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疆爱无痕 » 223:“访惠聚”

223:“访惠聚”

    骆朴如愿地分配到地区政策研究室工作。

    他专门研究和调查伊勒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尤其是挖掘“三产”的发展对伊勒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潜力。

    骆朴上班的这一年,恰逢自治区开展群众路线活动实施的新举措。

    全疆各地开展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简称“访惠聚”。

    这一举措,是XJ针对当前区情和形势提出的密切联系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从2014年开始,全疆各级机关抽调20万名干部开展“访惠聚”活动,这既是过去下基层工作的延续,又是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创新。

    这一年的3月5日,全疆各地8668个村、759个队、1985个社区下派工作组11129个、干部74759名覆盖了全疆所有的村、重点社区。

    “访惠聚”工作在全疆各族人民心中反响很大。

    一时之间,成为各地农村农牧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人质疑,认为是走形式。

    有人观望,看这一活动能坚持多久。

    当然也有人坚信,干部下乡村驻村为民服务,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新方式。

    毕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传承并发扬光大的老传统。

    阿勒玛勒村骆家楼前,骆峰跟修补轮胎的老隋谝闲传子(聊天)。

    老隋说出心中的疑惑:“老骆哥,听说,咱村里来了6个地区的干部,来了个什么访惠聚,不知撒意思。”

    骆峰扔给老隋一根香烟,自己也点根烟抽着,“啥意思,当干部的给咱老百姓服务呗。”

    “真的,假的?咱老百姓有啥能让干部服务的?”老隋半信半疑。

    骆峰较真地说:“我说,老隋啊,你这么大年纪了,能不能自己用眼睛看?别听伊力亚斯他们在你这里胡说八道撒!我家老二都大半年没见了,他下乡搞访惠聚呢,家里啥也顾不上,幸亏儿媳妇通情达理。老隋啊,说句实话,你可能都不相信,多亏我有老三、三十白这两儿子,要是指望着老大和老二,他们忙工作不着家,我都不知道养儿防老的滋味了。在咱XJ,当干部的不容易。”

    骆峰话音刚落,就听到身后传来一个似曾相似的声音,“骆叔,咱沙枣树乡有您这样的村民,我们就是累死了,也心甘情愿。”

    骆峰扭头一看,先是一阵愣怔,接着就是喜笑颜开,“杨领导,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杨明笑呵呵解释,“骆叔,是访惠聚的风把我吹来的。我又回咱沙枣树乡工作了,以后,您老人家可得支持我的工作哟。”

    骆峰一听,猛地反应过来,激动不已,“早就听说,阿力木江乡长提拔后,咱乡里要来新领导,书记和乡长都来新人,搞半天,你回来了,我猜的没错,你是掌舵的吧?”

    “要不,咱沙枣树乡老百姓夸您骆叔见多识广呢,组织上考虑我熟悉沙枣树乡的情况,派我回来主抓全局工作,居来提乡长刚上任,不熟悉咱沙枣树乡情况,我俩搭班子。”杨明笑眯眯解释。

    骆峰朝杨明竖起大拇指,“这样安排好啊!咱沙枣树乡就是个攒劲(最好)的乡,就要派最攒劲的干部来。”

    杨明谦卑一笑,指着身旁的一位四十来岁的高个汉子介绍着,“骆叔,这是来咱沙枣树乡访惠聚的魏领导,地区派来的,您老人家也要支持他的工作撒。”

    这位大方脸的魏领导一看就是西北汉子,操着一口浓重的XJ话问候着,“骆叔,以后叫我小魏就行,有啥困难或者跑腿的事都给我说,我们访惠聚队员是专门为各族村民服务的。”

    骆峰连连摆手,“那咋行,你们这些当干部的不容易,咋好意思给你们添麻烦撒。”

    老隋快言快语地问:“魏领导,我老婆子在旁边准备开个凉皮店,听说,要办营业执照,还要领个健康证,我们正犯愁呢,要不,你帮帮我老婆子?”

    “好呀。”魏领导来了兴趣,瞅瞅轮胎店旁边的一间屋,“在这屋里开凉皮店?哟,桌子板凳的都摆好了。”

    老隋跟着老魏走进空屋子,半信半疑地问:“你能帮忙不?”

    魏领导笑呵呵说:“放心吧,这样子,老师傅,今天你让你家属准备几张照片,明天我们开车接她到县工商局和卫生监督所。”

    “真的,假的?”老隋上下打量着老魏。

    杨明接过话茬,“隋师傅,当然是真的,魏领导可是县处级领导,会诳你?你就赶紧儿准备照片、身份证啥的,让嫂子在家等着就行了。”

    骆峰把脸凑到杨明跟前,“听说,最近,这些访惠聚队员给贫困户买菜苗、种菜呢,还有不少队员给贫困户买鸡苗,为啥不来阿勒玛勒村呢?”

    杨明伸手搂着骆峰的肩膀,耐心解释着,“骆叔,阿勒玛勒村是咱伊勒地区最有钱的村,就一个贫困户,用不着访惠聚队员来帮忙撒。”

    “也是,我们村不用给你们添乱了。”骆峰指指屋门邀请着杨明,“杨领导,魏领导,进屋喝个茶吧。”

    杨明和魏领导也不客气,跟着骆峰进了屋。

    骆峰对着理发店喊道:“斯琴,家来客人了,泡壶奶茶。”

    三人坐在门厅的小桌旁聊天。

    魏领导询问骆峰家土地面积多少,今年种植啥作物,很是关心他家今年的农作物。

    当他听说骆峰要种植50亩玉米,忙建议道:“老骆叔,我建议你种黄芪,黄芪的效益可比玉米高多了。”

    “种中药?”骆峰讶异,“咱阿勒玛勒村可从未听说谁家种过这玩意,行吗?”

    魏领导忙不迭点头,“行,前段时间,来咱伊勒地区援疆的干部,有一个专家,人家专家可说了,沙枣树乡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最适合种黄芪。”

    杨明见骆峰抽着烟不吭气,也帮腔道:“骆叔,魏领导他们单位跟援疆干部一起准备在沙枣树乡搞个黄芪种植基地或示范园,黄芪种子都是免费提供,白给的。销路也不愁,援疆干部帮着解决销路。”

    骆峰这会儿才品出味来,原来这杨明来找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杨明和这位下乡驻村的魏领导是来给自己做种黄芪的思想工作的。

    骆峰仍闷声不吭。

    杨明见状,也不藏着掖着,直接给骆峰露底,“叔,我跟魏领导都跑遍咱乡了,富裕户、贫困户、种植大户、小家小户,可没一人支持我们的工作,都说,没种过黄芪,不敢种。可是,咱乡里土地多好啊,光种玉米、小麦,效益没黄芪好。咱阿勒玛勒村是富裕村,正被地区朝自治区推呢,准备打造XJ第一村,以后还要打造华夏第一村。”