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兽面4 » 第二十四章 投毒案的终结?(四)

第二十四章 投毒案的终结?(四)

    警察走后,我们下来吃饭时,几个小伙计全部聚在我们桌前。

    “贵客,今天我们店再添新菜品,有没有兴致品尝一下?”一个小伙计问。

    “是什么?”厉问。

    “菜品名叫‘塔尖的风景’。”小伙计说。

    “什么?!”厉一脸诧异,我们仨在旁也十分好奇。

    “来一份!”厉说完又问我们,“一份还是四份?”

    “先来一份吧。”周说完将厉拉过来,“要勤俭持家。”

    厉抿着嘴笑了。她这样在我印象中真的是第一次。

    “不是有谢先生买单吗?”厉说。

    “那也不行!养成不好的消费习惯……”周看了看站在一旁等着答复的小伙计,挥手说,“先来一份!然后来只招牌烤全羊,这两天没吃挺想念的!”

    厉等小伙计们散去了,喊:“你……这像是勤俭持家的样子吗?怎么做人做事双重标准啊?我还正合计把租的两辆沙漠越野车退一辆回去呢!”

    周说:“车该退退!但勤俭持家也不是什么都不吃啊!况且出了这家店,也吃不到这么好的烤全羊了不是?所以我一开始就说,谢比咱们有钱太多,咱在这混吃混喝,全凭真正的有钱人帮咱们罩着!”

    菜很快端上来了,竟然是法式烤蜗牛。

    “这……”厉冲周说,“要尝是不是也轮到你了?”

    “我喜欢这个。”何突然说,“这么好的机会让给我吧。”

    周做了个“请”的手势。

    “嗯!”何拿钳子和叉子取出一块蜗牛肉,蘸上辣椒酱放进嘴里,“太鲜嫩太好吃了……”

    我们仨急忙动手去抢。

    厉一边吃一边又有种想要流泪的冲动:“临走前我们说什么也要见一面夏老板!”

    “‘塔尖的风景’?”周一边吃完赞不绝口一边思考菜名的意义,“我懂了!‘塔尖’是说金字塔尖啊,《俞敏洪的蜗牛人生》里曾经提到一个故事——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一是蜗牛……”

    “夏老板真是有意境。”厉喊道,“小二!这个,再来一盘!不不,两盘吧!”

    “金字塔顶端还是不如食物链顶端啊。”我说。

    三人不禁大笑。

    我说出了自己关于“何看到的人影”的顾虑。

    “只靠推理就很容易过度纠结于‘偶然’。”周边吃边说,“‘极度严谨’的推理实际是有一定风险、也有一定出错机率的,因为现实世界毕竟不是侦探小说,不是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成为案情推理结构里严丝合缝的一部分。是不是与案件真有关联需要我们去选择、去分辨。我目前的分辨力认为咱们基本把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等到警方公布了‘杏仁饮’或杯子里有氰化物的成分,通过再次走访找到饮品从制作到送到程老师手里可能的下毒环节,案件就彻底结束了。今天咱们已经见到警察再次走访了,想必结果也会在短时间内出来。”

    现实世界毕竟不是侦探小说,不是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成为案情推理结构里严丝合缝的一部分。

    周的这句话反复回荡在我的脑海中。

    看待一切问题总是从写故事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科学破案的角度,这样就毁坏了这些典型案例的示范性。

    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又是这样说的。

    即便我想把投毒案的内容按照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来,如何保证它就是当时每一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实,或者能够成为有利于科学破案的示范性典型案例?

