时期以来,面对剧场“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人们感叹“戏剧危机”。

    纪良都说说:

    我们学习的专业,前几年还非常红火,刚刚几年,却出现了危机,有点生不逢时的感觉。

    从那时开始可以说一直到今天,这种局面没有改变,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严重,有些院团在许多年前就解散了,比如省京剧团、市京剧团,还有一些其他演出团体,有的虽然没有解散,但是也是勉强维持。

    当然,剧团在农村还有一定市场。

    电视机的普及率没有市区高,另外这些院团过去也很少与农村观众见面。

    但是文化产业也好、文化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也好,在根本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由此想到我们上个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京剧舞台,应该说是大放异彩的年代。

    群星璀璨,大师辈出,流派众多,各有特色。

    这些剧团都是自己的买卖,都是自负盈亏的文化产业实体,都处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里面,是从观众讨饭吃,你没有真本事,没有名气,没有人格魅力是混不下的

    还有评剧和杂技都是票房锐减,不景气。

    录像厅在这个时候,走入了薛研的视野。

    刚来的时候,他害怕,因为经常有人在这打架,老板会喊着出去打,出去打。

    遇到娱乐性不强的影片,换片的声音会此起彼伏,连着换三四个片子是常事,最后一个保准是最不好看的,但老板赌气不换了。

    但薛研明白,这些看录像是的伙伴,包括自己,在妈妈姥姥眼中都是“坏孩子”才做的事。

    喜欢电影,不爱读书的,哪个在老师眼里会是好孩子呢?

    但是,就在这些录像厅里,薛研认识了谢贤,还有媳妇狄波拉——年轻的狄波拉真是漂亮啊。还认识了李小龙、姜大卫,认识了黄日华、翁美玲,认识了迈克尔格拉斯,认识了保罗纽曼。

    当然,不可避免地,还认识了曹查理和徐锦江。

    街角文化馆的录像厅能容纳200余人,门票只要两毛钱,但是,200个人跟着郑少秋的楚留香一起欢笑,200个人看着成龙上蹿下跳,200个人盯着郑佩佩的金燕子垂涎欲滴。

    薛研的小们伙凌晨,

    首都就是大不一样,连录像厅都是大屏幕的,

    令均红印象最深的是《生逢7月4日》、《为戴茜小姐开车》,

    《野战排》和《雨人》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升华”了,不再盯着录像厅小黑板上是不是有《金瓶梅》,不在乎今天是否有狄波拉出镜,而是开始看奥斯卡了。

    要不老舍在小说里说呢,“是条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就是不一样。

    薛研的伙伴父母都是长影的,他最近给薛研讲了许多关于长影的事情。

    长影最近也面临挑战。

    电视里的新闻曾说:

    谈到长影如果我们依然用战时——就是打仗夺取政权,依然用这样的审美观念来指导新时代的电影创作,必然导致艺术创作上的“统一思想”和“统一意志”,非常不利于电影艺术的创新和活力。还有人认为,这几年长影出品的影片质量不高,这与传统惰性力的束缚有很大关系。

    时代在变化,产生《白毛女》、《战火中的青春》、《平原游击队》、《冰山上的来客》这样影片的时代恐怕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些艺术传统并没有完全失去价值,也有其自身的积极意义,关键是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实际现在的长影在中国电影历史中领先地位就开始动摇。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影独领风骚那么多年,在某种意义上讲那一代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百舸争流,百花齐放,本应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现在已开始进行电影城的建设,已经进入清淤阶段,去年的电影城示意图,工程也是几起几落,地点换来几个,当年《长春日报》发表了文章叫《漫游未来的长春电影城》,今天,我们终于在净月潭建立起了一座成规模的电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