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曹昂,三国第一护爹宝 » 第二十章 为诗歌

第二十章 为诗歌

    韩府的侧厅里,摆着一桌几香的桌子,韩义和族中长辈拜祭完韩顾夫妇,就在此按辈分坐堂。

    厅堂中央,还相对摆着一副几案,桌上笔墨纸砚样样俱全。

    韩涛与韩冲相对而坐,等着韩义等出题目回应。

    韩冲气得直不起腰来,一付雄心勃勃的模样。

    其实怪不得他这么自信,从小就被大家称赞,早就让他有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了。

    尽管韩涛今日的祭文文笔不错,但到底是不是他亲笔所写,还不得而知。

    关于背《离骚》、《逍遥游》只是背死书而已。

    只需要花点时间就可以了,再愚蠢的人都可以做得到,这自然不会使韩冲产生崇敬韩涛的心理。

    韩涛在这个时候也是表现出了异常的冷静,毕竟记忆力出奇的好,过了眼就忘了。

    前世也是专事文字工作的,谙熟各类诗书的他哪会害怕区区一个县的老翁出题目答题?

    韩涛与韩冲、韩义等坐定,又有下人奉香茗已毕,方才共同躬身行礼:“请出太叔公的题目!”

    韩义略一思索,开口道:“既然今日的比试是因祭文而起,又是为了证明涛儿的孝心,那就以孝道为题。你二人来应答。”

    体裁不限或字数不限或一炷香。在“文以载道”的原则指导下,文章应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时间到了,如果不能作出来,则算负数。”

    “若二人都在规定时间内,则由老夫和你们的各位长辈一起评判决定优劣。”

    有下者移一香炉于堂中央。

    韩义挥了挥手,韩禄站了出来,自己把香点起来,大声宣布:“开始!”

    韩冲心领神会,稍加沉思,即动起笔来写起来,文字行云流水。

    但仅仅过了一会儿,一篇篇诗文就已完成,放在案头,又一字不差地推敲订正起来。

    反观韩涛却愁眉不展,静若处子,一付苦思之态,香火已燃了半边天,还不见他提笔。

    韩义和其他人见了韩涛所做的一切,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摇摇头,心道早知道这样,为何还要自取其辱呢。

    韩禄看了韩涛一眼,再看韩冲一眼,却一脸难以掩饰的自得。

    转眼,香火已燃了三分之二,仅剩一小段了,这时韩涛刚提笔动笔。

    这时他也再不迟疑了,行笔异常迅速,一气呵成后,亦未进行校正校对,直挺挺地站起来毕恭毕敬地把韩义和其他人送去:“请太叔公审阅!”

    韩义和其他人对韩涛的态度有些不满,稍微有一点头示意他把这篇文章摆在自己面前,再转过头来看韩冲。

    韩冲好像没有想到,韩涛做得比他早,但是并没有惊慌,坚持把这篇文章修改得更好,这才站起来呈送韩义一行,这时香恰点燃。

    韩涛、韩冲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来,静静地等着韩义和大家的评论。

    韩义则没有去动眼前这两篇文章,挥手示意后面的几位晚辈先读。

    他终究还是老大,如果他首先看到了所表达的观点,必然会影响到别人的判断,因此自然会在结尾进行评论。

    一位族内长辈带头捡起韩冲的这篇文章读了起来,然后连声称赞道:“善诗者,善文也!”

    然后他将诗词交给周围别的长辈们,每一位长辈读后都连连称赞,并传给了接下来的一位。

    韩禄看了大家的神情,听到大家的称赞,笑得更灿烂了。

    韩冲倒是表现很平静,看来早已经料到了这一效果平平。

    韩义终于接过韩冲写的这篇文章看了起来,还一边看一边点点头,情不自禁地诵了起来。

    “葱茏大树纵千寻,枝叶参天莫忘根。唯有春泥知反护,方得撑起冠如云。”

    韩涛听到后也暗暗佩服,这个韩冲真的很有才。

    一首七律,虽然只有简短的四句,但是,它并没有透露出“人”和“孝”的字样,而纯粹用树木来比较,则可说是别出机杼,且言理明澈,通俗易懂,的确值得称道。

    韩义撂下韩冲这篇文章赞许的点评道。

    “树高千尺,根以托之以养之。此根者父母也。枝叶参天,化泥反哺,此枝叶者子女也。”

    “如此循环,则生生不息,冲儿此篇文章,以物喻人,不着痕迹间,孝道现矣,果然是佳作。”

    韩冲这时才轻轻点了点头感谢众位老人。

    “谢各位长辈谬赞,今日乃是考评堂兄之文才是否属实,冲儿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各位长辈勿要忘了初衷。”

    韩冲这一举动,实则用意明确,提醒大家,比试之旨,就是要判断韩涛祭文是否出自其手。

    如果把这件事做实的话,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哄长辈祖先,不仅没有掌管家业的条件,说重了由家族来扫也不过分。

    韩义却一脸的委屈,韩冲这篇文章的水准早就显示出来了,不要说纨绔子弟韩涛了,即使要韩义自己回答,也不见得能够超过他。

    他在心中盘算,韩涛的父母毕竟刚去世,而且还是自己家的后辈,不应该过分相逼。

    如果他的文章写得还可以,干脆不追究祭文的真假。

    最多的是不允许自己掌管家业,家里银钱够自己将来衣食不愁,也好。

    想到这,韩义便直接捡起韩涛的那篇文章交给周围的人:“涛儿这篇文章,你也去读、评论。”

    坐韩义旁边的那个男人就是自己的儿子韩寿。

    老人们把这篇文章交给他后,故意用指头轻轻敲他手背。

    韩寿顿时心领神会,接文俯首细读。

    他本来不过是草草地扫了一下,不料读到两行后,表情在一瞬间发生了变化,异常严肃的我,眼睛大大的,最后指了指这篇文章,诧异的望着韩涛:“这真的是你所写?”

    韩涛恭敬地行礼:“回叔公,题目是太叔公当堂所出,侄孙当堂所写。”

    韩寿连连点头:“说的是,当堂所作,哪里会有假,只是这文章写得甚好,让我一时难以相信是你所写,涛儿勿怪!”

    韩涛又行礼:“谢叔公称赞道。”

    韩寿没有再把这篇文章往下传了,而是直接递了回去给韩义:“爸爸,涛儿这篇文章意境极其深远,应该是冲儿上了,请过目评论。”

    韩寿这句话说得大家一脸诧异。

    没人想到他只亲自看了一眼,居然给了这么高的评价,直接判断韩涛写得比韩冲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