    我陷入了沉思。

    这时我们桌边走过来一名警员,说:“把你们每个人的身高都跟我说一下。”

    “为什么?”厉问,“警察同志,是发现了身高有关的证据是吗?我1米66。”“我1米76、1米77、我1米68。”我们三个分别说。

    “案情的事暂时无可奉告。”他说完拿着对讲机往外面去了。

    “从客栈离开的旅客信息,已经全部汇总到穆队那里了。我现在去核实一下脚印位置……”

    我们远远听见他说的话的前半句。

    “脚印?”厉说。

    “我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了。”周说,“应该是找到了一枚嫌疑人的脚印,估计还是完整脚印。通过脚印长度乘以0.75约等于身高的方法,进一步锁定嫌疑人。”

    “可是他问我们的身高、还汇总离开的旅客信息……调查方向听起来明显不对啊!”我说。

    “也可能是他们防止遗漏什么。总而言之,明晚或者后天再跟程老师探听一下消息。”周说,“明天白天的话就算了,程老师整天应该都很忙。对了!今晚我们去找一下123号墓葬群的位置吧,还可以想办法瞧瞧老陆迷路的地方。明天发掘工作一旦全面开始,去看一眼怕都难了,老陆想去迷路的地方旧地重游更不可能。”

    “嗯。”我点点头,“说不定曾经踩过的沙子都会被挖得一粒不剩。”

    “能确定大致的方向和位置吗?”厉问。

    “按照程老师提过的线索,墓葬区离‘界碑’2公里开外,也就是7分钟左右的车程。”周说,“至于老陆迷路的地方,只有靠他这个人工导航仪尽力回忆了。”

    “我早就有存档!”我拿出手机,翻出以前根据记忆绘制的路线图的照片,“看,这儿,这是我们那次沙漠徒步的起点,按照当时的行进速度,大概在遭遇风暴时走到了这里。唔,就是这儿!其间用了4小时多一点点,然后风暴将我们吹偏到东南方大约35米的位置……就是这里!之后因为GPS出问题,我们误走了大致这样的一条弧线,贺领队测得的直径为2公里。事后我又与搜救队获取的位置信息认真比对,这里——”我指着路线图上那颗醒目的星形标记,“这附近大约80平方米范围内就应该是当时迷路的地方。”

    “你这数字算的挺精确啊!”厉说。

    “这路线图的照片咱们需要按比例尺重新绘制出来,结合现在客栈的位置,测量并计算一下距离。现在只需要确定方向,将客栈与老陆迷路的星号标记点连接起来,按路程2公里计算,基本上就确定了墓葬群区域,然后继续沿连线延长,到达迷路地点位置。算上可能耽搁的时间,如果晚11点前足以顺利返回的话,咱们就去,否则就放弃。”周说。

    “所以关键是连线的方向。”我说,“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出发之后车始终能一直沿着既定方向行驶呢?又怎么能准确测算哪边偏哪方的精确角度呢?”

    “我有办法。”周掏出手机,打开手机上的指南针,“罗盘!沙漠好比海洋,客栈好比现在船在海洋上的位置。我们以这里为中心,将周围360度看作不同航向。根据手机上的导航地图,我们提前将东、西、南、北定位出来,准确的还原到纸上并标记出来,然后用指南针比对出尽可能精确的角度。按角度行进。”

    “这个办法太好了!”我们仨同时说。

    “有一个问题。”我有说,“手机放在车载支架上时,指南针是随着车辆本身不停晃动的……”

    “所以需要每辆车上有一个人用手拿着指南针,尽量保持平稳,这是保证航向不会因摆动误差出现致命错误的前提!”周说。

    “每辆车?大家坐同一辆车不行吗?”厉问。

    “还是为了保险起见。两辆车故障的几率比一辆车小太多,万一中途其中一辆抛锚,在那种地方、那种时间段很难呼叫救援,即使呼叫到了也未必能顺利赶到。所以——”周说,“吃完饭我们得迅速开工,用最快速度完成路线图的比例尺换算、方位测定、距离标注和角度测量。而且我们要两人一组、分开进行,最后互相之间比对验证结果。只有两组间结果一致、或误差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我们才能按既定时间、既定路线准时出发。记住所有一切的最后期限是晚饭前。”

    “好!”大家飞快的结束了午饭开始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